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人与父母之身体,皆为生气凝聚而成,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有相通之处。父母亡后,葬之于灵气聚钟之地.则父母之形体不仅不腐(注:这里所说的形体指骨骸而非血肉),反可受气,父母之本骸得气,其遗留之体—一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古人认为,天地之万物皆【生气】融结而成,乃万物之源。气化而生阴阳,折而为五行,故亦名阴阳之气、五行之气。

《葬经》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因其行乎地中,其形不见,故又名内气。内气行则万物发生,内气聚如山川融结,故土为气之外体,水为气外形,是以山水之势行,即气脉之行,山水之势止,即气脉之止。山水之奇秀明丽者,乃地中吉气即生气所融结。《葬经》所谓“内气横形,外气止生”即指此意。

郭璞《葬经》;“葬者,乘生气也。”

注云:“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

《葬经》:“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注曰:“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葬于融合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修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自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

因此所谓葬事,即以父母之体葬于山川灵秀一 生气凝聚之所.以期己身及子嗣感应其生气受福。是以风水之事,举凡寻龙脉、察形势、觅星峰、辩水源、测方位、定穴场、倒仗放棺究深浅,诸如此类,其最终日的,即是求乘生气。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子嗣为父母所生,体气相通。父母之本骸得气,其遗留之体—一子嗣则以体气相通之故而能感受生旺之真气。

生气

气是六合太初之清气,生气即太初清气的形态之—,化而生乎天地万物者,乃万物之源。

六合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太初

道家哲学中代表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创世纪中的第二个年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至此洪荒中有了宇宙和生命。

嵩岳生申 尼丘孕孔

嵩岳 指河南嵩山,申,指申伯,周宣王的舅舅,申国之伯,为周的贤卿士。

尼丘 即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 指孔子。

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葬书》节选: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考试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他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子孙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渗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应本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萎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父母子孙,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樟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贫聚。形穴既就,则山川这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会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空窃其灵秀,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娇丑,并皆肖象山川这美恶,故篙丘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呜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汉未央宫一日无故钟自呜,东方朔日:必生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摈之,正未央鸣之日也。帝问朔何以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父母也。帝叹曰:物尚乐,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口齿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钟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本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狱父母之骨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夫一气磅礴于天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垅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这带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带土而后能耸也。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者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隐、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经常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就是“先人的骨骸是如何影响后人的?火化后的骨灰还有没有作用?”仓促之间每每答之,均觉不尽其详。

这个问题是困扰风水界的一个大问题,大家都承认先人的骨骸所葬之地的优劣可以影响后人的运势及人生轨迹,但至今无人能说出让大多数人都信服的观点,很多人试图用科学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但却无法用科学来证明。所以,按目前的科学发展,暂时还无法用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上面是我引用【葬经】、【易经】中的部分观点以及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阐述一下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望大家给予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