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鉤沉 | 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

這首《松花江上》,自它面世的那一天,就承載東北三省同胞的吶喊,銘刻著中國人屈辱的記憶。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是中華民族深重災難的開始,大半個中國遭到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踐踏,從這一刻起,中國人民十四年的艱苦抗戰拉開序幕。

1936年12月,張楊兵諫軟禁了蔣介石,周恩來為保大局犯險前往調解,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也標誌著國共二次合作的開始。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各自憑藉自身優勢,在城市和鄉村同時展開對日作戰,由此兩黨進入共同抗日的新時期。

鉤沉 | 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這裡講一個國民黨中統地下組織,因叛徒出賣而全軍覆滅,國民政府山東省政府調集力量破獄救人的故事。

作為蔣介石集團的主要特務機構之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就是今天常說的"中統"機構,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國民黨中組部調查科,1932年改編為特工總部。抗日戰爭時期,特工總部與復興社特務處合併,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特工總部為軍統第一處。1938年,第一處拆分,成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由此成立。

中統介紹"中統"是國民黨"CC"系(又稱二陳系)的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直接控制,全國性特務組織之一。它的基層單位是國民黨各級黨部,觸角延伸至文體教育機構,組建特務網絡,進行各種破壞活動。當時派系鬥爭複雜的青島特別市,也是中統的重要活動基地之一,比如1945年青島淪陷區收回以後,黨部戰地服務站長的葛覃,就曾被陳立夫安排為國民黨青島市黨部主任委員兼副市長。

鉤沉 | 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日寇二次侵佔青島,中統安排人員打入內部

1938年初,日本再次染指青島,青島淪陷後,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委員李先良在膠東地區帶領開展抗日鬥爭。當年秋天,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及魯東行署主任李先良的安排下,一個叫談明華的人,攜帶電臺等工具潛入青島市區,策劃開展中統潛伏活動。

沈鴻烈介紹沈鴻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門人。十八歲時考中秀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日本海軍兵校。1911年回國後加入國民政府海軍,後加入東北軍為張作霖效力,籌建東北海軍,授副總司令、代總司令等職。1930年9月,蔣介石將東北海軍整編為第三艦隊,沈鴻烈任命為第三艦隊司令。1931年12月16日,沈鴻烈奉命率艦抵青,接任青島市市長職務,在任六年貢獻良多。1938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明令沈鴻烈為山東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沈鴻烈後舉薦李先良為青島特別市代市長。青島名剎湛山寺,就是在沈鴻烈的主持下修造的,通往湛山寺的延安路,原名"天門路",即由沈鴻烈籍貫“天門”而來。

談明華是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畢業生,參加過北伐戰爭,擔任過中央統計局專員暨蘇魯豫皖區督導員,時任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宣傳科科長。奉命來青之後,談明華將據點選擇德縣路上的明德小學內,設置了電臺聯絡站,在市內潛伏特務百餘人,機構稱為"中統青島調查室"。

明德小學介紹明德小學,原名"私立德華學校"。二十世紀初,由德籍神父白明德在德縣路14號創辦,1923年3月復更名為明德小學。明德小學是天主教修士聖母文學會的附屬學校,共有兩棟樓,平房三間,另有禮堂一所。學校最初招生三個班,學生六十餘人,後擴招至二百人。初任校長周國屏,1931年8月,校董聘請天主教聖母文學會修士彭玉麟接任。

潛伏成功以後,這個據點主要開展收集信息和地下工作,直接發送到外面的對日作戰單位。同時,在敵人聚集的戲院和會場等開展爆炸、暗殺和抗日宣傳。這些干擾破壞活動,對日寇淪陷區的治安造成一定影響,讓日偽頭疼不已,日本人搞不清楚這股力量從何而來,是中統、軍統還是中共,甚至是蘇聯,只好採取一切手段,包括重金懸賞和秘密偵查,卻沒有獲取任何線索,直到一個告密者的出現。

韓亞夫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外表俊朗,斯文氣質。說起來,文件收發難度比較低,也不易暴露,是個相對安全的崗位。只是這個韓亞夫有個不良嗜好"貪色",既然有了喝花酒,也就少不了玩麻將、抽大煙,繼續發展下去就是"五毒俱全"。

最初時候,韓亞夫還能剋制自己的慾望,安心完成各項任務,但時間一久,他就故態發作,每到天黑就是悄悄溜到平康里去喝花酒、叫局、打茶圍,經常還下水留宿,跟一個頭牌姑娘搞了個"海誓山盟,生死不渝"。這個頭牌非韓亞夫不嫁,整天催促贖身,可是韓亞夫哪裡有這麼多錢?不得已只好去向上司談明華等人開口。

鉤沉 | 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隱秘據點遭到出賣,百餘人淪為日寇階下囚

青島的裡院介紹裡院出現在二十世紀初,由當時的德國希姆森公司建築設計師阿爾弗萊德·希姆森設計的,綜合西式洋樓與四合院的特色,是典型的地域性傳統民居。“裡院”四面都是樓房,中間圍出一個露天院子(天井),只一個門洞與外面相通,樓房牆高八至二十米不等。兩層為多,因行就勢也有極少三層或四層者,脊頂紅瓦覆面,單雙坡皆有,有一米多出簷分流雨水。一樓外側大都做了店鋪,二樓以上住人。裡院魚龍混雜,根據國民政府社會局統計,當時青島市內有各類裡院五百餘處,大小房舍16701間。上世紀30年代,平康里最著名的樂戶媽媽叫“於小腳”,她開設樂戶,專門投靠日本人。1951年6月,因逼良為娼致死人命,被公審處決。20世紀30年代的青島可以說三教九流烏煙瘴氣,黃島路17號的裡院“平康里”,裡面共有四個分院。據說,平康里“當年樂戶是按檔次分樓層住,越往上越高,最高檔次的在最上層接客,走廊護欄上還鑲嵌有花玻璃,豪華奢侈”。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回憶自己和舍友在青島"初體驗"的情形,當時的價碼"

出局二元、茶圍一元、夜度十元",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不過二塊銀元,僅夠出局而已,而叫出局才是樂戶第一步。黃島路的樂戶,絕對是淪陷區的頂級價碼了。

韓亞夫的行為其實青島調查室的人都知道,都以為他不過是玩玩,此次竟然"病入膏肓"的要給樂戶女子贖身,這真是無稽之談。談明華原本就多次借錢給他,這次一聽居然變本加厲,就非常光火,以上司的身份嚴肅批評了韓亞夫,讓他馬上收斂,否則就要按照規矩處理。借錢不成反被批評,深陷其中的韓亞夫不思悔改反而記恨在心,意圖報復。

韓亞夫這點嗜好,很快讓日本特務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日本人在巡查中發現,這個叫韓亞夫的,不過是個明德小學門衛,哪來這麼多錢逛樂戶、包姑娘呢?一個月兩次三次都嫌奢侈,天天大手大腳就肯定有問題了。

1939年7月22日的深夜,溫柔鄉的韓亞夫,就被日本海軍特務隊下屬的漢奸們盯上,他剛一跨出樂戶門,就套上頭套,被等在門口的蒙面人提溜到車上,一路不停送到了拷問室。還沒揭開頭套,韓亞夫的鼻子就聞到了血腥混合著腐爛的味道,他知道自己是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中。日本人準備的三十六套刑具還沒開始用,韓亞夫就全都招供了,包括談明華和他的秘密電臺、組織機構,一點都沒剩,甚至還有中統總部密謀在青島的刺殺汪精衛行動。

次日凌晨,掌握情況的日本駐青海軍司令部,迅速組織憲兵隊前往明德小學,包圍了天主教堂、明德小學和他們的住所龍山路5號,逐一進行搜捕。很快,負責人談明華及秘密電臺被查獲,明德小學校長、天主教聖母文學會修士彭玉麟,消防隊教員馬元敬等人被捕。彭玉麟的教育界好友,崇德中學的校長王文坦,雖不是校內人員,也不是國民黨員,因參與中統活動也在逮捕之列。受韓亞夫變節的影響,國民黨青島地下組織遭遇重創,累計被捕二百餘人,學校也被日軍查封,一年後才得以復課。其實日寇行動前,中統線報曾傳出撤離消息,但尚未來得及通知到明德小學。

鉤沉 | 叛徒出賣慘遭日寇一鍋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營救

判處徒刑轉移李村監獄,周密計劃安全營救囚犯

李村監獄介紹李村監獄,全稱為"李村華人監獄",如今已經拆除,舊址在李村廣場東側省建第二監獄內。1897年,德國入侵青島,將其淪為殖民地。在建設城市時,德國人將膠澳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並建設了兩座監獄區別關押犯人。常州路上設立"歐人監獄",用來關押歐人,李村設立"華人監獄"專為關押華人之用。日本二次入侵後,依然作為監獄使用。

這些人被日寇抓到了駐青海軍司令部(今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內),經過嚴刑拷打和審訊,談明華、彭玉麟等四人被判處極刑,後改為無期,王文坦等依據罪行輕重,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至七年不等,少數無辜市民審查後被釋放。1940年春,被判刑的七人在常州路德國監獄中關了半年,由日本駐青海軍司令部移送李村到監獄羈押服刑。

李先良介紹李先良,出生於1904年,原籍江蘇吳縣人,早年在江蘇省第一師範學校就讀,畢業於中央政治學校。1933年來青,任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常務委員等職。1938年,出任國民政府山東省黨部執委委員,1939年任魯東聯軍總指揮兼魯東行署主任、山東省政府委員。1941年起,擔任青島特別市政府秘書長。1942年10月,由國民政府省主席沈鴻烈任命,擔任青島市政府代理市長兼青島保安總隊總隊長。1945年9月13日,李先良率部接收青島,被國民政府委任為青島特別市市長,他在太清宮後山題寫了"山海重光"四字,紀念抗戰勝利。

中統總部獲悉這個信息後,為了把這七個人營救出獄,進行了周密準備,制定了詳細計劃。沈鴻烈把這一重要任務交由魯東行署執行,行署主任是李先良,他將劫獄重擔安排給了魯東行署第十三專區第二特務大隊,負責人欒志超,這是青島近郊力量最強的一支隊伍,共有三百餘人。接受任務後,部隊馬上投入準備工作,強化軍事素質訓練,同時進行監獄滲透和發展內應。

欒志超介紹欒志超,原名欒守信,即墨五區人(現青島城陽區流亭鎮楊埠寨村)楊埠寨村欒立蘊之三子,家境殷實,就讀於禮賢書院,學成行醫,"七七事變"後棄醫從戎。1949年遷居臺灣,1978年病故。

軍事訓練方面,除了基本的體能,還有攀登牆體、搭建雲梯,掐斷電網和電話、電報線路,無工具人梯式翻牆等等。經過體力和技巧的綜合訓練,這支隊伍已經變成了突擊搶險的特種兵,經過訓練考核,最終優中選優,隊伍中的人員幾乎全部合格。滲透計劃同時開展,大量在李村監獄周邊散佈眼線和便衣,摸查監獄外的地形和出入口,並安排特工與門衛和獄警接觸,對積極配合的獄警支付雙倍報酬,並許諾安排後路。滲透計劃達到很好的效果,不但獲取了監獄的牢門鑰匙,通過獄警向內傳遞了信息,甚至還將五支駁殼槍送進了牢房。

做好營救準備的,還有駐守在膠州灣西岸的保安第七旅,這支部隊接受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沈鴻烈的直接命令,安排船隻部署接應。根據計劃,提前出動攜帶武裝的艦船在膠州灣滄口海岸等候接應。在獄中人員按照外面傳遞進來的越獄計劃,也作好了積極準備。

萬事俱備,只待時機。1941年2月17日下午四點,這支部隊在夏莊法海寺(今城陽區夏莊街道)順利結合,領隊欒志超進行了戰前動員,"此戰成功,必將名垂青史!"全部營救隊員精神振奮,氣勢高昂,裝備的武器有八二重炮、輕機槍等,隊員則長短槍支齊備,可以說是準備充分、槍彈精良。

1941年的正月異常寒冷,初十這天,許多人還沒有從年節氣氛中甦醒,監獄士兵們也都鬆鬆散散,扎堆烤火,喝兩口小酒取暖聊天。當晚八時許,事先埋伏的營救人員翻牆而入,將守門的衛兵制服。營救人員悄悄潛入監獄內,找到了談明華、王文坦等人的牢房,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鑰匙打開鐵門和鐐銬,帶著七名被囚人員離開,同時解救的還有參加抗日活動被關押在監獄中的人員二百餘名。

最終幾組人員越過膠濟鐵路線,來到青島後海,找到預先停泊的船舶,上船後駛向紅石崖,順利轉移。劫獄成功後,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對有關人員給予隆重表彰,宣讀國民政府嘉獎令,對欒志超部每人發放一千元。李村監獄營救行動震驚了全國,欒志超所部聲譽鵲起,人員急速發展,鼎盛時達到一千五百餘人。

1941年的整個正月,在青島的大街小巷,悄悄的議論著一條消息,"李村監獄被劫,在押抗日戰士都跑啦",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給淪陷區的日軍以沉重打擊,讓老百姓們在嚴酷統治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黎明曙光。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圖片、參考資料取自互聯網和相關書籍,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