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芳橋塢,就是我的家鄉,我們當地叫做“楓橋塢”。全縣第二高峰金紫尖的腳下沿蜿蜒的小溪往外五里就到了我們村。那為啥又叫做“芳橋塢”呢?就是因十里以外的“師姑庵”有一座跨河的石拱橋叫做“永芳橋”(我的祖宗所造,至今還在!),那麼,從此橋開始以裡的山塢就叫“芳橋塢”了。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我們村以“胡”姓子孫居多,祖籍安徽績溪。我的祖宗原是徽商,因常年在新安江上的杉木排上運輸茶葉、桐油,時間久了掙了些錢就在人傑地靈的睦州大地置地安家了。起先是安在梓桐源,後來祖宗逐漸將子孫分散到左口九龍溪源一帶。我們“胡”姓居民有一種習俗那就是過年三十夜有一種屬於小孩子的“宵夜”活動。

大家不要以為“宵夜”就是現在半夜裡我們吃的“夜宵”,其實是小伢兒闖東家,走西家向長輩拜年的一種民俗活動。而孩子們在乎的實則為豐盛的零食,以及長輩給的壓歲錢,至於拜年,那也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形式罷了。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不是所有的小伢兒都可以去“宵夜”的,但是祖宗也沒有定下一個確切的截止年齡,只是根據小伢兒的心智成熟與否來判斷到底還能不能去“宵夜”?就我的經驗感覺是上了中學的“娃子”就不能去“宵夜”的。這麼大的孩子如果再去“宵夜”臉會緋紅。“宵夜”可以單個行動,也可以三五個結伴而行,一般是由小伢兒自由選擇夥伴,家長不予干預。

小伢兒在家裡吃過暖碗年夜飯後,由家裡最年長的老人拿一張毛昌紙象徵性地在每個孩子的嘴巴上擦拭一下留在嘴角的豬油,叫做“擦屁股”!意思為:怕小伢兒亂說不吉利的話,先擦一擦,預防一下。母親還會特意交代:過年了,不能再說不好的話了。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接下去小伢兒就開始忙開了!出去“宵夜”,必須要有工具。因為是夜裡出門,首先要的就是照明燈。但是我們小時候不是以自己有手電筒而驕傲的,而是要有一種燈籠。製作這種燈籠需要殺年豬時用公豬的豬尿泡作為原料吹起來再曬乾製成的。小夥伴中,沒有幾人有。其次,就是紅邊飯袋掛在脖子上或者是軍用書包挎著用來放“果子”。

這“果子”,每家每戶都要準備的。我小時候雖然能吃飽肚子,但是城裡面的零食還是少有人家能有的。有幾戶人家的男主人在城裡當工人,過年了,帶點回村,最饞人的要數“小白兔”奶糖了。母親準備的是炒制的“紅薯片”十分鬆脆;還有番薯糖撳的“凍米糖”;麵粉、糖精和黑芝麻和起來製成的面片用油炸松,製成的“茶酥”;還有就是自家種的葵花籽、花生、山核桃、紅榧等山裡的土貨。這些東西,小時候不以為然,現在那麼純正的味道已經很難吃到了。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我喜歡獨行去“宵夜”。這裡面其實是有奧妙的!三五個夥伴一下子到了一戶人家,大家七嘴八舌地給大人、老人鞠躬喊拜年後,主人家會把放在火爐旁番薯桶上的零食“果子”給每個夥伴一人抓上一點放在我們的手掌上。但是,去的人多了,主人家難免會控制“派發”數量,因為後面還會持續不斷地有小伢兒會去。我一個人獨行,主人家給的數量相應的會多一些,還有一個,我在討取“果子”時,喜歡張著飯袋口子等待“派發”,因為手掌大小是有限的,這樣不至於滑落出手掌。

我去“宵夜”還有一個主要任務是給我的祖父要點香菸。也不是我的祖父買不起香菸,其實我們家也會買來許多香菸用來“派發”的,一般情況下是兩支,我會用另一個鐵盒裝起來。遇到親近一些的人家也會給上個三五支,乃至整包的都有。當然,那時我們小孩子是不能抽菸的,母親會打的。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宵夜”的再一個任務就是討取紅包。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會給你紅包的,只是那些本家的長輩或者是血親才能在拜年之後給個紅包。一般是一角二分,多一點的是五角二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當地包紅包習慣搭個零頭。碰上太公、太奶級別的老人,是需要下跪、磕頭拜年的。討來的紅包等過了正月十五就要交給母親了。我十分不情願,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母親也要包紅包出去的,名曰:“回回本”。那時候,大家的經濟都是挺困難的,小伢兒不可能擁有金錢的支配權,只是拿到紅包後有幾天的幸福感而已。

“宵夜”要持續到半夜12點,好多小夥伴因為怕“鬼”都早早地回家了。我是會堅持的,從村頭討到村腳,不會落下一戶人家。母親在我出門的時候就會吩咐我,某某小氣人家不要去,某某條件不好的人家不要去,我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根本不去理會這種“命令”。其實,母親的吩咐是有道理的。有幾乎人家,因為條件差,根本沒有香菸,或者是“果子”,那麼碰上這種人家,也只能尷尬了。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宵夜!宵夜!”一般還沒跨進大門,我就會大聲地喊著。不耐煩的人家會嘰裡咕嚕地說,又來了!困難的人家會站立著不知道如何是好。當然,鞠躬拜年是少不了的禮節,至於主人家給不給,5秒鐘就會知分曉。既然不打算給,那就算了,再鞠個躬,換下一家吧!

小伢兒的“宵夜”還能夠化解許多大人之間的矛盾。好多大人看到平時“仇家”的孩子都上門來拜年討“果子”了,心裡面總以為“仇家”已經放下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這時候反而對“仇家”的孩子給予特殊“派發”!孩子一回家,這麼多好東西誰給的?孩子不知道什麼事,老老實實一說,某某人家給的,咦!看來是不記仇了!從此兩家和好如初。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我真佩服祖宗的智慧。小伢兒“宵夜”,既鍛鍊了膽量,又培養了其尊敬長輩的禮貌,還增加了鄉親們之間的血溶於水的親情,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啊!

我的家鄉    系列(十一)芳橋塢


現在,我的孩子過年三十夜已經不“宵夜”了,真是遺憾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