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移動通信,或者稱為蜂窩通信,始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1968年的發明。它類似六邊形的蜂窩狀小區(Cell)結構:這些小區環環相扣,構成連續覆蓋的大範圍網絡。由於小區之間可以複用相同的頻譜資源,所以,整個網絡的容量得到極大的提升。基於這一原理,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於1973年在其實驗系統中實現了上述移動通信系統,成為業界的先驅。在之後的近40年中,移動通信以其隨身、靈活、方便等的特點,得到迅猛發展。移動通信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它在全球許多國家中的滲透率已超過90%,其技術已經歷了四代的演進。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的多址技術是頻分多址(FDMA),主要支持語音服務。每個用戶的物理層資源是固定的頻率劃分,採用模擬幅度調製(AM,Amplitude Modulation),與傳統的銅線電話或調幅廣播電臺(AM)類似。模擬的語音信號沒有經過信息壓縮,語音信息沒有信道編碼的糾錯保護,發射功率也無有效的控制。這導致資源利用率低、系統容量小、通信質量差(如,有串音—一個有時候能聽到其他用戶的通話)。由於當時的模擬器件難以集成,終端(俗稱“大哥大”)的硬件成本高、體積重量大、價格昂貴,從而使得其普及程度很低。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2G)的多址技術以時分多址(TDMA)為主(FDMA+TDMA),其基本業務是語音。使用得最廣泛的2G制式是歐盟主導制定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在GSM中,無線資源被劃分成若干個200kHz帶寬的窄帶(FDMA),每個窄帶中多個用戶按照時隙(Time Slot)複用資源(TDMA)。GSM中的模擬語音信號經過信源壓縮變成數字信號,數字化語音信號進入信道編碼環節進行防錯保護。然後,編碼之後的語音數據採用數字調製,調製後的信號在發射時使用功率控制技術。這些技術使得傳輸效率大為提高,系統容量和通信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GSM 的信道編碼主要採用分組碼和卷積碼,算法複雜度較低,性能中等。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廣泛採用碼分多址技術(CDMA)。這使得信道的抗干擾能力大為增強。相鄰小區可以完全複用相同的頻率,從而提升了系統容量。碼分多址2000系列(cdma2000、cdma2000EV-DO、cdma2000EV-DV)和寬帶碼分多址(WCDMA)是3G的兩大標準。cdma2000系列主要在北美、韓國和中國等使用,其載波頻帶寬度為1.25 MHz,相應的國際標準組織是3GPP2。WCDMA的國際標準組織是3GPP,其中,歐洲的廠商和運營商起著重要作用。WCDMA已經在世界範圍廣泛使用。其載波頻帶寬度為5MHz。為適應更高速率的要求(3G的初期目標為2Mbit/s),cdma2000和WCDMA各自都有演進版,分別是Evolution Data Optimized(EV-DO)和(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3G還有一套標準: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DMA),主要由中國公司和一些歐洲公司制定,屬於3GPP標準的一部分。TD-SCDMA 在中國有大規模部署。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最標誌性的技術是正交頻分複用(OFDM)和正交頻分多址(OFDMA)。這也體現了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首先,用戶期望能有更高的數據速率。根據香農容量公式C=B·log2(1+SNR),提高帶寬可以迅速地提高數據速率(容量)。這迫使4G使用更大的帶寬(20MHz)。相對CDMA 系統,OFDM/OFDMA 系統能更靈活地使用更大的帶寬。

在4G標準制定的初期,世界範圍內存在三大標準:超寬帶移動通信(UMB,Ultra Mobile Broadband)、全球微波互聯接入(WiMAX,基於IEEE802.16)和長期演進(LTE)。UMB 於2007年年底已基本完成標準制定。但由於運營商缺乏興趣,UMB目前沒有應用。WiMAX早在2007年就形成標準。但由於產業聯盟過於鬆散、商業模式不夠健全,WiMAX的應用較少。

LTE的第一個的版本號是Release 8(Rel-8),於2007年9月完成。由於運營商的廣泛興趣,LTE逐漸成為全球最主流的4G移動通信標準。版本8LTE 還不是嚴格意義的4G標準(俗稱為“3.9G”;HSDPA 俗稱為“3.5G”;4G的目標為100 Mbit/s;Rel-8 的LTE在20 MHz單載波、單天線下的峰值速率為75 Mbit/s)。所以,從2009年起,3GPP開始了對LTE-Advanced的標準化。作為一個重大的技術邁進,LTE-Advanced 標準的版本編號是Release 10,其性能指標完全達到IMT-Advanced 的要求(Rel-10的LTE在5個20MHz的帶寬、單天線下的峰值速率為375 Mbit/s)。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2010年12月,LTE通過載波聚合和更多的天線等技術增強為LTE-Advanced。2012年,LTE-Advanced進一步增強了高階調製等技術。這時候,3GPP在考慮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了。經過多年的醞釀,3GPP在2016年3月通過了對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新空口(NR)的研究立項(SI),該項目於2017年3月進入協議標準化階段。經過各公司和研究團體的辛勤工作,3GPP在2017年12月RAN#78次會議上完成了5G-NR的第一個版本(eMBB部分)。

相對4G-LTE,5G-NR引進了較多的新技術(LDPC碼、Polar碼、大規模MIMO、非正交多址NOMA等)。眾所周知,為達到運營商的要求,3GPP對各種技術的選取相當嚴格,甚至近乎苛刻。1993年發明的Turbo碼,在速率較低的3G-WCDMA和4G-LTE尚可使用,但在大帶寬、高速率應用中(如20Gbit/s 或更高,這是5G-NR的目標)明顯遜於LDPC碼。1955年發明的卷積碼,已歷經三代蜂窩通信(2G、3G、4G)。但其解碼性能不具有競爭力,也只好讓位於新近提出的Polar碼。在將來(如6G),移動通信技術還會進一步發展,這可能會引進其他的編碼技術。


是什麼讓5G—NR信道編碼變得既“很專”又“大話”?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5G—NR信道編碼》


書號:978-7-115-47960-0

定價:¥98.00元

鑑於此,本書描述了這些編碼方案的原理、應用、複雜度、性能等。本書的特色是,首先,書的內容不僅有對5G-NR協議的解讀,也有學術理論介紹;不僅面向無線通信的工程技術人員,同時可供科研院所的老師和學生作參考。其次,本書有豐富的理論性能分析和計算機仿真結果。再次,本書涵蓋的面較廣,包括工業界主流的信道編碼方式以及學術界比較關注的新型編碼5G-NR信道編碼方式。考慮LDPC碼和Polar碼在NR中的廣泛應用,本書對這兩類信道編碼做了較為詳盡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