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都城何以稱“京”

古代,把“都城”稱為“京”。這概自“三代”中“周”的傳承。“京”字的本義是高丘,又是地名,“都城”,包括“首都”是後來的引申義。

古代的都城何以稱“京”

一,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解釋“京”的本義是“絕高丘”。其實甲骨文裡已經有“京”字,徐中舒先生解其義一為高丘(餘7.1甲骨);二為地名(人2363甲骨);未見“都城”含義。但值得關注的是,甲骨文“京”的造字,與“亳”有密切聯繫。羅振玉說,商代稱首都為“大邑”。可是,“湯都商亳”,還是令人不免對“京”產生聯想。

古代的都城何以稱“京”

二,周族先祖后稷的曾孫叫公劉,他是周文王的十一世祖。因為躲避夏桀攻打,公劉率族人遷到了豳(bīn)。後來作於文王全盛時期的宗廟歌詩《大雅.公劉》記載了這段歷史。詩中第三章譯成白話是:“忠厚誠實好公劉,前去那個百泉旁,遠望平原寬又廣。於是登上南山崗,京地一切都在望。在那京師原野上,人人安居建新房,臨時暫住也便當。說的說來談的談,歡聲笑語喜洋洋”——或者是因為“南山崗”這個“高丘”叫“京”,或者這個地方的地名叫“京”,反正這首詩裡,京和京師都說到了。

三,朱熹的《集傳》解釋說:“京師,高丘而眾居也。董氏曰:所謂京師者蓋起於此,其後世因以所都為京師也”——後世稱都城為京師,都是從這兒來的。《通釋》說:“京者,地名。師者,都邑之稱,如洛邑亦稱洛師之類”。甲骨文裡有地名叫“京”,不知道是不是指公劉居豳的這個地方?“師”在甲骨文中多用,一般指軍事據點,也指王畿周邊許多地點。

四,公劉居豳,一開始,周族實力還比較弱小。史載,他致力於農業,使民眾生活大為改善,很多人前來歸附他。周朝事業的興盛是從此開始的。但是

公劉在世時,周還沒稱國。他去世後,其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邑建立了國都——這是名副其實的京師了。學者們考證,豳就是邠,也就是汾。呂思勉先生說,周國這個都城,當在現在的韓城。又傳了八代,古公亶(dǎn),就是文王的爺爺,率族遷到了周原。

古代的都城何以稱“京”

(西岐周都)

五,隨著周朝的建立,對“京”和“京師”的解釋,就邪乎了。《公羊傳.桓九年》說:“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先秦時期還真不太行,按照《左傳》說的諸侯“都城不過百雉”,乘以三或乘以五,天子之城也沒很大——也就一平方公里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