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古畫——醉美深秋



賞古畫——醉美深秋


秋已濃,味更深。

深秋總有著一種生命的味道,

金黃的、飽滿的、永恆的,

激起了人們不同的想象。

今日,不妨與藏品君一起

在國畫裡,品位那深秋的味道!

賞古畫——醉美深秋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縱165.2釐米,橫77.2釐米 絹本墨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問道圖》主峰居中

顯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法。

圖中山峰氣勢溫和厚重,石少而土多。

中部是山間谷地,

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數間,

一條小路自柴門蜿蜒通往深谷。

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見,

大約就是問道者。

畫面下部畫有曲折的坡岸,

坡岸上樹木叢生,皆偃仰多姿,

水邊蒲草正隨風輕搖,

一派秋高氣爽之意。

作者用淡墨長披麻皴,顯出土石渾厚的質感。

山頭處用水墨烘染塊塊卵石,

以焦黑點苔,沉著利落,

使整個大山更具有靈動之感。

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盪漾。



賞古畫——醉美深秋


宋 馬遠《月下把杯圖》


《月下把杯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

一輪圓月高掛空中,

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

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

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

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

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


有詩句曰: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

似乎正是這個意境。


畫面上的主人,

體態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

手中把杯迎友,顯得是那麼的親密愉快。


旁有四童僕,

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

另一侍酒小童,

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臺階的半隱文童。


整幅畫面雖只寫主僕六人,

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

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

然而月色中,

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



賞古畫——醉美深秋


元 倪瓚《秋亭嘉樹圖 》


《秋亭嘉樹圖》為雲林晚年所作,

用筆略硬而顯方折,

顯然含荊、關遺意。

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

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

畫樹取疏鬆之態,筆簡意賅。

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

反映了作者人畫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懷。

“一水兩岸的三段式構圖”,

倪瓚獨創的構圖方式,

把中國文人繪畫發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形式。

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

單看意境,

就讓人頓生寒意,天涼好個秋!



賞古畫——醉美深秋


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 》


畫面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

可謂妙哉。

王蒙和黃公望是一個時期的,

他的繪畫成就僅次於黃公望。

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蒙所畫的是江南的秋天,

水潤中帶點秀氣、潮氣。

高山曲水,茂樹清淡,

近景處山腳草堂臨水,並不見山寂蕭條,

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幽。


詩畫意更濃,

仿若住在這裡的主人,

寫寫詩作作畫,聽聽鳥鳴,

觀光秋色,怡然自得!


賞古畫——醉美深秋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這幅圖實在沒辦法,

各種章、跋、題,比原作還豐富,

這裡截取畫作部分。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卷》

畫的應該是北方之秋,

初看甚是平淡、幹淡之筆,簡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種

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

表現一種淡泊與平淡的意趣,極富筆墨趣味。


明董其昌評此畫說:

“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

此卷畫為齊州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

畫中平川洲渚,

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

綠蔭叢中,兩山突起,

山勢峻峭,遙遙相對。


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

脫去精勾密皴之習,

而參以董源筆意,

樹幹只作簡略的雙鉤,

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

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

然後用淡彩,水墨渾染,

使之顯得溼潤融,草木華滋。

賞古畫——醉美深秋


 明 仇英 秋江待渡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55.4釐米,橫133.4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圖》繪青松紅樹,崇山環抱。山中白雲繚繞,變幻莫測。

江中輕舟數葉,徐徐緩行。彼岸數人似焦急如焚,等待渡船,點出主題。

圖中筆墨精工而富有士氣,設色妍麗。構圖平中求險,靜中寓動,為仇氏畫中的精品。

更為重要的是這幅畫展現出如詩一般的意境:

一汪茫茫的秋水,遠岸的山巒畫得很實,由雲段相隔,白雲下面的茅舍、樹林畫得精工細小,將白雲上的山推得很遠。近岸的山巒很高,村落相當精細,拉大空間距離。

畫面境界開闊,有咫尺千里之妙,同時還畫出了秋天無限寥廓的季節特色。有別於某些文人畫家中流露出的那種寥寂、孤高、遁世的格調。

《秋江待渡圖》屬於院體畫一類,造型嚴謹,用筆不苟,設色溫和清秀,並不豔俗,人物雖小,刻畫精微,確屬雅俗共賞之作。


賞古畫——醉美深秋


明 藍瑛《秋色梧桐圖》


藍瑛喜歡畫秋天的景色,

畫面飄灑自然,

直抒胸臆,秋色梧桐,簡單成大美。

梧桐秋雨,總是讓人倍感秋意涼。

但他行書用筆暢快,

讓人感覺秋到並不是那麼的冷寂,

反而有一種暢快盎然的生機。



賞古畫——醉美深秋


清 董邦達《平湖秋月·西湖八景》


平湖秋月,意境深遠。

這樣的秋天或許在西湖才能看到吧。

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只有古人才會有吧,

畫如詩一樣,

讓人如痴如醉,如夢如幻。



賞古畫——醉美深秋


清 惲冰《蒲塘秋豔圖》


荷,是南方最常見的水生植物,

以歷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詩,形之以畫。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

成功地刻畫了蒲塘秋日的麗景:


碧水之上萍藻點點,綠荷盈盈。

荷花在荷葉的襯托下,

以含苞、初綻、怒放的三種生命形態

展示著自然美。

整幅運用仿惲南田筆意的沒骨法,

萍藻以色彩直接點就,

顯現出靈秀生動的物性。

荷花以粉紅色點染花尖,

旋即以清水迅速暈開,

色階層次豐富,色調深淺過度自然,

真實地展現出花瓣清淡雅麗之美以及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內在神韻。



賞古畫——醉美深秋


清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


枝頭秋色,淡雅凝香。

過了六月的芬芳,枝頭依舊芳香,

沉澱了夏季的美好。



賞古畫——醉美深秋


髡殘《溪山秋雨圖》


髡殘習慣取景普通的平凡景象,髡殘溪山秋雨圖是以一處普通溪水流淌于山間而畫,在深山之間坐落著幾處人家。

髡殘為人嚴謹自律,在自我作畫的過程中,尋找與繪畫達成人畫合一的精神境界。

從而達成人格的完善。從他的作品之中不難看出他的為人品行。


賞古畫——醉美深秋



在這幅髡殘溪山秋雨圖中,山體滑坡運用了溼筆描繪,流暢滋潤的筆墨令山巒顯得渾厚

而樹木松林運用焦墨進行勾點繪畫。

賞古畫——醉美深秋


畫中山水構圖十分飽滿有力,重山覆水,看似繁密但又疏靈髡殘溪山秋雨圖畫出的意境奇僻深幽,用乾擦畫法的樹木顯得蒼勁有力並且透露著一股豐潤秀逸之感。髡殘溪山秋雨圖雖然只是一處再普通不過的風景,但因為髡殘溪對此處的解讀融入了自己的禪意,讓這幅畫透露出強大的氣韻。


賞古畫——醉美深秋


清 吳歷《夕陽秋影圖》


畫中山巒起伏,

高樹成林,草亭傍水,

有一種倪瓚的影子。

有人說這張畫是仿倪瓚的畫作,

但是其筆墨純熟沉穩,

頗見功底,詩畫相融,意蘊非凡。

秋之景象躍然紙上,令觀者躊躇滿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