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大題複習標準答案模板

2019高考:地理大題複習標準答案模板

在高考地理中,同學們常常會犯的錯誤就是答不全或是答案不規範,導致無謂失分很多。但其實,如果大家認真鑽研標準答案,會發現大題的答案基本都是有模板的,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地理常考六類大題的模板,希望大家學習之後都能答到點子上,多拿分數!

“原因、措施類”設問

原因類設問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常見的設問形式有“說明××形成的原因”“試分析××地理現象發生的(自然或人為)原因”“簡述××地區發展××的理由”等。

在分析該類試題時,要注意把握兩點: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組成因子,並理解因子與地理事象之間的因果聯繫。

(2)明確要分析的原因類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種。

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等方面來分析;

人為原因一般從人口、工農業、城市、交通、市場、政策、科技等方面來分析。

措施類設問常見設問詞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議”“發展方向”等。

常見的呈現形式有“具體措施有哪些”“可採取哪些主要舉措”“應採取哪些應對措施”等。

該類設問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據問題的特點和產生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要有的放矢。

對於措施類設問,即使題中沒有對原因進行考查,在解答時也應該先找出問題產生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再針對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

答題時應注意:

一是自然條件一般不易改變,主要從改變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方面來尋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術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點應儘量全面,而且要有針對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分析、評價類”設問

分析、評價類設問往往結合社會熱點,以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或區域可持續發展、大型工程建設(如水庫建設、跨流域調水、能源跨區域調配等)為切入點,要求分析或評價某區域經濟發展條件的優劣,工農業生產、城市形成與發展、交通運輸建設的區位條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大型工程建設對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等。

常見的設問形式有“分析某地發展××工(農)業的區位條件(優勢)”“從××角度評價××區位條件”“結合××因素評價××的發展條件”“簡要評價××對××的影響”“與××相比,評價其優勢或者不足”或“從××方面進行分析”等。

在解答該類試題時:

要注意審題,抓住限定詞,明確是評價利還是評價弊,是對比分析還是沒有限定,該從哪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等;

要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①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闡述,針對優勢和不足進行全面論證;

②要從多角度分析,如可以從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分析;

③注意限定條件,只能從所要求的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

除此之外,解答分析、評價類設問時,要充分利用題目材料信息,合理遷移相關地理原理、規律,組織答案時一定要突出“關鍵詞”,因為“關鍵詞”就是得分點。

“影響類”設問

影響類設問常以區域圖為信息載體,結合重大工程建設、產業活動、人口遷移、城市化等,就區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命題,常見設問形式有“帶來的影響有哪些”“產生什麼影響”“試分析××對××的影響”“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等。

影響類設問一般要從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對本地區(事物)的影響和對其他地區(事物)的影響,現在的影響和將來的可能影響,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影響等。

注意:如果設問給出限定條件,只能從所要求的方面進行分析。如“分析說明××對××的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對於這類設問,要注意審題,抓住限定詞,知道從哪個方面進行分析。

“特徵類”設問

高考試題中特徵類設問的命題形式一般有“描述”某國的地理位置特徵、“簡述”圖中某地區的氣候特徵、“分析”甲地與乙地地理位置的異同點、“描述”圖中城市分佈特徵並分析原因、“比較”兩地降水量的差異並分析原因、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等。

解答特徵類設問的一般思路:

首先,看題目是否需要進行區域定位。如果不需要,則從圖文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如果需要,則結合經緯網和區域特徵進行定位,確定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等)。

其次,結合圖文信息進行區域的時空特徵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等要素的基本特徵;區域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徵)。

若題目要求比較兩種地理事物的特點,則應注意審題:

第一步,審比較對象;

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清題目是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是異同點都找;

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兩地氣候特徵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特徵;

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清題目要求從什麼角度去比較,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

若題目要求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徵,則應注意兩點:一是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徵(圖文材料體現的特徵和設問涉及的特徵),二是分析特徵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最後,梳理、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儘量使用地理術語,使答案簡潔、準確。

“意義類”設問

地理意義是指某事物所產生的地理方面的影響,其實質是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影響,多為人類活動的積極作用、正面影響。

該類題命題的機制基本形式是針對某一地理事物進行設問,設問形式一般是“說明××在××方面的意義”“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對××的意義”等。從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來看,開放性意義類設問有增加的趨勢。

解答意義類試題,要注意兩個方面:

(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要結合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城市、交通、產業等)來組織答案,對各要素的影響有則回答,沒有則捨棄,不必生搬硬套。

(2)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義,應該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來宏觀把握,並按照試題的具體要求進行深入分析。

“探究類”設問

探究類設問即地理開放性試題,具有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解題過程體現探究性、知識呈現體現綜合性、思維方式體現發散性等特徵。

其設問形式一般有“你是否贊同某地發展××?請表明態度並說明理由”“某地對××展開討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看法。選擇你支持的一種看法,併為其提供論據”等。

解答探究類設問的一般思路:

首先讀題幹,審問題;其次讀圖文信息,獲取論據;最後亮明觀點,說明理由。理由必須全面(如既包括經濟、社會、生態持續發展等方面,也包括地理的優缺點對比)、充分。

今天的內容就先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考生。更多學習方法、學習資料、學業測評、志願填報等內容,可關注:陝西志願一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