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上古時期出現了部落群居,人們推選出部落中的領導,帶領族人排除艱難,更好的生活下去,堯舜等都是部落中的首領,部落的出現證明了人類的群居性,許多個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在部族的幫助下卻能做到,而且出現了最早的血緣關係,社會開始初步形成。

起初部落首領任命都採用禪讓制,顧名思義就是老首領在部落中選擇能力出色的人接班,上古時期都採用這種制度,堯舜禹等人皆是如此,在去世以前都會定好人選,主動把位子讓給下一個人。

不過禪讓制也有不同的說法,並不是把部落首領的位子讓給一個毫不相干的人,“禪讓”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把位置讓給同一個族群中的人,另一種則是讓給外姓人,就像堯傳位給舜就屬於這種。

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遠古時期從皇帝開始,禪讓都是心甘情願的退位讓賢,當時的人很純粹,並不會摻雜任何個人感情,與封建時代的禪讓相比大有不同,封建時代大多出於無奈,為了活命或者是各種原因被迫交出權力,這也是為什麼上古時代的堯舜等人被當做聖賢,流芳百世。

這些人的胸襟是何等寬廣,縱觀整個上古時期,禪讓的人多半是因為子嗣沒有才能,因此才把權位交給能力更突出的人,好讓他們繼續帶領部族,繼承者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品德可以服眾,是所有人都一致推舉出的人才。

都知道權勢自古以來就令人著迷,看看那些爭權奪勢的慘劇,父子相爭,手足相殘,足以見得權勢是多麼誘人,榮華富貴都少不了,不過在遠古時期並沒有那麼多的娛樂生活,也沒有豐富的物質財富,被推上領導人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對很多人來說並不見得是一件開心的事,甚至那個位置似乎沒有一點吸引力,被選中的人往往會百般推辭,這又是因為出於原因呢?

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由於年代久遠,可以用於考證的資料並不多,《後漢書》中表示,堯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才能,於是就想把帝位讓給有才能的人,堯聽聞巢父素來有才能,就想把位子讓給他,哪成想巢父聽完以後如臨大敵,極力推脫自己沒有能力,只好作罷,見到巢父沒有任何意願,又找到了許由,許由直接藏了起來,跑到別的地方安心種地為生。

這些上古聖人面對禪位的時候,紛紛躲避,現在看來有些匪夷所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種是出於謙虛,在這些聖人眼中,如果接過了權力,意味著自己不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部落,整個國家的主心骨,這些人都擔心自己才能有限,承受不住這樣的負擔,從這也能看出,那個時候的人們沒有被權力矇蔽了雙眼,心中所想最重要的還是集體利益,不過這種想法也與當時落後的社會環境相關。

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上古時期人心都是純粹的,並沒有那麼多的明爭暗鬥,不過那時就出現了氣節崇高的人,後世自然也有,那些對權力絲毫不動心的人,往往隱居在深山,過著逍遙快活,與世無爭的日子,即便朝廷多次派人去請,幾乎沒有人會出動,雖然身在深山中,名聲卻傳遍了天下。

漢朝時期曾有個名叫張升的人放著大官不做,堅持辭官還鄉,史書記載張升自幼好學,並且狂放不羈,與人交往從來不問出身,對於朝中貪汙受賄的事情看不過眼,不想在這個大染缸中繼續待下去。

於是張升辭官回家,返鄉途中遇到了幾個朋友,幾個人談心的時候說起當今的局勢,都認為是奸佞縱橫,結黨營私,到處都是爭鬥,張升說到激動時竟然大聲哭了起來,此時一個老人路過,留下了:“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羅網高懸,去將安所?”幾句話以後,飄飄然就離開了,留下了幾個不明所以的人。

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很快張升等人就參透了其中的意味,這番話的意思大概就是:“無論是龍還是鳳,都應該隱藏自己的鋒芒,不然就會將自己置於危險之地,陷入天羅地網當中,”這句話也是在說當時的朝廷,就像一個大圈子一樣,身在其中的人如果不懂為官之道,必定會下場悽慘。

還有一次皇帝出遊,周圍的百姓都去圍觀,唯獨一個老農坐視不理,隨行的官員感到詫異,前去詢問,“天子親自到場,大家都去觀摩,為什麼只有你沒有任何行動呢?”老人沒有說話,只是微微點頭示意。

就在官員將要動怒的時候,老農說出了一番高深的道理,他說:天下為什麼會出現天子呢?是為了“亂”還是為了“治”呢?百姓都要聽從太子的命令,又是否符合規矩呢?”官員們聽完之後紛紛低下了頭,認真思考老農話中的內涵。

為何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老大”?越有能力的人,越避之唯恐不及

這些只是個例,從中也能看出隱士高人數不勝數,他們懂得大道理,卻甘願平凡,遠離政治漩渦,卻心懷天下,看慣了世俗爭鬥,權勢對他們來說早就沒有了吸引力,這也是成為聖賢的一個重要前提,反過來說又有多少人在權力面前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呢?

【《中國古代的禪讓制》、《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