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钩沉 | 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这首《松花江上》,自它面世的那一天,就承载东北三省同胞的呐喊,铭刻着中国人屈辱的记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开始,大半个中国遭到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从这一刻起,中国人民十四年的艰苦抗战拉开序幕。

1936年12月,张杨兵谏软禁了蒋介石,周恩来为保大局犯险前往调解,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标志着国共二次合作的开始。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各自凭借自身优势,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展开对日作战,由此两党进入共同抗日的新时期。

钩沉 | 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这里讲一个国民党中统地下组织,因叛徒出卖而全军覆灭,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调集力量破狱救人的故事。

作为蒋介石集团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就是今天常说的"中统"机构,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民党中组部调查科,1932年改编为特工总部。抗日战争时期,特工总部与复兴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特工总部为军统第一处。1938年,第一处拆分,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成立。

中统介绍"中统"是国民党"CC"系(又称二陈系)的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直接控制,全国性特务组织之一。它的基层单位是国民党各级党部,触角延伸至文体教育机构,组建特务网络,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当时派系斗争复杂的青岛特别市,也是中统的重要活动基地之一,比如1945年青岛沦陷区收回以后,党部战地服务站长的葛覃,就曾被陈立夫安排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主任委员兼副市长。

钩沉 | 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日寇二次侵占青岛,中统安排人员打入内部

1938年初,日本再次染指青岛,青岛沦陷后,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委员李先良在胶东地区带领开展抗日斗争。当年秋天,在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及鲁东行署主任李先良的安排下,一个叫谈明华的人,携带电台等工具潜入青岛市区,策划开展中统潜伏活动。

沈鸿烈介绍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十八岁时考中秀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日本海军兵校。1911年回国后加入国民政府海军,后加入东北军为张作霖效力,筹建东北海军,授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1930年9月,蒋介石将东北海军整编为第三舰队,沈鸿烈任命为第三舰队司令。1931年12月16日,沈鸿烈奉命率舰抵青,接任青岛市市长职务,在任六年贡献良多。1938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明令沈鸿烈为山东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沈鸿烈后举荐李先良为青岛特别市代市长。青岛名刹湛山寺,就是在沈鸿烈的主持下修造的,通往湛山寺的延安路,原名"天门路",即由沈鸿烈籍贯“天门”而来。

谈明华是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担任过中央统计局专员暨苏鲁豫皖区督导员,时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宣传科科长。奉命来青之后,谈明华将据点选择德县路上的明德小学内,设置了电台联络站,在市内潜伏特务百余人,机构称为"中统青岛调查室"。

明德小学介绍明德小学,原名"私立德华学校"。二十世纪初,由德籍神父白明德在德县路14号创办,1923年3月复更名为明德小学。明德小学是天主教修士圣母文学会的附属学校,共有两栋楼,平房三间,另有礼堂一所。学校最初招生三个班,学生六十余人,后扩招至二百人。初任校长周国屏,1931年8月,校董聘请天主教圣母文学会修士彭玉麟接任。

潜伏成功以后,这个据点主要开展收集信息和地下工作,直接发送到外面的对日作战单位。同时,在敌人聚集的戏院和会场等开展爆炸、暗杀和抗日宣传。这些干扰破坏活动,对日寇沦陷区的治安造成一定影响,让日伪头疼不已,日本人搞不清楚这股力量从何而来,是中统、军统还是中共,甚至是苏联,只好采取一切手段,包括重金悬赏和秘密侦查,却没有获取任何线索,直到一个告密者的出现。

韩亚夫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外表俊朗,斯文气质。说起来,文件收发难度比较低,也不易暴露,是个相对安全的岗位。只是这个韩亚夫有个不良嗜好"贪色",既然有了喝花酒,也就少不了玩麻将、抽大烟,继续发展下去就是"五毒俱全"。

最初时候,韩亚夫还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安心完成各项任务,但时间一久,他就故态发作,每到天黑就是悄悄溜到平康里去喝花酒、叫局、打茶围,经常还下水留宿,跟一个头牌姑娘搞了个"海誓山盟,生死不渝"。这个头牌非韩亚夫不嫁,整天催促赎身,可是韩亚夫哪里有这么多钱?不得已只好去向上司谈明华等人开口。

钩沉 | 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隐秘据点遭到出卖,百余人沦为日寇阶下囚

青岛的里院介绍里院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由当时的德国希姆森公司建筑设计师阿尔弗莱德·希姆森设计的,综合西式洋楼与四合院的特色,是典型的地域性传统民居。“里院”四面都是楼房,中间围出一个露天院子(天井),只一个门洞与外面相通,楼房墙高八至二十米不等。两层为多,因行就势也有极少三层或四层者,脊顶红瓦覆面,单双坡皆有,有一米多出檐分流雨水。一楼外侧大都做了店铺,二楼以上住人。里院鱼龙混杂,根据国民政府社会局统计,当时青岛市内有各类里院五百余处,大小房舍16701间。上世纪30年代,平康里最著名的乐户妈妈叫“于小脚”,她开设乐户,专门投靠日本人。1951年6月,因逼良为娼致死人命,被公审处决。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可以说三教九流乌烟瘴气,黄岛路17号的里院“平康里”,里面共有四个分院。据说,平康里“当年乐户是按档次分楼层住,越往上越高,最高档次的在最上层接客,走廊护栏上还镶嵌有花玻璃,豪华奢侈”。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回忆自己和舍友在青岛"初体验"的情形,当时的价码"

出局二元、茶围一元、夜度十元",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不过二块银元,仅够出局而已,而叫出局才是乐户第一步。黄岛路的乐户,绝对是沦陷区的顶级价码了。

韩亚夫的行为其实青岛调查室的人都知道,都以为他不过是玩玩,此次竟然"病入膏肓"的要给乐户女子赎身,这真是无稽之谈。谈明华原本就多次借钱给他,这次一听居然变本加厉,就非常光火,以上司的身份严肃批评了韩亚夫,让他马上收敛,否则就要按照规矩处理。借钱不成反被批评,深陷其中的韩亚夫不思悔改反而记恨在心,意图报复。

韩亚夫这点嗜好,很快让日本特务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日本人在巡查中发现,这个叫韩亚夫的,不过是个明德小学门卫,哪来这么多钱逛乐户、包姑娘呢?一个月两次三次都嫌奢侈,天天大手大脚就肯定有问题了。

1939年7月22日的深夜,温柔乡的韩亚夫,就被日本海军特务队下属的汉奸们盯上,他刚一跨出乐户门,就套上头套,被等在门口的蒙面人提溜到车上,一路不停送到了拷问室。还没揭开头套,韩亚夫的鼻子就闻到了血腥混合着腐烂的味道,他知道自己是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中。日本人准备的三十六套刑具还没开始用,韩亚夫就全都招供了,包括谈明华和他的秘密电台、组织机构,一点都没剩,甚至还有中统总部密谋在青岛的刺杀汪精卫行动。

次日凌晨,掌握情况的日本驻青海军司令部,迅速组织宪兵队前往明德小学,包围了天主教堂、明德小学和他们的住所龙山路5号,逐一进行搜捕。很快,负责人谈明华及秘密电台被查获,明德小学校长、天主教圣母文学会修士彭玉麟,消防队教员马元敬等人被捕。彭玉麟的教育界好友,崇德中学的校长王文坦,虽不是校内人员,也不是国民党员,因参与中统活动也在逮捕之列。受韩亚夫变节的影响,国民党青岛地下组织遭遇重创,累计被捕二百余人,学校也被日军查封,一年后才得以复课。其实日寇行动前,中统线报曾传出撤离消息,但尚未来得及通知到明德小学。

钩沉 | 叛徒出卖惨遭日寇一锅端,多方合力上演李村大营救

判处徒刑转移李村监狱,周密计划安全营救囚犯

李村监狱介绍李村监狱,全称为"李村华人监狱",如今已经拆除,旧址在李村广场东侧省建第二监狱内。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将其沦为殖民地。在建设城市时,德国人将胶澳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并建设了两座监狱区别关押犯人。常州路上设立"欧人监狱",用来关押欧人,李村设立"华人监狱"专为关押华人之用。日本二次入侵后,依然作为监狱使用。

这些人被日寇抓到了驻青海军司令部(今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经过严刑拷打和审讯,谈明华、彭玉麟等四人被判处极刑,后改为无期,王文坦等依据罪行轻重,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七年不等,少数无辜市民审查后被释放。1940年春,被判刑的七人在常州路德国监狱中关了半年,由日本驻青海军司令部移送李村到监狱羁押服刑。

李先良介绍李先良,出生于1904年,原籍江苏吴县人,早年在江苏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1933年来青,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常务委员等职。1938年,出任国民政府山东省党部执委委员,1939年任鲁东联军总指挥兼鲁东行署主任、山东省政府委员。1941年起,担任青岛特别市政府秘书长。1942年10月,由国民政府省主席沈鸿烈任命,担任青岛市政府代理市长兼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1945年9月13日,李先良率部接收青岛,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青岛特别市市长,他在太清宫后山题写了"山海重光"四字,纪念抗战胜利。

中统总部获悉这个信息后,为了把这七个人营救出狱,进行了周密准备,制定了详细计划。沈鸿烈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由鲁东行署执行,行署主任是李先良,他将劫狱重担安排给了鲁东行署第十三专区第二特务大队,负责人栾志超,这是青岛近郊力量最强的一支队伍,共有三百余人。接受任务后,部队马上投入准备工作,强化军事素质训练,同时进行监狱渗透和发展内应。

栾志超介绍栾志超,原名栾守信,即墨五区人(现青岛城阳区流亭镇杨埠寨村)杨埠寨村栾立蕴之三子,家境殷实,就读于礼贤书院,学成行医,"七七事变"后弃医从戎。1949年迁居台湾,1978年病故。

军事训练方面,除了基本的体能,还有攀登墙体、搭建云梯,掐断电网和电话、电报线路,无工具人梯式翻墙等等。经过体力和技巧的综合训练,这支队伍已经变成了突击抢险的特种兵,经过训练考核,最终优中选优,队伍中的人员几乎全部合格。渗透计划同时开展,大量在李村监狱周边散布眼线和便衣,摸查监狱外的地形和出入口,并安排特工与门卫和狱警接触,对积极配合的狱警支付双倍报酬,并许诺安排后路。渗透计划达到很好的效果,不但获取了监狱的牢门钥匙,通过狱警向内传递了信息,甚至还将五支驳壳枪送进了牢房。

做好营救准备的,还有驻守在胶州湾西岸的保安第七旅,这支部队接受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直接命令,安排船只部署接应。根据计划,提前出动携带武装的舰船在胶州湾沧口海岸等候接应。在狱中人员按照外面传递进来的越狱计划,也作好了积极准备。

万事俱备,只待时机。1941年2月17日下午四点,这支部队在夏庄法海寺(今城阳区夏庄街道)顺利结合,领队栾志超进行了战前动员,"此战成功,必将名垂青史!"全部营救队员精神振奋,气势高昂,装备的武器有八二重炮、轻机枪等,队员则长短枪支齐备,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枪弹精良。

1941年的正月异常寒冷,初十这天,许多人还没有从年节气氛中苏醒,监狱士兵们也都松松散散,扎堆烤火,喝两口小酒取暖聊天。当晚八时许,事先埋伏的营救人员翻墙而入,将守门的卫兵制服。营救人员悄悄潜入监狱内,找到了谈明华、王文坦等人的牢房,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铁门和镣铐,带着七名被囚人员离开,同时解救的还有参加抗日活动被关押在监狱中的人员二百余名。

最终几组人员越过胶济铁路线,来到青岛后海,找到预先停泊的船舶,上船后驶向红石崖,顺利转移。劫狱成功后,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对有关人员给予隆重表彰,宣读国民政府嘉奖令,对栾志超部每人发放一千元。李村监狱营救行动震惊了全国,栾志超所部声誉鹊起,人员急速发展,鼎盛时达到一千五百余人。

1941年的整个正月,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悄悄的议论着一条消息,"李村监狱被劫,在押抗日战士都跑啦",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给沦陷区的日军以沉重打击,让老百姓们在严酷统治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线黎明曙光。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图片、参考资料取自互联网和相关书籍,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