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響後人的?

人與父母之身體,皆為生氣凝聚而成,子嗣為父母所生,體氣有相通之處。父母亡後,葬之於靈氣聚鍾之地.則父母之形體不僅不腐(注:這裡所說的形體指骨骸而非血肉),反可受氣,父母之本骸得氣,其遺留之體—一子嗣則以體氣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氣。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響後人的?

古人認為,天地之萬物皆【生氣】融結而成,乃萬物之源。氣化而生陰陽,折而為五行,故亦名陰陽之氣、五行之氣。

《葬經》雲:“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

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見,故又名內氣。內氣行則萬物發生,內氣聚如山川融結,故土為氣之外體,水為氣外形,是以山水之勢行,即氣脈之行,山水之勢止,即氣脈之止。山水之奇秀明麗者,乃地中吉氣即生氣所融結。《葬經》所謂“內氣橫形,外氣止生”即指此意。

郭璞《葬經》;“葬者,乘生氣也。”

注云:“生氣即一元運行之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無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彙,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也。”

《葬經》:“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注曰:“形穴既就,則山川之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葬於融合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託於此。……以人心之靈合山川之靈,故降神孕秀,以鍾於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修系,至於形貌之妍醜,並皆自象山川之美惡。故嵩嶽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

因此所謂葬事,即以父母之體葬于山川靈秀一 生氣凝聚之所.以期己身及子嗣感應其生氣受福。是以風水之事,舉凡尋龍脈、察形勢、覓星峰、辯水源、測方位、定穴場、倒仗放棺究深淺,諸如此類,其最終日的,即是求乘生氣。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響後人的?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子嗣為父母所生,體氣相通。父母之本骸得氣,其遺留之體—一子嗣則以體氣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氣。

生氣

氣是六合太初之清氣,生氣即太初清氣的形態之—,化而生乎天地萬物者,乃萬物之源。

六合

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海內南經》中有“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

太初

道家哲學中代表無形無質,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狀態。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併為先天五太,是無極過渡到天地誕生前的五個階段之一。《太上老君開天經》認為,太初是道教創世紀中的第二個年代。)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至此洪荒中有了宇宙和生命。

嵩嶽生申 尼丘孕孔

嵩嶽 指河南嵩山,申,指申伯,周宣王的舅舅,申國之伯,為周的賢卿士。

尼丘 即山東曲阜東南的尼山。《史記・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 指孔子。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響後人的?

《葬書》節選:

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父母骸骨,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父母之枝,一氣相應,由本而達枝也。考試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氣相感,自然默與之通。今尋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滲入,則為親骨肉,不滲則非。氣類相感有如此者。則知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其理顯然,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或謂抱養既成,元非遺體,僧道嗣續,亦異所生,其何能蔭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氣,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本絕。故後母能蔭前母子,前母亦發後母兒。其在物則萎藪螟蛉之類是也,尚何疑焉。

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蓋真龍發跡,迢迢百里,或數十里,結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繞,疊樟層層,獻奇於後,龍脈抱衛,砂水貧聚。形穴既就,則山川這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融會於其中矣。苟盜其精英,空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於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託於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與之感通,以致福於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這靈,故降神孕秀,以鍾於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於形貌之嬌醜,並皆肖象山川這美惡,故篙丘嶽生申,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嗚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靈,亦人心自靈耳。世有往往以遺骨棄諸水火而無禍福者,蓋心與之離故也。

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

漢未央宮一日無故鍾自嗚,東方朔日:必生銅山崩應。未幾西蜀果奏銅山崩,以日擯之,正未央鳴之日也。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於山,氣相感應,猶人受體於父母也。帝嘆曰:物尚樂,況於人乎!昔曾子養母至孝,子出,母欲其歸,則口齒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離待側,則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覺耳。故知山崩鐘應,亦其理也。

木華於春,慄芽於室。

此亦言一氣之感召也。野人藏慄,春至,慄木華,而家藏之慄亦芽。實之去本已久,彼華此芽,蓋以本性原在,得氣則相感而應,亦獄父母之骨葬乘生氣而子孫福旺也。夫一氣磅礴於天地間,無端倪,無終窮,萬物隨時運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精化為骨,血化為肉,復藉神氣資乎其間,遂生而為人。及其死也,神氣飛揚,血肉消潰,惟骨獨存。而上智之士,圖葬于吉地之中,以內乘生氣,外假子孫思慕,一念與之吻合,則可以復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氣。蓋神趨則氣應,地靈而人傑,以無為有,借偽顯真,事通陰陽,功奪造化,是為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丘壠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

丘壠為陰,岡阜為陽。丘言其高,骨乃山這帶石者。壠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帶土而後能聳也。岡者跡也,土山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壠之有骨,氣隨而行則易見,支無石,故必觀者毛脊而後能辨也。然有壠而土、支而石、壠而隱、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區別也。

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經常有人問我一個問題,就是“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響後人的?火化後的骨灰還有沒有作用?”倉促之間每每答之,均覺不盡其詳。

這個問題是困擾風水界的一個大問題,大家都承認先人的骨骸所葬之地的優劣可以影響後人的運勢及人生軌跡,但至今無人能說出讓大多數人都信服的觀點,很多人試圖用科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但卻無法用科學來證明。所以,按目前的科學發展,暫時還無法用科學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上面是我引用【葬經】、【易經】中的部分觀點以及古人對天地萬物的認識,闡述一下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望大家給予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