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曾經帶動中國單車熱的GuCycle一度在北京上海開過8家門店,現如今已經陸續關門,引發行業轟動。這或許不是個例,據生態圈記者瞭解到,Spacecycle更名為SPACE,更加多元化,而樂刻、Shape等受歡迎的健身房,也在調整著自己對於動感單車的思路。

從行業動態來看,看似火爆的動感單車,似乎在中國撞上了“新秀牆”。


網紅動感單車品牌GuCycle跑路了。

那些付費沒有上完課的會員,聯合起來向媒體爆料,試圖能讓自己挽回一點損失。肖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損失7000元的她,至今也無法拿到任何補償。

“我沒有在去年雙十一折扣季續費會員。不過,很多會員都續了10800元的80節課包。”GuCycle會員Sam回憶道。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Sam在去年12月底發現,以前熟悉的教練都已經沒有了排課。之後陸續有人在會員群裡說,GuCycle有拖欠教練工資的情況,大批教練也已離職。“今年1月,經常去的浦東那一家門店一週也只有一節課了,大多數會員只能拼手速搶課,體驗很不好。”Sam說道。

春節後,媒體陸續爆料“網紅”動感單車品牌GuCycle關門歇業,目前為止,北京、上海的門店也都全部關閉。大多數購買課程還沒有消費完的會員,只能通過各種途徑進行維權。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跑路對中國健身環境帶來傷害

GuCycle是2016年成立的動感單車品牌,創始團隊成員曾經做過中國版ClassPass健身——全城熱煉,後又轉型做動感單車,店鋪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的超核心地段,選址意圖明顯,劍指那些擁有高消費力的都市白領們。

Sam選擇GuCycle重要原因也是和離家以及公司近有關。上海浦東店離公司近,而嘉裡中心店則離家方便。其次,動感單車這種夜店熱舞風的健身方式很容易上癮。

從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Gucycle共在北京、上海兩地共開設7家門店。(一共開過8家,其中北京華茂店16年已經關停,剩下的5家上海,兩家北京)“選址都是高檔商場,成本肯定不低,開店速度在上海很快,後期續費的時候很謹慎。”

↓GUCYCLE門店地址來看,多位繁華地帶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不開新店就沒有新會員,不能做大規模;但新店開多了,經營成本也會增加。兩者間的矛盾,GuCycle並沒有選擇合適的方式給予解決。GuCycle後續開的新店,並沒有形成火爆氣氛。GuCycle開業確實掀起一股單車風。據Sam介紹,開業沒多久,也就幾家類似單車店陸續在上海開業,結果都沒有很理想。

跑路的GuCycle,其實對中國已經形成的商業健身氛圍有著隱形的傷害。肖女士告訴生態圈:“通過公安、經偵、法院、工商局以及信訪等各種方式維權,可是對方都不受理,只能通過媒體,試圖著挽回一點損失。”

在即將到來的315,肖女士還是希望所有受損失的會員,都可以有一個結果。在Sam、肖女士接受生態圈採訪過程中,他們均以表示,很難信任任何健身房了。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健身房倒閉、跑路,會員無法拿到應有的賠償,正在上升期的中國健身市場,難免會因為負面信息對消費者造成一定刻板印象。

同樣是動感單車、塑造生活方式的健身品牌,SPACE就選擇了多元化且穩健的發展模型,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多樣化發展的SPACE

在國內發展單車的品牌,除了Gucycle,還有另一個與Gucycle不太一樣的單車品牌——SPACE。

這家過去叫做”SpaceCycle“的健身品牌,逐漸改名為SPACE,這或許也代表了他們的品牌戰略——不止有單車這一個健身內容,瑜伽、Barre、Moves、HIIT多元化的課程保證了其會員復購率以及吸引多元化的健身用戶。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主打“用音樂推動健身(Moved By Music)”理念的SPACE,2015年從臺灣起家,2016年開始進軍大陸市場。2018年1月,SPACE獲得阿里巴巴臺灣創業者基金領投、吳彥祖個人投資的1億元B輪融資。截止目前,SPACE在大陸還只有4家門店。

據生態圈瞭解,單車每天佔據SPACE 25%的排課率,但是以內部數據來看,最受歡迎的課程卻是瑜伽和Barre。即使融資一年之後,SPACE也沒有選擇快速擴張的方式。可能也是和從臺灣起家有關,對大陸市場還處觀摩調查、熟悉階段,以及持續摸索盈利模式。

SPACE告訴生態圈:“2019年會計劃在北京、上海兩地都會再開場館,未來還會聚焦在大陸市場。”他們表示,由於其對空間地理位置、裝修風格要求較高,門店還在逐漸篩選中。

在生態圈記者對SPACE探店過程中,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健身服飾,價格在325-1499元之間。同時,京東平臺上也可以隨時購買SPACE的服飾以及課包。可見,SPACE嘗試多元化的銷售模式以及合作方,為品牌引流。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店內呈現的服裝

當然,由於創始人的因素,SPACE也有著明星好友的捧場。創始人馬修(Matthew Allison)曾是前索尼音樂臺灣及內地創始人、百代唱片原亞太區總裁,吳彥祖、鄭凱等明星也都為其站臺。可以第一時間拿到音樂版權、以及與娛樂行業的合作,可能是SPACE的優勢。

明星效應、穩健擴張、多元內容、資本加持,SPACE還有時間在大陸持續朝前走。

在美國是自動取款機,在中國還不能持續印鈔

說起動感單車,不得不提美國的SoulCycle與Peloton。SoulCycle是依靠線下動感單車的付費團課、以及運動服飾的零售獲得營收,而Peloton主要是售賣家庭動感單車起家,逐漸發展成為美國健身行業新星。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SoulCycle門店

2017年,SoulCycle有11億美元的營收以及380萬用戶,而Peloton則有17億美元的營收以及250萬會員量。這是美國兩傢俱有代表性的以動感單車為主的健身品牌公司。

SoulCycle比Peloton成立早,被譽為美國健身房的“自動取款機”,目前在美國和加拿大共有93家門店。它成功將動感單車拉回人們的視野中,價格高且不打折,但這並不影響美國人的瘋狂熱愛。按次付費、生活方式品牌、注重用戶體驗、明星效應、創立自有服飾品牌,顯而易見,SoulCycle的成功,深深影響著中國創業者們。

深究原因,Soulcycle、Peloton的成功離不開美國成熟的健身市場環境且擁有高粘性的付費健身用戶,本身身體素質較好且有健身氛圍的美國人,可以承受一些潛在健身風險。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Peloton家用動感單車

今年2月,天貓運動戶外與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佈的《2019天貓大型健身器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新客偏好品類TOP3分別為:跑步機、橢圓機和划船機,其中划船機購買人數同比增速高達60%,受歡迎的原因卻是能夠有效避免運動對膝蓋及腳踝的損傷。動感單車未能榜上有名。

青青就是一個動感單車的“上癮者”。但是她的教練還是警告她:“不能頻繁的上動感單車課程,會傷害膝蓋。”

主打平臺模式的樂刻已經關閉了其唯一的單車館,而團課健身品牌Shape也在調整著自己對於動感單車的思路。Shape創始人告訴生態圈:“動感單車單價比較高,可以開設一些單獨門店。但是要做成一個很大的品牌連鎖經營,有些困難,但是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開一些門店是沒問題的。”

順著這條路深究GuCycle關門閉店的原因,擴張節奏、管理方式、運營策略、品牌塑造等方面可能都有影響。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此外,這本質上還是與單車館不盈利有關,中國尚未形成大面積的動感單車運動風潮。動感單車的付費用戶,還只是那麼一小撮人群,中國還尚未達到付費高峰時代。

“中國健身市場還不是很成熟,人必須從不健身、健身、健身達人、追上教練,再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個健身內容——單車、拳擊等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動感單車若要爆發,還是會在行業的後期階段。

”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中國「壞」生意:動感單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