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世界一曲“平安夜”,曾經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疑案

“平安夜,聖誕夜……”

誰給世界一曲“平安夜”,曾經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疑案

音樂疑案

每年12月24日夜,幾乎在全世界所有的角落都會響起《平安夜》這首歌的美妙旋律。這時,在我們這顆星球上有數以億計的人會滿懷喜悅,吟唱起這首動人的聖誕歌曲。即使在平時,全球每天也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歡唱這首歌。英國有名的近代音樂史專家、劍橋大學教授愛德華博士最近在一次演講中強調:“將近170年的時間證明,《平安夜》是一首給無數人帶來溫馨快樂的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歌曲:這也是一首在全球僅次於《祝你生日快樂》的最流行的美麗歌曲。”少為人知的是,這首世界最著名的“流行歌曲”之一真正的詞曲作者卻一直是個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歐洲音樂界始終找不到詞曲作者,有許多人都自稱是它的“不容置疑的真正作者”,以至造成了世界近代音樂史上的一大疑案。

誰給世界一曲“平安夜”,曾經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疑案

1996年7月20日,奧地利的一些專家通過嚴格而周密的考證後,終於確認了《平安夜》的真實作者。這是當代世界音樂史上值得紀念的一頁。更有趣的是,在考證過程中發現,這首歌的誕生、傳播與“作者尋找”的過程中有許多美妙的奇聞軼事。在人類歌曲史上擁有如此多鮮為人知的妙事趣聞的歌曲實屬是罕見。

小老鼠闖“大禍” ,創出傳世佳作

1818年12月23日,歐洲中南部下了一場鵝毛大雪。第二天清晨,奧地利薩爾茨堡31歲的管風琴師弗蘭茨·克魯伯踏著厚厚的積雪,興致勃勃地走進聖尼古拉教堂。他是該村小學校長兼音樂教師。這時,他想練習一下晚上的聖誕夜的彌撒禮儀上將要演奏的樂曲。 不料,當他按下琴鍵,從管風琴中傳出來的不是音樂聲,而是“呼哧呼哧”的漏氣聲,這不免讓他大為掃興。克魯伯手忙腳亂地檢查了好一會兒,仍然沒有查出“病症”。這時,他的朋友、26歲的神甫莫爾進來了。莫爾聽了克魯伯的敘述後,竟然哈哈大笑起來。笑夠了之後,他領克魯伯來到了放置管風琴送風的皮風箱的房間,指著舊皮箱的一個破洞說:“秘密就在這裡。

“那麼我們乾脆來一個創新,明晚不用音樂,倒也別具一格。”莫爾想了想說。 “聖誕夜做彌撒時竟然沒有音樂!這是我們這個早在‘巴伐利亞公國時代’就已經存在的村莊,從來沒有過的先例,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你我都會成為長達800多年的‘村史’上的‘罪人’!虧你想得出來!”克魯伯的嗓門更響了。

誰給世界一曲“平安夜”,曾經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疑案

喜愛標新立異的莫爾見狀,不失時機地說:“是不是可以將它作為歌詞,改編成一首歌曲,用吉他演奏,並組織孩子們進行合唱?”克魯伯的創作靈感來了,興奮地喊道:“是啊,也許我能給它配上一首並不丟臉的曲子!我帶回家,試試看!” 大感意外,驚喜萬分 回到家後,克魯伯立刻坐到鋼琴前,再次吟誦這首還沒有標上題目的小詩。美妙的詩句頓時令他樂思如湧。他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配曲創作,完全陶醉在美妙的旋律中了。僅僅過了一個小時,他就譜好了曲。 當天下午,在神甫幽靜的書房中,12名唱詩班的男女孩子站成一排,在莫爾吉他的伴奏下,開始了合唱的排練。這些孩子不愧為這個當地有名的“音樂之村”的童聲尖子,他們很快就將這首新歌唱得像模像樣。

眾說紛紜,真正的創作者是誰

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回到首都後,莫萊爾對其缺漏的幾個詞和音符作了補充,並加了歌名《平安夜》。然後,他將抄錄的歌曲同時寄給歐洲幾十位他所認識的樂隊指揮。這位忠厚的長者並沒有“貪天之功為己有”,而是在作者一欄上老老實實地寫上“無名氏”。兩週以後,歐洲許多樂隊便開始排練這首獨具韻味的聖誕歌。

一個月後,《平安夜》就名揚四方。莫爾和克魯伯不久都知道他們合作的作品已經被廣為傳播。但是當時他們都沒有申請“署名權”。他們都認為,在當時“門戶之見頗深的歐洲音樂界,署上兩個小人物的姓名反而會阻礙這首歌的傳揚。加上有人(他們當然並不知曉是一名修琴師)已經對原作作了改變,因此更沒有必要為署名問題打一場官司。當然,他們在知情的親友和同鄉中,並不否認這首當紅歌曲是他們創作的。 這首歌的傳播越來越廣了。

誰給世界一曲“平安夜”,曾經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疑案

到了19世紀60年代,《平安夜》不僅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澳洲和北美,而且傳遍了南美的大部分國家,甚至連亞洲的不少國家也在傳唱。奧匈帝國負責音樂的大臣“奉旨”調查這首“為帝國帶來榮譽”的歌曲的原作者。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時許多人都異口同聲地聲稱:“自己是《平安夜》真正的詞曲作者。”以致調查無法取得“具有說明出版的結果”。

後來,歐美不少音樂史的專家對《平安夜》的作者進行過研究,但都沒有獲得一致公認的權威性結論。一些專家認定是克魯伯、莫爾和莫萊爾三人共同完成的。有人則認為是克魯伯和莫爾二人的功勞。還有不少專家則以為作者是其他人。總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996年1月,奧地利音樂學院的專家運用電腦,對19世紀初到19世紀70年代的所有有關檔案進行大規模綜合分析。經過了將近半年的艱苦探索,他們終於確認這首“人類有史以來最出名的歌曲之一”的真正作者應是克魯伯和莫爾,至於老莫萊爾,由於他在創作中作用比較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計”。當然,他的“傳播”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這樣,這件歐洲音樂史上的“百年懸案”才算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結論。

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