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画——醉美深秋



赏古画——醉美深秋


秋已浓,味更深。

深秋总有着一种生命的味道,

金黄的、饱满的、永恒的,

激起了人们不同的想象。

今日,不妨与藏品君一起

在国画里,品位那深秋的味道!

赏古画——醉美深秋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纵165.2厘米,横77.2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山问道图》主峰居中

显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

图中山峰气势温和厚重,石少而土多。

中部是山间谷地,

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数间,

一条小路自柴门蜿蜒通往深谷。

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见,

大约就是问道者。

画面下部画有曲折的坡岸,

坡岸上树木丛生,皆偃仰多姿,

水边蒲草正随风轻摇,

一派秋高气爽之意。

作者用淡墨长披麻皴,显出土石浑厚的质感。

山头处用水墨烘染块块卵石,

以焦黑点苔,沉着利落,

使整个大山更具有灵动之感。

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荡漾。



赏古画——醉美深秋


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月下把杯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

一轮圆月高挂空中,

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

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

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

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

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


有诗句曰: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

似乎正是这个意境。


画面上的主人,

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

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


旁有四童仆,

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

另一侍酒小童,

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


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

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

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

然而月色中,

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赏古画——醉美深秋


元 倪瓒《秋亭嘉树图 》


《秋亭嘉树图》为云林晚年所作,

用笔略硬而显方折,

显然含荆、关遗意。

画中描绘秋山嘉树,沙碛孤亭。

山石用折带皴,横笔点苔。

画树取疏松之态,笔简意赅。

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

反映了作者人画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怀。

“一水两岸的三段式构图”,

倪瓒独创的构图方式,

把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形式。

画中描绘秋山嘉树,沙碛孤亭。

单看意境,

就让人顿生寒意,天凉好个秋!



赏古画——醉美深秋


元 王蒙《秋山草堂图 》


画面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

可谓妙哉。

王蒙和黄公望是一个时期的,

他的绘画成就仅次于黄公望。

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所画的是江南的秋天,

水润中带点秀气、潮气。

高山曲水,茂树清淡,

近景处山脚草堂临水,并不见山寂萧条,

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清幽。


诗画意更浓,

仿若住在这里的主人,

写写诗作作画,听听鸟鸣,

观光秋色,怡然自得!


赏古画——醉美深秋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这幅图实在没办法,

各种章、跋、题,比原作还丰富,

这里截取画作部分。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卷》

画的应该是北方之秋,

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

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极富笔墨趣味。


明董其昌评此画说:

“兼右丞、北苑二家画法。”

此卷画为齐州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

画中平川洲渚,

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

绿荫丛中,两山突起,

山势峻峭,遥遥相对。


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

脱去精勾密皴之习,

而参以董源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

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

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

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

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华滋。

赏古画——醉美深秋


 明 仇英 秋江待渡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155.4厘米,横133.4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图》绘青松红树,崇山环抱。山中白云缭绕,变幻莫测。

江中轻舟数叶,徐徐缓行。彼岸数人似焦急如焚,等待渡船,点出主题。

图中笔墨精工而富有士气,设色妍丽。构图平中求险,静中寓动,为仇氏画中的精品。

更为重要的是这幅画展现出如诗一般的意境:

一汪茫茫的秋水,远岸的山峦画得很实,由云段相隔,白云下面的茅舍、树林画得精工细小,将白云上的山推得很远。近岸的山峦很高,村落相当精细,拉大空间距离。

画面境界开阔,有咫尺千里之妙,同时还画出了秋天无限寥廓的季节特色。有别于某些文人画家中流露出的那种寥寂、孤高、遁世的格调。

《秋江待渡图》属于院体画一类,造型严谨,用笔不苟,设色温和清秀,并不艳俗,人物虽小,刻画精微,确属雅俗共赏之作。


赏古画——醉美深秋


明 蓝瑛《秋色梧桐图》


蓝瑛喜欢画秋天的景色,

画面飘洒自然,

直抒胸臆,秋色梧桐,简单成大美。

梧桐秋雨,总是让人倍感秋意凉。

但他行书用笔畅快,

让人感觉秋到并不是那么的冷寂,

反而有一种畅快盎然的生机。



赏古画——醉美深秋


清 董邦达《平湖秋月·西湖八景》


平湖秋月,意境深远。

这样的秋天或许在西湖才能看到吧。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古人才会有吧,

画如诗一样,

让人如痴如醉,如梦如幻。



赏古画——醉美深秋


清 恽冰《蒲塘秋艳图》


荷,是南方最常见的水生植物,

以历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诗,形之以画。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

成功地刻画了蒲塘秋日的丽景:


碧水之上萍藻点点,绿荷盈盈。

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

以含苞、初绽、怒放的三种生命形态

展示着自然美。

整幅运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

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

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

荷花以粉红色点染花尖,

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

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

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赏古画——醉美深秋


清 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


枝头秋色,淡雅凝香。

过了六月的芬芳,枝头依旧芳香,

沉淀了夏季的美好。



赏古画——醉美深秋


髡残《溪山秋雨图》


髡残习惯取景普通的平凡景象,髡残溪山秋雨图是以一处普通溪水流淌于山间而画,在深山之间坐落着几处人家。

髡残为人严谨自律,在自我作画的过程中,寻找与绘画达成人画合一的精神境界。

从而达成人格的完善。从他的作品之中不难看出他的为人品行。


赏古画——醉美深秋



在这幅髡残溪山秋雨图中,山体滑坡运用了湿笔描绘,流畅滋润的笔墨令山峦显得浑厚

而树木松林运用焦墨进行勾点绘画。

赏古画——醉美深秋


画中山水构图十分饱满有力,重山复水,看似繁密但又疏灵髡残溪山秋雨图画出的意境奇僻深幽,用干擦画法的树木显得苍劲有力并且透露着一股丰润秀逸之感。髡残溪山秋雨图虽然只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风景,但因为髡残溪对此处的解读融入了自己的禅意,让这幅画透露出强大的气韵。


赏古画——醉美深秋


清 吴历《夕阳秋影图》


画中山峦起伏,

高树成林,草亭傍水,

有一种倪瓒的影子。

有人说这张画是仿倪瓒的画作,

但是其笔墨纯熟沉稳,

颇见功底,诗画相融,意蕴非凡。

秋之景象跃然纸上,令观者踌躇满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