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年俗:千年莱西店埠镇"打花棍",竟然源自南方项羽“霸王”

青岛年俗:千年莱西店埠镇

莱西,因地处莱阳之西而得名。商、周时期属莱子国,唐庄宗同光年间改名莱阳县,1950年3月,将莱阳县析出的莱西南、莱西两县合并,称莱西县,归属烟台管辖。1983年10月,莱西县由烟台划归青岛市。1988年,莱西撤县设市。作为拥有千年历史文明传承的故地,莱西保留了许多极具民俗气息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是店埠镇的"花棍舞"。花棍舞的起源极为古老,莱西的老人们最知道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含义。

花棍舞,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最普遍的说法是起自楚汉时期的"霸王鞭"。当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王与刘邦击掌为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随后,楚王项羽兵力雄厚,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攻略城池如砍瓜切菜,楚王意气风发,眼见大业可成,于是命令士兵摺木为鞭,欢庆胜利,气势恢宏,群情激荡。然而后来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入主咸阳的竟是故意示弱的刘邦部队,最后逼得项羽别姬自刎。后人感念西楚霸王大事未成身死乌江,就把他进军时使用的鞭响称为"霸王鞭"。

青岛年俗:千年莱西店埠镇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被称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神威将军,作为源自项羽的舞蹈形式,"霸王鞭"极具感染力和向心力,它最初在军营中流传甚广,多在部队庆贺胜利时演出。又因为楚王项羽是下相人(今江苏宿迁),所以它兴起于南方,随着军队的移动逐渐向北传播。

关于霸王鞭落户莱西的说法,在《莱西县志》有记载,据说在明末时期,有一部军队奉命到莱西执行军务,驻扎在莱西的店埠镇上,军队的长官姓张,在此建立的营寨称为"张管寨"(后立为村,称张管寨村),驻军期间,霸王鞭的技法逐渐传入莱西民间。明清时期,有许多百戏方面的资料中记载了霸王鞭的情况。

明末清初文学家"西河先生"毛奇龄,在他的著作《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亦曰打连厢。"清康熙年间河北清苑人李振声的著作《百戏竹枝词》中写道,"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

霸王鞭是民间常见的歌舞形式。在北方地区称为"打连厢"或"打花棍",南方称为"九子鞭"、"打花钱",在楚地则称爲"霸王鞭"。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灵活形式,可以杂糅各种民歌舞蹈,极具融合生命力。按照毛奇龄的说法,金人演奏清雅的音乐时,效仿辽时的"大乐"乐制,其中有一种叫"连厢词"的形式,连唱带演,也叫作"打连厢"。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则描述了这种"霸王鞭"的具体样貌和演奏情形,用来表演的鞭是竹制的,还要缀以金钱。

至于"霸王鞭"在莱西为什么叫"打花棍",据说是在旧社会,穷苦人背井离乡讨饭过活,把这种短棍伴唱的作为讨饭谋生的工具,借以吸引人的关注,并按照节奏编唱些吉祥如意的唱词,以求得施舍几口吃食,如同京冀地区的莲花落。因为是叫花子所用的,得名"打花棍",后来俗中求雅,称作"花棍舞"。

青岛年俗:千年莱西店埠镇

花棍舞使用的器具,是一根直径五厘米的竹竿(也有用木棍者)制作,棍长约一米上下。在棍子两端各挖孔洞,洞中嵌入铜钱或发声铜片,通过花棍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变换快慢节奏,配合手眼身法步,清脆的响声与飞舞的美感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花棍舞的精髓所在。

打花棍,参演的人数可多可少,多的可以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少的两个人也能对演。两人舞蹈时,可以随着乐曲和节奏互相对敲,随着灵活的步伐,展现华贵的魅力。多人表演较多在大型演出和集会、丰庆的时候组织,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比如,在延安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曾经自发组织起较大的队伍,打花棍的形式欢庆老百姓的反身解放。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为传承的断代,胶东半岛的打花棍曾经遭遇几乎"失传"的命运,好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还留存着打花棍的技艺,凭着脑海中的残片,莱西店埠的打花棍艺术,重新恢复了生机。

在民众们眼中,打花棍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有许多其他的作用。打花棍的重点在"打",随着舞者有节律的敲打身体,不仅可以舒筋活血,更能扶正驱邪。它也是一种祈福的形式,用来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吉祥如意。2008年,莱西花棍舞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古老舞艺再获新生。

青岛年俗:千年莱西店埠镇

云南大理的"霸王鞭"

与北方刚强浑厚的"霸王鞭"阵势相比,云南大理的"霸王鞭"则显得柔美多情。在白族美丽的少数民族服饰映衬之下,舞者身姿曼妙,鞭棍上下飞舞,随着金鼓的拍击,形成优雅气度与矫捷舞步相结合的独特阵势,表现出白族群众的刚毅果敢和自信,带着骨血中古南诏的民族气质。

前人曾经有诗称赞(云南),"金钱鼓子霸王鞭,汉子推敲背转旋。最是小姑歌白调,声声响入有情天。"

"绕三灵"是白族民众的传统节日,又称作"观上览"或祈雨会,已经在苍山洱海之间流传了上千年。它是白族农闲时节的迎神游春活动,也是白族群众的"狂欢节",历经三日三夜,在这三天里尽情享受着天地赐予的欢乐。这样的盛世节日,当然少不了"霸王鞭"舞蹈。

白族的狂欢活动,也都是以村、镇为单位,每个队伍都有盛装的白族长者作为首领,分别装扮成男性和女性,表演的舞蹈,则有表现冬去春来的"杨柳曲",也有唱跳结合的霸王鞭,在欢歌劲舞中将节庆活动推向高潮。

随着霸王鞭上的朵朵金花随着铜鼓的节拍,舞者们足踏鼓点,挥舞彩棍,扭动腰肢,"霸王花棍"从上下向后、向左右敲击着肩膀、脊背和四肢,并且在复杂的阵形变幻中,演化出砸地、杵天、相互对打等载歌载舞的表演花样。入夜之后,白族青年男女们,还有情歌对唱的环节,婉转深情的歌声通宵不歇,许多情侣就在这一唱一和中悄然产生。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