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ETF減逾211億份 部分資金或轉戰股市

儘管受利空消息影響,但11日(週一)市場並未延續上週五的調整,滬指、深指分別上漲1.92%和3.64%,創業板指上漲4.43%,創9個月新高。事實上,上週五的兩融規模依舊維持高位,融資買入額超過1000億元,同時近期場內貨幣ETF份額減少明顯,資金有轉戰股市跡象。但北上資金近4個交易日連續流出,共計淨流出80.19億元。

顯然,市場多空分歧較大。多家機構分析認為,當前影響A股的核心因素是流動性的改善和資本市場地位的極大提高。本輪行情尚未結束,當前主要進行優化組合,不會大幅減倉。

部分貨幣ETF資金轉戰股市

“11日(週一)市場走得比預期強。”某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師馬強(化名)表示,“週末公佈的2月金融數據和上週五(8日)公佈的進出口數據,被不少投資者解讀為不及預期的利空消息,認為11日大盤將繼續調整。”他認為,大盤強勢上漲的背後,或許意味著前期踏空資金藉助滬指回調的機會加倉。

馬強指出,近期場內貨幣ETF規模下降很快,相關資金或流入股市。自2015年以來,場內貨幣ETF規模變化總體與股市走勢負相關。Wind數據顯示,春節以來,場內貨幣ETF份額總計減少211.25億份,其中華寶現金添益A減少達117.09億份。

此外,從兩融數據看,目前融資客並未明顯離場。儘管8日(上週五)滬指、深指分別下跌4.40%和3.25%,但Wind數據顯示,截至上週五,兩市融資融券規模為8633.80億元,較前一個交易日增加46.42億元,保持了春節以來的上漲趨勢。從融資買入額看,3月8日,兩市融資買入額為1146.24億元,依舊維持在1000億元的高位。事實上,近期兩市融資買入規模為2016年以來最高水平。

在當前行情下,不少機構表示不會輕易大幅減倉,同時要精選個股,優化組合。七曜投資董事長譚琦表示,目前主要進行優化組合,不會減倉。相聚資本研究員張翔也表示,目前不會太多地改變選股標準,主要考慮公司本身的變化和估值的相對性。操作上,會根據市場情況相應調整倉位。

北上資金流出不足懼

在內資持續流入的同時,北上資金卻在持續流出。Wind數據顯示,3月11日北向資金淨流出19.87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出8.07億元,深股通淨流出11.80億元。自上週三北上資金淨流出8.35億元后,北上資金已經連續4個交易日淨流出,為2019年以來首次,合計淨流出資金80.19億元。

不過,多家內資機構認為,北上資金短期的持續流出並不意味著本輪行情結束,從中長期看,外資流入趨勢不變。譚琦認為,長期看,外資對中國的配置還是持續增加的。張翔表示,北上資金屬於全球配置盤,和美股的表現比較一致。近期美股有所回調,因此北上資金的流入出現短期波動並不意外。馬強也認為,北上資金2018年以來持續淨流入,今年以來指數短期漲幅較大,部分資金在到達止盈點後獲利了結,因此出現淨流出,總體對市場影響不會很大。

弘毅遠方首席經濟學家杜彬表示,從國內因素看,2月份以來市場漲勢凌厲,但行情主要是估值修復,基本面缺乏強有力的支撐。近期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也偏弱,如2月份的PMI數據與出口數據均不及預期。從海外因素看,海外市場同期也出現下跌和波動。海外資金投資A股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估計正是基於國內外市場的情況,才會出現北上資金近幾天的淨流出。

關注核心影響因素

自滬指強勢跳空高開高走突破年線後,市場多空分歧增大。在上週五市場大幅調整的背景下,近期公佈的進出口數據和2月份社融數據,令市場多空分歧進一步發酵。不過,多家機構表示,當前行情的主要影響因素或並非基本面。

對於2月份社融數據不及部分投資者預期,譚琦表示,這要將1至2月合併來看,而且要考慮到春節因素的影響。清和泉資本也指出,對社融主要看增速和結構,1月份10.4%,2月份10.1%,都較去年12月的9.8%要高,目前來看是企穩和改善的。

馬強表示,1至2月社融數據合併起來看,增速並不低。本輪行情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流動性的改善,而非基本面的改善驅動。預計本輪行情可能持續到6月份才結束,觸發因素可能是通脹和海外利率上升。

行健資產管理的董事總經理兼副投資總監潘振邦認為,表面上看,2月社融數據可能低於預期。但事實上,2月的情況並不差。因為銀行的貸款增長還是不錯的,尤其是中長期的貸款在新增的貸款佔比進一步上升,說明銀行體系裡的信貸傳導機制正在發生正面作用。雖然表外的融資依然疲軟,但明顯看到1月份最吸引眼球的票據融資已經回升到比較正常的狀態。數據明細表明,雖然2月的數據好像不達預期,但事實上它的質量比1月有所改善,因此2月社融數據還是指向一個穩中向好的方向。

杜彬指出,金融數據不及預期,有2月份春節影響的存在,因為每年春節在1月或者2月所處的位置不同,就會帶來節日的擾動。所以還是要把1月和2月數據合併起來看,甚至要將1季度三個月的數據一起看。考慮到政策前期的發力需要一定時間的傳導,除了關注1、2月份的宏觀數據外,還要看3月份的數據。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