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一曲古道上的韻律

臨洮縣,隸屬甘肅省定西市。臨洮古稱狄道,文化歷史悠久,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秦於公元前384年在這裡設狄道縣,自秦漢至宋、元、明、清各朝均在這裡設郡、府、州、縣。

臨洮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人文風情獨特多樣,而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屬於城市的主旋律不斷地被人們唱響,而承載故土人文的韻律則蝸居在了不為人知的角落。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為了探訪這段韻律,可以進冰冰冷冷的博物館,或是交通與信息較為閉塞的古村落。我們選擇了後者,於是驅車翻越曲曲折折的盤山公路,去尋找來自黃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邊上祖輩留下的那點記憶。

今天的目的地,是臨洮縣雙聯村,這座由甘肅太極山旅遊發展公司投資建設,山西馬嵬驛文旅公司策劃建設運營的古村落,今年剛剛一期改造完成,在原有古村落的基礎上,增強了專屬於古狄道的元素。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改造後的整體項目命名為“狄道鄉韻”,這古道上的韻律是臨洮人情感與記憶的載體,是臨洮文化與風貌改造相融合的集中表現,更是美麗鄉村的環境、視覺、文化之“美”的直接體現。

車輪滾滾,揚起混雜著泥土的冰渣,那被冰雪覆蓋著的黃土地,正是這片並不富饒的土地,孕育出小麥、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承載著農村的生產與生活,也展現著村莊的農業景觀。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一片山脈下的民居

一入村口,便所見各種銅雕磚雕、瓦陶鋪裝、四處點綴的農具、彩漆塗抹的裝潢,很多人為的元素,好像粗獷的漢子為情人準備的禮物,一股子土氣十足的樸實,一種急於表達的慾望。

但我更喜好不加修飾的淳樸,於是徑直去了未翻修的居民區。臨洮民居屬四合院或三合院形制,這也是漢民族自漢唐以來的民居建築發展的主流。因地處偏遠,集群而居的同時並未繞村而建黃土夯實的高牆。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臨洮地區地廣人稀,院落面積較大,院落較為周正,基本呈現正方形或長方形,一般園內種菜,兼作花園。因氣候乾燥,下雨時間短,雨量少,故院內通常不設鋪裝,每一滴雨水都能得而所用。

坐北朝南為正房,保證充足的陽光;臨洮氣候乾燥少雨,因此屋簷較短;主次房屋均為朝向院內的單坡,最大程度的收集雨水進入自家的宅院:偏房的高度往往低於住房,以顯示主次有別的尊卑秩序。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傳統民居的結構採用土木結構,是順應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土,厚重、質樸、堅實;木,輕巧、溫和、柔軟。土與木,在勞動人民的眼中是有生命的,不同於磚與石,卻同樣能創造出極具雄渾的民居特色。

街巷裡是土坯砌築的封閉的簷牆,牆頭上伸出長長短短的煙囪,院落內則充滿著柔美的木質紋理。建築較少用磚,僅在檻牆、樨頭有些許磚雕,如同下圖的《百鳥朝鳳》,強化了庭院溫和、柔軟的品格。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一塊洮河中的石頭

臨洮有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過。是一座依河而建的城市。洮河含沙量較大,經千百年細砂衝擊的河岸邊緣,有大量的五彩卵石,陸離斑駁,千姿百態,可作為建築的裝飾材料。

除此之外,洮河還出產極適合做硯的“老坑石”,製得的成品即為洮硯。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幹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綠淨軒”的大門敞開,內裡清幽,工藝美術大師杜寶濤先生就在窗前的案邊刻硯。只見幾把普通的刻刀在他手裡,時而大刀闊斧,時而低眉細吟,粗獷或者細膩的圖案就在這硯上幻化出來。

杜大師帶我去參觀東側的展館,與我說道他本人最喜歡的一個作品,那方作品中,杜先生最愛的是硯盤中自然形成的水波紋路,像極了觀音。曾有人開價20萬卻沒有賣出,可見作者對其的厚愛。只可惜我不懂雕藝,只曉得惟妙惟肖,做個看客嘖嘖稱奇罷了。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鸊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這價值連城的石頭,古時僅皇帝達官有緣一見,京城士大夫也只聞其名,未見其物。

“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洮硯開採之難,可見一斑。而隨著洮硯老坑石的開採越發艱難,石料越來越少,今後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硯更會一硯難求。但這門手藝卻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一群堅守著的人們

“以前種些玉米,現在賣不到八毛,不種了。現在種些胡椒、藥材。”

“我90年的時候去過北京,天安門,好地方!抽菸啊,延安煙。”

“這裡燒水,這裡烤土豆,烤肉,這裡加煤,這裡煙從這裡出去。”“今年84了,每天四處轉轉。好看不?你們哪裡來啊,好不好看?”

“我兩個兒子,在城裡。這裡就我一個人住,過年啊?過年回來吧?回來回來。”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村民們到底還是樸實的,口中無非是田間地頭,家常瑣碎。由於重建美麗鄉村項目的補貼,許多勞力也加入了改造工作的隊伍中,雖然這裡有他們看不懂的雕塑、沒聽過的故事。但誰不希望家門口修路,誰不希望江河上架橋呢?

《百鳥朝鳳》是對太平盛世的無限期盼,《飲水思源》是對兒時生活的追思,《耕讀傳家》是父輩對子孫既要學做人,又要學謀生的叮囑,牧羊豐收圖,則是人們最早期對喜悅的最直接表達。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滿是石頭堆砌的城牆上,坐落著舊時的農用架子車、蓋著紅蓋頭的酒缸、以及昔日碾場的石碾,善於穿梭小路的獨輪車和平民人家屋脊上的青磚灰瓦,以前常見的農耕用具、也鑲嵌在牆上作為了裝飾品。

邊家涯小學,目前有49位學生在讀,沒有轉移到更大的縣城,在這片他們的祖輩勤懇勞作的土地上,他們學習德善品格、知識文化。如果說祖輩對農村的改造,是換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那我希望教室裡的書聲,將指引他們通往一條註定開闊的康莊大道。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狄道鄉韻:幾個世紀的記憶,是否如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