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放管服”改革精準、到位、落地

兩會熱點

本報記者 王晶晶

“以簡審批優服務便利投資興業,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改革行動,不能讓繁瑣證明來回折騰企業和群眾;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加快收費清單‘一張網’建設,讓收費公開透明,讓亂收費無處藏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種種舉措,贏得代表委員們陣陣掌聲。如何通過“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協委員們紛紛拿出“實招”,讓“放管服”改革更加精準、到位、落地,順應百姓期待。

“放管服”改革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有上億市場主體,而且還在不斷增加。把市場主體的活躍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關鍵所在。為此,就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發展軟環境。下一步要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應對複雜形勢的重要舉措,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日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激發市場活力方面,市場監管總局要繼續深入“放管服”改革,堅持公正監管的原則,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市場監管總局按照市場化的方向進行監管。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民革江蘇省委會主委陳星鶯在調研中發現,雖然我國營商環境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在一些地方,企業和群眾辦事依然較為繁瑣,審批時間長、環節多、材料多等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配套法律政策還不夠完善,多項創新舉措缺乏法律支撐;統一的政務信息系統尚未完全建立,政務數據還不能完全實現互通共享;有的地方市場準入門檻高,各種隱性壁壘不同程度存在等。

全國政協委員、陝西省政協主席韓勇表示,隨著“放管服”改革的縱深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雖然近年來,全國各地基層黨委、政府以“放管服”改革為契機,放權力、簡流程、優服務,全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但是,調研發現,一些基層社區“放”不精準,導致治理難以真正減負增效;“管”不到位,導致治理難以實現保障有力;“服”不落地,導致治理難以實現提質升級。

減負增效為企業提供良好營商環境

去年,新誕生的企業每天18400戶,90%以上都是民營企業。而“放管服”改革,受益最大的也是民營企業。張茅具體提出,在“放”的方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深入商事制度改革,使企業和產品的准入更加便捷,繼續推動企業在進入以後有更高的開業率、經營率、活躍度,使企業生命週期更長。在“管”的方面,要堅持競爭中性原則。

“花最少的時間、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門,是老百姓和企業心中的營商環境之‘最’。”陳星鶯認為,從“放管服”改革要著重優化審批手續、提升審批便利化、提高審批效率三方面。

在優化審批手續方面,陳星鶯說,目前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還有1000多項。應當對現有行政許可事項逐一深入論證,分批次取消下放條件成熟的許可事項,建立動態調整的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另外,逐步將精簡行政許可的重點從減少數量轉移到壓縮範圍上來,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針對信息共享難、標準不統一、法律不完善等問題制約了“互聯網+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提升的問題,陳星鶯建議,要徹底打破信息孤島,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讓公眾切實感受到“同一事項同樣辦”“換個地方還會辦”“不出門就能辦”“出了門也可辦”。從技術層面來說,應加快全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建設,讓企業和群眾網上辦事“一次認證、全國漫遊、一網通辦”。同時,要加強法治建設,就“互聯網+政務服務”而言,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研究制定或修改有關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檔案等法律法規,出臺相關國家標準,解決“互聯網+政務服務”面臨的法律風險和標準規範問題。

在提高審批效率方面,陳星鶯表示,一是進一步簡化優化審批流程,加快取消企業銀行賬戶開戶、企業名稱預核等事項,加快“證照分離”等改革舉措落地,減少政府評估評審,鼓勵更多采取告知承諾制、產品標準公示、市場化認證等方式加強管理。大力推行“聯合評審”“區域評估”和“代辦制”(熟悉審批業務的代辦員提前介入、免費幫辦)。

就如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韓勇表示,“放”要有的放矢,做好長遠規劃與宏觀政策的研究制定,做好宏觀指導與統籌協調。“管”要切中要害,“放”的同時不能不“管”,管要實現“兩手抓”,一手抓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一手抓夯實基礎,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服”要落地生根,做到審批服務延伸到鄉鎮、街道,進一步擴大城鄉社區“就近辦”事項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