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基金 避的是什麼險?

避險基金 避的是什麼險?

避險基金 又稱對沖基金

避險基金(Hedge Fund)又有人說是「對沖基金」,不管是避險也好、對沖也罷,其實避險基金根本就不是拿來「避險」的,反之避險基金對投資人來說是有一定風險的。以下對於避險基金作點簡單說明,並加上我個人的看法。

避險基金(Hedge Fund)

所謂Hedge Fund(即避險基金或稱之為對沖基金),此基金的操作方式較具彈性,可運用放空投資目標、使用槓桿及買賣衍生性金融商品等非傳統技術及工具來規避風險增加收益,而較不受市場風險影響。傳統型投資系仰賴市場之表現來決定績效,而避險基金則是仰賴經理人之專業操作技術及經驗,因此避險基金皆以追求『絕對報酬』為操作目標。

避險基金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一、追求絕對報酬(absolute return)

二、運用各種操作技巧多空配合操作

>>>但不是每個避險基金的經理人,都嚴格遵守操作紀律,有時為了追求更高的績效,經理人(基金管理團隊)竟放下原本訂下的操作策略,使得投資曝露在高風險之下。另有時因為各國法令、經濟條件的變動,原本的市場機制出現「失靈」,而整個基金的獲利操作模式遭到破壞,最後帶來操作的虧損。

三、經理人收取高額的績效獎金(約為淨獲利的20%)>>>就是這個因素引誘經理人冒險操作追求高績效。

四、不受證券管理單位管轄,操作手法較為靈活 >>>

也更讓投資人難以理解基金經理人「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

五、基金信息不透明 >>>

最大的風險莫過於無法評估的風險,如果基金的相關信息不足,那麼就很難以評估當中的風險,尤其是基金本身管理的風險。

避險基金 避的是什麼險?

避險基金 一般資訊比較不透明

避險基金在金融市場上愈來愈普及,規模也日漸增加,經理人所扮演的角色就愈顯得重要。由於法規上對避險基金的規定較少,各基金公司對投資人所公佈的信息也很少,經理人如果其行為操守有問題,那麼往往使投資人蒙受極大損失,又因每一支避險基金的規模都相當大,造成的後果不堪想象,所以近來各國政府對避險基金的控管愈來愈重視,甚至立法規範避險基金,使投資人獲得應有的保障。

避險基金最常見的策略(strategy):

(1) 全球宏觀(Global Macro):基於對各國總體經濟基本面的判斷,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投資,而且通常沒有另外進行避險。

(2) 長空策略(Long/Short Strategy ):透過同時以長、短倉持股票或股票衍生工具來獲利。

(3) 特殊事件導向型策略(Event-Driven Stragegies):這種策略是利用一些市場中的偶發事件進行交易,例如破產、合併、購併等。其又可分為:

a.「危難公司策略」(Distress Securities ):利用公司破產或進行重整時,市場的失衡現象進行交易。

b.「風險併購套利」(Risk/Merger Arbitrage):買進將被收購的公司,並賣出購併者。

(4) 套利型策略(Arbitrage Strategies ):利用市場對相關證券評價不一致的情形進行套利,此種交易策略通常被認為是較不具風險性的,其可分為:

a.「轉換證券套利策略」(Convertible Arbitrage):例如買進折價之可轉換公司債、特別股並同時賣出普通股。

b.「固定收益套利策略」(Fixed Income Arbitrage ):例如利用市場對新發行公債(on the run)與早期發售公債(off the

run)不同之評價,買進早期公債並售出當期公債。

除了上述策略之外,尚有期貨管理(CTA)、市場擇時(Market)、買進/賣出乖離 (Long/Short

Bias)、特殊部門類型(Sector-Specific Categories)等,雖然投資避險基金看似優點多多,但由於其風險較高,並不太適合一般風險接受程度較低、剛入門的投資者。

--------------------------------------------------------------------------------------------

不要看到避險兩字以為就是沒有風險,其實避險基金不適合風險接受度低的投資者。但有很多避險基金的策略是相當保守的,還有許多投資避險基金的組合基金,有嚴格的篩選標準,能保持一年兩位數報酬,且波動比債券基金還低,因此建議對基金投資有一定程度瞭解的投資人,是可以將避險基金做為資產配置的一部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