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年俗:千年萊西店埠鎮"打花棍",竟然源自南方項羽“霸王”

青島年俗:千年萊西店埠鎮

萊西,因地處萊陽之西而得名。商、周時期屬萊子國,唐莊宗同光年間改名萊陽縣,1950年3月,將萊陽縣析出的萊西南、萊西兩縣合併,稱萊西縣,歸屬煙臺管轄。1983年10月,萊西縣由煙臺劃歸青島市。1988年,萊西撤縣設市。作為擁有千年歷史文明傳承的故地,萊西保留了許多極具民俗氣息的文化遺產,其中之一,就是店埠鎮的"花棍舞"。花棍舞的起源極為古老,萊西的老人們最知道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含義。

花棍舞,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最普遍的說法是起自楚漢時期的"霸王鞭"。當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項王與劉邦擊掌為誓,"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隨後,楚王項羽兵力雄厚,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攻略城池如砍瓜切菜,楚王意氣風發,眼見大業可成,於是命令士兵摺木為鞭,歡慶勝利,氣勢恢宏,群情激盪。然而後來的結局出乎所有人意料,入主咸陽的竟是故意示弱的劉邦部隊,最後逼得項羽別姬自刎。後人感念西楚霸王大事未成身死烏江,就把他進軍時使用的鞭響稱為"霸王鞭"。

青島年俗:千年萊西店埠鎮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被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神威將軍,作為源自項羽的舞蹈形式,"霸王鞭"極具感染力和向心力,它最初在軍營中流傳甚廣,多在部隊慶賀勝利時演出。又因為楚王項羽是下相人(今江蘇宿遷),所以它興起於南方,隨著軍隊的移動逐漸向北傳播。

關於霸王鞭落戶萊西的說法,在《萊西縣誌》有記載,據說在明末時期,有一部軍隊奉命到萊西執行軍務,駐紮在萊西的店埠鎮上,軍隊的長官姓張,在此建立的營寨稱為"張管寨"(後立為村,稱張管寨村),駐軍期間,霸王鞭的技法逐漸傳入萊西民間。明清時期,有許多百戲方面的資料中記載了霸王鞭的情況。

明末清初文學家"西河先生"毛奇齡,在他的著作《西河詞話》中記載,"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名連廂詞者,帶唱帶演,……,亦曰打連廂。"清康熙年間河北清苑人李振聲的著作《百戲竹枝詞》中寫道,"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

霸王鞭是民間常見的歌舞形式。在北方地區稱為"打連廂"或"打花棍",南方稱為"九子鞭"、"打花錢",在楚地則稱為"霸王鞭"。這是一種載歌載舞的靈活形式,可以雜糅各種民歌舞蹈,極具融合生命力。按照毛奇齡的說法,金人演奏清雅的音樂時,效仿遼時的"大樂"樂制,其中有一種叫"連廂詞"的形式,連唱帶演,也叫作"打連廂"。李振聲的《百戲竹枝詞》中,則描述了這種"霸王鞭"的具體樣貌和演奏情形,用來表演的鞭是竹製的,還要綴以金錢。

至於"霸王鞭"在萊西為什麼叫"打花棍",據說是在舊社會,窮苦人背井離鄉討飯過活,把這種短棍伴唱的作為討飯謀生的工具,藉以吸引人的關注,並按照節奏編唱些吉祥如意的唱詞,以求得施捨幾口吃食,如同京冀地區的蓮花落。因為是叫花子所用的,得名"打花棍",後來俗中求雅,稱作"花棍舞"。

青島年俗:千年萊西店埠鎮

花棍舞使用的器具,是一根直徑五釐米的竹竿(也有用木棍者)製作,棍長約一米上下。在棍子兩端各挖孔洞,洞中嵌入銅錢或發聲銅片,通過花棍敲擊肩、背、腳、頭、臂、腰、腿,變換快慢節奏,配合手眼身法步,清脆的響聲與飛舞的美感交織在一起,這就是花棍舞的精髓所在。

打花棍,參演的人數可多可少,多的可以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少的兩個人也能對演。兩人舞蹈時,可以隨著樂曲和節奏互相對敲,隨著靈活的步伐,展現華貴的魅力。多人表演較多在大型演出和集會、豐慶的時候組織,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比如,在延安革命時期,廣大人民群眾曾經自發組織起較大的隊伍,打花棍的形式歡慶老百姓的反身解放。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因為傳承的斷代,膠東半島的打花棍曾經遭遇幾乎"失傳"的命運,好在老一輩人的腦海中,還留存著打花棍的技藝,憑著腦海中的殘片,萊西店埠的打花棍藝術,重新恢復了生機。

在民眾們眼中,打花棍不僅是一種表演,更有許多其他的作用。打花棍的重點在"打",隨著舞者有節律的敲打身體,不僅可以舒筋活血,更能扶正驅邪。它也是一種祈福的形式,用來祈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吉祥如意。2008年,萊西花棍舞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古老舞藝再獲新生。

青島年俗:千年萊西店埠鎮

雲南大理的"霸王鞭"

與北方剛強渾厚的"霸王鞭"陣勢相比,雲南大理的"霸王鞭"則顯得柔美多情。在白族美麗的少數民族服飾映襯之下,舞者身姿曼妙,鞭棍上下飛舞,隨著金鼓的拍擊,形成優雅氣度與矯捷舞步相結合的獨特陣勢,表現出白族群眾的剛毅果敢和自信,帶著骨血中古南詔的民族氣質。

前人曾經有詩稱讚(雲南),"金錢鼓子霸王鞭,漢子推敲背轉旋。最是小姑歌白調,聲聲響入有情天。"

"繞三靈"是白族民眾的傳統節日,又稱作"觀上覽"或祈雨會,已經在蒼山洱海之間流傳了上千年。它是白族農閒時節的迎神遊春活動,也是白族群眾的"狂歡節",歷經三日三夜,在這三天裡盡情享受著天地賜予的歡樂。這樣的盛世節日,當然少不了"霸王鞭"舞蹈。

白族的狂歡活動,也都是以村、鎮為單位,每個隊伍都有盛裝的白族長者作為首領,分別裝扮成男性和女性,表演的舞蹈,則有表現冬去春來的"楊柳曲",也有唱跳結合的霸王鞭,在歡歌勁舞中將節慶活動推向高潮。

隨著霸王鞭上的朵朵金花隨著銅鼓的節拍,舞者們足踏鼓點,揮舞彩棍,扭動腰肢,"霸王花棍"從上下向後、向左右敲擊著肩膀、脊背和四肢,並且在複雜的陣形變幻中,演化出砸地、杵天、相互對打等載歌載舞的表演花樣。入夜之後,白族青年男女們,還有情歌對唱的環節,婉轉深情的歌聲通宵不歇,許多情侶就在這一唱一和中悄然產生。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