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1981年夏,我們的祖國經受了一場新的考驗:狂風、暴雨、山洪、崩塌、泥石流……頻繁地襲擊著祖國的半壁河山。成昆鐵路,寶成鐵路,隴海鐵路,長大鐵路……面對著大自然強大的威力,全國鐵路幾大幹線先後全線癱瘓。鐵路運輸告急!國家財產安全告急!災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到前所未有的嚴重威脅!成千成萬的中華兒女,氣貫長虹,高舉擎天巨手,前仆後繼,英勇無畏地為保衛人民的生命安全,為搶救國家財產,為捍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成果.與巨大的災害展開了英勇的搏戰;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鮮血、汗水和智慧,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搶險抗洪的新篇章。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1981年7月8日深夜,祖國大地的一角——四川省涼山地區甘洛縣境內大渡河支流利子依達溝一帶,風疾雲翻,大雨滂沱。突然,峽谷轟鳴,山搖地動,百年罕見的特大山洪爆發了。整整八十四萬立方米的泥流挾裹著兩層樓房那樣高大的巨石和泥沙,推動著四百多噸重的孤石,形成一股極為猛烈的泥石流,奔騰著,咆哮著,氣勢洶洶地直撲向飛架溝口的成昆鐵路利子依達鐵路大橋。

7月9日凌晨1點41分,由格里坪開往成都的442次旅客直快列車於成昆鐵路尼日車站正點開出北上,僅僅1分鐘後,尼日站值班員向前方烏斯河車站報點,突然電話不通,電燈不亮,一切線路中斷,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也無法通知正在運行中的442次列車。就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建國以來中國鐵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在這兩站之間發生了……

人們誰都不知道,就在11分鐘之前的1點30分,4公里以外的險山惡谷裡,高達二十多米的泥石流“龍頭”終於在風雨交加的黑夜中衝到了大渡河邊兩山夾峙的利子依達溝口,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後,怒吼的洪流瞬間就沖斷了十七米高、一百多米長的利子依達鐵路大橋,直徑三、四米粗的2號鋼筋混凝土橋墩,象根黃瓜似地被攔腰劈斷為三節;它連同橋上的一孔31.7米預應力砼簡支梁和一孔44米鋼板梁,—古腦兒被衝進幾十米以外紅浪翻滾的大渡河。

利子依達大橋被徹底摧毀了!!肆虐的泥石流依然沒有滿足於災難的一切,它咆哮著,肆無忌憚地傾瀉而下衝向大渡河。當年曾經被倚為天險的滔滔大渡河,僅僅在幾分鐘內即被完全堵塞,黑暗的河谷裡霎時堆積起了一座高達二十六米,體積二十九萬立方米的天然大壩,大渡河以上的五公里河段在濛濛雨夜中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龐大水庫!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大渡河鐵橋危急!烏斯河車站危急!失去聯繫的的442次列車危急!

快! 急剎車!

此刻,滿載著一千餘名旅客的442次雙機牽引旅客直快列車,正以每小時40餘公里的速度穿入緊接著利子依達橋南端位於1000米半徑彎道上的奶奶包隧道,在漆黑的隧道里向著這座斷橋衝進。凌晨1時46分,當列車運行到距離隧道口僅30餘米時,機車前照燈的燈光才射到了洞外的橋頭上。隧道里的隆隆機聲掩蓋了洞口外咆哮洪流的怒吼,但是憑著雨夜行車的高度警覺和三十餘年豐富的行車經驗,終於在機車即將衝出隧道口的瞬間,警惕的司機發現了險情……前面橋毀路斷!橋下泥流翻卷!442次列車正在衝向死亡!!司機當即果斷地撂下死閘實施緊急制動。但是,來不及了。容許列車向前制動的距離,只有緊挨隧道口的那一孔殘存長度不足四十米的扭曲砼梁了。列車帶著巨大的慣性和猛烈的撞擊聲,順著幹分之十四的下坡道,在亂石遍佈、鐵軌被擰斷的斷橋上向深谷滑去……

形勢危急!無法逆轉!!車毀人亡的慘重災難即將發生!!!這一剎那,是英雄,是懦夫,都將接受最嚴峻的考驗!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當班正司機燕崗機務段(今峨眉機務段)司機長,一級司機,年近半百的老共產黨員王明儒,一位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司機,一位從東北前往大西南支援建設、奮鬥了25年的老戰士。他和他的助手、副司機唐昌華,在這生死關頭,毅然選擇了與車同在。他們用生命的最後六秒鐘,堅定地撂下一把死閘,連連拉響風笛,作出了一個火車司機在死亡威脅下的最後努力。尖利的笛聲劃破了夜空,向著正在睡夢中的千名旅客,發出驚心動魄的警報,生死存亡!十萬火急!此時,我們英雄的司機和他的助手,也許在莊嚴地向全體旅客默默表示最後的訣別,祝願旅客們能脫險生還,去同親人團聚。他們堅守自己的崗位,與機車一起滑墜到斷橋下面洶湧奔騰的泥石流裡,最終壯烈犧牲。緊接著,第二臺機車、13號行李車、12號郵政車與載有九十多名旅客的11號硬座車廂相繼墜落,被咆哮的泥石流無情地捲入了滾滾大渡河;10號硬座車廂和9號硬座車廂衝出早已變形的鋼軌,沉重地墜在橋下的十七米深處的護坡上顛覆;8號硬座車廂在橋頭的隧道內被強大的衝擊力撞出鋼軌,翻覆在隧道口外。但是,列車後部的七節客車、一節餐車和七百多位旅客的生命,終於得救了!英雄的司機,英雄的副司機,名垂千古!功績永存!是中華民族英勇的好兒女!是永遠值得人們懷念的民族英雄!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災情就是命令

隨著急剎車出現的巨大沖擊,車上的倖存者被猛烈地摔到地板上,撞在車幫上;很多人受了傷,流著血。災難之後的那一瞬間,車廂裡一片死寂。

正在休班的副列車長米發榮,一骨碌從地板上爬起來,急忙下了車,摸到漆黑的隧道口時才發現:前面的大橋斷了,兩臺內燃機車和五節車廂不見了,列車長嚴懷珍,四位正副司機王明儒、唐昌華、韓天才、鄭勇,兩位行李員,兩位郵政員,兩位列車員,以及九十多位乘客已經在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遇難了!

年僅33歲的米發榮心如火燎,悲痛萬分。他從未面臨也從未耳聞過如此嚴重的災難!怎麼辦?頓時,一個激昂、莊嚴而堅定的巨大聲音,在這位年輕的副列車長頭上回響:“救人要緊!這就是戰鬥的陣地!”他懷著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立即承擔起臨時特別列車長的責任,迅即把全體倖存的乘務人員組織起來,投入搶險救人的戰鬥: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里,運轉車長吳光壽轉身沿著鐵路向尼日車站方向跑,接通電話線,向上級報告險情,請求緊急救援;

列車播音員王書銘悲痛而鎮靜的聲音傳到一節節倖存的車廂,旅客們很快恢復了鎮定;

在隧道口外,列車員、餐車服務員、行李員、乘警、檢車員、能夠走動的旅客,冒著傾盆大雨,趕到漆黑的橋頭,搶救墜落在橋邊斜坡上9號、10號車廂中的旅客。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搶救的戰鬥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斜坡很陡,溝下的泥石流還在轟鳴翻滾,—失足就會被捲進大渡河。斜立著的兩節車廂的上半部,不時傳出受傷旅客沉悶的呼號和微弱的求救聲。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此時還需要別人鼓動麼?不!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扛來了枕木,扯來了窗簾,搬來了餐車上的籮筐、笤帚、抹布、工作服和燒菜油,點起了用來照明的五堆熊熊大火。

火光下,餐車主任、團支部書記劉加其,列車員黃金生、江義夫,首先朝著斜立著的車廂滑下去;

炊事員張維獻,在急剎車時被摔破了眼睛,血流不止,他也向下滑去了;

在餐車給旅客端飯端菜的侯廣樹,搬枕木點火時一腳滑倒,砸傷了腰,這時也下去了。

人們象戰爭年代衝鋒陷陣那樣,一個個奮不顧身地投入搶救生命的行列。

他們飛快地溜下石坡,扒上車廂,擦著鋒銳的破玻璃茬,向黑洞洞的窗口裡鑽去,他們一面不斷地發出安慰的話語,一而不停地向外推出行李和破桌破椅,從下面搖搖欲墜的車廂裡救出一個又一個傷員。喉嚨喊啞了,皮肉磨破了,衣裳被雨水、汗水、血水浸透了,沒有一個人半途而退。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墜翻在橋下的9號車廂列車員張根元,被一位旅客救出來後,不顧自己受傷流血,立即投入了搶救他人的行列中去。

休班的16個列車員中,11個是女青年,她們平時連條毛毛蟲也不敢碰,如今第一次面對著這樣死傷慘重的災難,個個成了勇士。她們冒著黑夜大雨,使出全身力氣,在滑坡體搬出成堆的屍體,背出呻吟的傷員,遍身泥血,大汗淋漓,個個一心救旅客,完全忘記了自己。搶救剛剛結束,小班長曾龍英才感到一陣難忍的劇痛,原來在急剎車時,她的鼻樑骨就被撞斷了。

在此同時,利子依達溝口的北岸,大渡河邊,護衛大渡河鐵橋的守橋武警部隊班長李德祥,烏斯河車站鐵路衛生所的17歲女護理員金瑞蓉等八位年輕人,在發現了 442次列車的險情之後立即趕赴現場,奮力搶救被衝到大渡河灘上的第11號車廂中的旅客。他們發現,這節車廂的近百名旅客中裡只有七人一息尚存。他們剛剛救出五個成年人和一個十歲小女孩,又一陣泥石流滾滾衝來,把破船般的車廂衝擊得劇烈擺動。情況萬分危急!英雄的人民子弟兵李德樣和白衣小戰士金瑞蓉毫不猶豫,再一次飛身上車。當他們撬開一堆桌椅,救出最後一名負傷的旅客時,只在他們衝出車廂的那一剎那,隨著一聲沉悶的巨響,這個車廂就被捲進大渡河的急流中去了。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冒死搶救旅客的戰鬥,在夜雨中持續了三個小時,他們一共救出輕重傷旅客140人。

參加搶救的這些年輕人和老產黨員,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們無愧於中國共產黨的哺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在他們身上發揚光大!

救急的旋風

凌晨2點30分,即橋斷車墜後的40分鐘,以鐵道部成都鐵路局黨委書記黃書存和局長楊國輝為首的搶險指揮部就成立了。在救援列車緊急趕赴利子依達橋事故現場的隆隆機聲中,指揮部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搶救,始修,死傷者的善後,險患的調查與根治,都做出了具體部署。一份份急電,飛向成都、西昌、貴陽,飛向首都北京。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凌晨三時多.不幸的消息傳遍了事故現場37公里外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縣城。在縣委領導下,一小時內,公安幹警、民政幹部、民兵、醫生、護土、商店售貨員、旅店招待所服務員,一千多人,帶著大批藥品、食品、營養品、衣服鞋襪,外加23輛塗著紅十字的麵包車,冒雨急奔利子依達橋頭。

凌晨4點05分,當地駐軍接到了縣委的告急電話:通向各營連的電話,隨即同時叮鈴鈴地響了起來。4點15分,緊急集合的號聲,打破了營區黎明的的寂靜。衛生隊員們扛起了擔架,駕駛員們奔向車庫,戰士們從幾里外的駐地,頂雨奔問集合場。4點40分,560多名戰士,分乘12輛大卡車趕到了甘洛火車站。在那裡,兵分兩路:一路,由團長梁洪凱指揮,就地轉運傷員;一路,由戰鬥英雄、副團長鄭家才率領,登上救援列車,開赴利子依達橋……

各路援救大軍,風馳電掣,直指遇險的橋頭。他們同鐵路職工,同當地彝族等各族幹部社員,協力同心,給了147位受傷的旅客以第二次生命,找到並整理好了275名死難者中的44具遺體,恪盡了天責。

搶險如救火

我們半軍事化的鐵路職工隊伍,聽到橋斷車翻的險情,一聲令下,召之即來。成都,西昌,貴陽各鐵路分局的兩千多名鐵路工人、工程師、幹部和附近鐵路院校的研究人員、教授、各種各樣的器材物資,日夜兼程,湧向利子依達橋事故現場。

搶險如救火!這是刻不容緩的命令;

搶險如救火!這場戰鬥凝聚著優秀兒女們祖國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

鄭明勳,成都鐵路局電化段副隊長。事故發生時,他正在遠離成都的家鄉探親:妻子生病,孩子燙傷,日夜照料。一接到搶險電報.即刻告別了妻兒隨即登程。

楊盛寬,烏斯河工務段助理工程師,年老多病,正在成都求醫。他一聽說本段轄區內的利子依達橋被沖毀,立即主動乘車返回。

推土機小組18名工人,長途跋涉27個小時.只吃了一頓飯就投入了搶險戰鬥。他們冒著駕駛室裡四十多度的高溫,連續幹了40個小時,誰也不肯休息。

電焊工夏福元,腳蹬跳板,冒雨臨空,全神貫注地焊接鋼柱橋墩支撐架。工程師蔡梓輝,爬在之字形的角鋼斜撐上,託扶著懸空的電焊線,身不顫,手不抖。來自 15個單位的24名電焊工,夜以繼日地分班接力幹。他們的雙手燙起了血泡,眼睛被電弧光灼傷,但是人人鐵心不移;只要能睜開一線眼縫就要幹!

“鐵路不通車,國家受損失,人民有意見。”這句話出於臨時橋墩鋼塔架組裝工人周聘金之口,他平時體弱多病,經常請假,這次也主動要求參加搶險,哪兒險上哪兒,哪兒緊張去哪兒。他說:“寧可掉幾斤肉也要搶!”處長、局長、黨委書記、四川省和中央鐵道部的一些領導幹部,也都頂著烈日、冒著大風晝夜堅持在搶修工地的崗位上。

7月13日下午.又一陣滂沱大雨和泥石流,吞沒了用四個晝夜清理出來的橋墩基坑。

洪峰一過,成都鐵路局房建三隊黨委書記汪國溶,第一個跳下三米深的石塊累累的泥水坑裡,排水清泥搬石頭,感冒發燒39度也不下火線。

貴陽鐵路分局息烽工務段離休老戰士劉從彩,不在其位卻謀其政,主動率領橋樑搶修隊起到工地,日夜連軸轉。

成都鐵路局電化段副段長,忍著中耳炎的劇痛,正日夜指揮拼裝橋墩鋼架的時候,家中發來急電:愛女病故,望速回。他由痛心悲,但毅然堅守陣地,奮戰到底!這位紅色的大禹,姓黃,名克己,真是名副其實,實至名歸!領導幹部帶頭幹,大家更是爭分奪秒,進擊神速。

往常拼裝三、四十米長的一孔鋼樑需要120小時,這次搶修工作只用了36小時。

五十多噸重的橋墩鋼塔架,焊縫總長三公里,平時得費兩個月才能焊完,這次神速地只用了七天。

一個又一個用常規計算不出來的高速度,在搶險的英雄兒女手中不斷地創造出來。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懸虹飛渡

爭取成昆鐵路及早通車,現在剩下的關鍵就是架起橋樑。但是,眼前又出現了一個大難題:工地上只有一臺能夠架起32米長鋼樑的紅旗130型架橋機,而中間的那孔鋼粱卻長達44米。用這種架橋機來架超長12米的鋼樑,它駕馭得了嗎?玄!

指揮員、工程師、技術工人、各級領導幹部,忍著酷熱,忘了飢渴,悉心盤算:

調更大的架橋機!對,有的是!可那在千里之外。把它裝運來,要費時三日,太長了!

把44米的鋼樑一分為二怎麼樣?不行!這不僅費工費時,也難保證高質量……

一個個方案被提出.一個個方案被否定。每個人的心中,象大渡河水在洶湧翻滾。

“紅旗130可以架!”這突然傳來的斬釘截鐵的聲音,滿座震驚!發出這剛毅的聲音的,是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年人。他叫戴國柱,成都鐵路局鐵路設計研究院工程師,唐山鐵道學院1953屆畢業生。這臺紅旗130架橋機就是他設計的。時隔二十多年,他依然能夠準確、流利地報告了各種數據和安全係數,滿打滿包地說: “完全可以架,沒有問題!”為了進一步解除疑慮,他堅定地表示:在架樑時.自己站在吊起的鋼樑最前端。 “如果出了事,先把我砸成肉餅。”可是科學使他堅信,不會出事!

這種科學精神.這種革命膽略.令人肅然起敏。戴工程師的方案得到了一致支持。

但是,人們向大自然開戰,一個困難往往伴隨著另一個閒難:要架設這44米長、70噸重的鋼樑.用什麼辦法才能安全準確地落在15米高橋墩的固定螺釘眼上?這又成了搶險進程中的一個新關鍵。人們又提出了一個個方案,仍都舉棋難定。終於有一個方案提出了:在對面橋頭用個大吊車吊住鋼樑前端對著螺釘眼往下放。

“不用大老吊幫忙。給我三根短鋼軌就行。架橋隊領工員張斯斌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是個善於實幹巧幹的共產黨員。在過去的17年中.他在天南地北架過數百孔橋樑,沒出過一次責任事故。他從長期的艱苦實踐中得到了這一真知。原來,在只有幾平方米大的橋墩頂上人工挪動鋼樑,不能墊滾木,只能藉助光滑堅硬的、磨擦面只是一條窄直線的鋼軌。一點一點地向邊上撬動。架橋指揮長宋澤民高興得把大腿—拍:“我就等你這句話!”搶險副總指揮周丕烈立即拍板……

記成昆鐵路利子依達橋七·九事故大搶救

後記

1981年7月24日清晨6時許,經過搶修鐵軍在15個日日夜夜中萬眾一心的鏖戰,一座鋼結構鐵路便橋終於勝利地橫跨於利子依達溝兩山之間。祖國西南邊陲的交通大動脈成昆鐵路在被兇惡的泥石流切斷了整整半個月以後,終於恢復了便線臨時通車,保證了西南交通的暢通無阻。

那一年,任何嚴重的災難都沒有壓倒勇敢的中華兒女,人們在克服了災害帶來的痛心,擦乾了先烈們心靈中創傷的血跡之後,只會更加堅強,更加無畏地奮勇前進。

1984年5月,一座長1465米的新利子依達隧道在歷經3年的風雨奮戰之後終於竣工通車了。這座新的隧道穿越利子依達泥石流溝的底部山體,避開了泥石流的嚴重威脅,保護了列車的安全。全隧道耗資數千萬元。

至此,利子依達橋位和便橋的歷史使命也就到了它的盡頭。鐵路改線不再經過利子依達溝,舊線上傷痕累累的奶奶包隧道從此廢棄,漸漸地就荒蕪了,變得了無生氣。

當筆者不久前來到大渡河畔探訪當年利子依達遺蹟時,一切早已被棄置了將近二十個年頭。陳舊的便橋已被拆除,只留下殘存的3號橋墩,孤獨地屹立在滿目蒼夷的亂石堆中。

舉目四望,寂靜的深溝裡山風勁厲,大渡河在河谷裡翻卷咆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