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隨處可見,如今早已滅絕


袋狼,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佈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後因人類活動只分佈於塔斯馬尼亞島。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動物。已全部滅絕。

現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現距離現今約400萬年。至1990年代初,至少已發現7個物種的袋狼化石。迪森袋狼是這7種被發現的化石中,年代最久遠的物種,可追溯至2300萬年前,也是體形最小的。

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新幾內亞,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首次接觸袋狼,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巴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曬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新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

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但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