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片取名經濟學

作者 / 坦克

不同於給國產片起名,可以在影片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各出奇招。作為已經具有原語種電影名的進口片,給它翻譯一個好名字,似乎就具有著更多的條條框框。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但其實,給進口片起名大有學問,是一門技術活。有時候簡單的三四個單詞,翻譯出來的片名卻能各式各樣。好的譯名能夠錦上添花,寥寥幾個字就能將影片內容精準概括,吸人眼球。反之,有些讓人不知所云的譯名,則有可能會誤導觀眾,產生誤解。畢竟類似《超人》(Superman)這樣簡單直譯的電影名畢竟是少數。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事實上,好的譯名對於影片的票房表現都有著較大的影響。2013年,一部普普通通的比利時動畫《魔法之家》(The House of Magic)改名《魔法總動員》在內地上映,就能獲得近5000萬的票房成績。而2018年的Crazy Rich Asians,也因為內地獨特的譯名《摘金奇緣》,導致大多數觀眾不明就裡,最終票房剛剛超1000萬人民幣。

今天拍sir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引進片譯名的那些門道。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電影局、六大、民間翻譯組

——進口片取名現狀

片名是影片的精華之所在,一部電影被引進後,為了結合當地的語言習慣,必定會改變之前的語種甚至語義。例如歐美電影經常喜歡直接起名字作為片名,譬如(Lucy)《超體》、(John Carter)《異星戰場》、(Leno)《這個殺手不太冷》,直譯會令絕大部分觀眾望而卻步,必定只能翻譯成其他名字。

事實上,即使是相同語言,在進入不同國家與地區時,也會重新命名。例如2012年《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在英國上映時,被改名成了Avengers Assemble(復仇者集結)。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而近日內地火熱上映的《驚奇隊長》,因為“驚奇”的粵語發音,與“經期”同音,也正因此為了避免歧義,《驚奇隊長》的香港譯名,直接翻譯為《Marvel隊長》。

正如進口片進入內地院線公映,必定要通過中影、上影、長影等幾老牌譯製片公司進行譯製一樣。簡單的一個片名,更是在影片公映前幾個月甚至幾年被取出來,然後進入內地,開始在媒體、協拍立案中頻繁出現。

一般來說,這些進口片的中文譯名都有以下幾種翻譯形式:

國家電影局有專門負責對外語電影進行中文翻譯以便於在中國上映的部門的人翻譯的外國電影的中文譯名。在1994年之前,幾乎所有的進口片都是採用這種官方命名的方式進行命名。不過,還是不少極具天賦的翻譯者給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超越其原名的經典翻譯,並且沿用至今,例如(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Ghost)《人鬼情未了》。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而隨著內地影市的逐漸開放,在中國內地開始擁有辦公室的好萊塢六大,也開始對旗下的各個影片起官方譯名。

但是針對STX、獅門等引進批片,大多就會採取直譯和民間譯名。

另外,很多進口片的譯名來自於豆瓣,尤其是小語種的法語、德語、意大利語電影,很多豆瓣的小語種翻譯黨,會給一些熱門的法語、德語片在上映前定名字,如果這些電影最終引進內地,或者通過電影節、電影展等方式,都會採用這樣的譯名。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此外,還有很多小語種片的譯名,來自於字幕組或者粉絲團體。例如2017年著名的泰國影片《天才槍手》,這個譯名就來自於影片男主角Nonkul在中國內地的粉絲站。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正如進口片引進必須要通過審查,拿到龍標。進口片的片名也必須要過審。而作為整個影片最重要的部分,也的確會遇到片名帶有敏感詞而不過審的情況,華納2017年災難片《全球風暴》的曾定名《天際浩劫》就遭遇了審查的限制。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也正因如此,所有沒有過審獲得龍標的進口分賬大片,在前期宣傳期間的所有物料上,都必須加上一個小括號,裡面加上(暫譯)。但是進口批片不受這個框架所要求,雖然大多數情況,批片的更名概率比分賬片更大。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大相徑庭的港臺譯名

好的片名翻譯要符合影片的風格,儘量和原文一致。即使改意譯,也要儘量找準一個市場和藝術的匯合點。

而因為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的電影均是通過各自的渠道進行引進。也因此,各地的進口片譯名在大多數情況下,均會不同。三個地方都一樣的譯名更是少之又少,近年來也只有漫威終極大作《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會有這樣的待遇。

有意思的是,由於兩岸三地文化背景略有差異,所以在翻譯片名的時候,內地、香港、臺灣的版本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電影《伯德小姐》,香港翻譯為《不得鳥小姐》,臺灣譯名為《淑女鳥》,而內地譯名則完全是音譯過來的。還有大名鼎鼎的《肖申克的救贖》,香港譯名為《月黑高飛》,感覺像驚悚片,臺灣則翻譯為《刺激1995》,很刺激。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類似中國內地喜歡用相似譯名進行操作,臺灣地區也同樣有這個愛好,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神鬼”系列,《神鬼傳奇》(《木乃伊》)、《神鬼認證》(《諜影重重》)、《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盜》)等好萊塢A級系列大片,都被改成了神鬼。

相比較很多香港譯名採用了粵語的語法與使用習慣。因為由於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的通用語言都為普通話(國語),很多譯名中國內地會選擇和臺灣相同步。譬如《冰雪奇緣》《玩具總動員》,《碟中諜》系列的副標題“全面瓦解”,由此也可看出好萊塢六大的各地辦公室在定名前,也會提前溝通討論譯名統一的可能性。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生造副標題、致命、營救、

奇緣、總動員

進口片取名幾大癖好

總體而言,雖說進口片的片名茫茫如海,但還是有共性存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直譯型

《速度與激情》(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海王》(Aquaman)

《阿凡達》(Avatar)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鋼鐵俠》(Iron Man)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特點:顧名思義,直譯就是根據原語文本直接進行翻譯,只求“信”和“達”地忠實反映影片原名的詞彙含義、結構,不做過多的修飾、變換和引伸。

正如《流浪地球》《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唐人街探案》等言簡意賅直指主題的片名一樣,不少進口片命名也都直接冠以人名、地名、事件名、關鍵道具名,簡練,直白,客觀,高效。此類譯名的爭議性較少。一般進口分賬大片都會採取這種方式。

2.變通型

《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瘋狂動物城》(Zootopia)

《極限特工:終極迴歸》(xXx: Return of Xander Cage)

《毒液:致命守護者》(Venom)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直譯儘管省事而直接,但是明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很多英文的語法並不適合直接翻譯成中文,譬如《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的直譯是就是“如何訓練你的龍”,改編自原版兒童圖書的本片,原名類似“使用手冊”的口吻用作片名詼諧、地道,是典型的西式調侃,又與影片主題緊密相聯。然而如果直譯出來,對讓國內觀眾味嚼如蠟,而翻譯成《馴龍高手》雖然無法達到原名的神韻,但也不突兀,很容易被人理解。

另外,很多內地片商對“孤”、“致命”、“決戰”、“危情”、“特工”、“極限”、“逃生”、“迷魂”、“營救”這些詞彙有著特殊的偏好。很多並不是同一IP,甚至毫無劇情參考性的影片,都採取了類似的譯名用來討好觀眾,使觀眾對新片產生觀影興趣。


進口片取名經濟學|名字能影響票房?


比如致命系列【《毒液:致命守護者》《致命黑蘭》《致命伴旅》】營救系列【《摩天營救》《颶風營救》《通勤營救》《空中營救》《地心營救》】終極系列【《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極限特工:終極迴歸》《黑子的籃球:終極一戰》】,而作為動畫片的常譯名,【奇緣】【總動員】【瘋狂】三大系列更是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近年來,進口片也特別熱衷於創造副標題,來輔助片名進行意義的拓展,根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12部電影原英文名並不含有副標題的影片,但是中文譯名強加了副標題的情況出現。只能說這種命名方式有好有壞,對於《阿爾法:狼伴歸途》(Alpha)這種影片,副標題的加入更能幫助內地觀眾理解影片的題材與類型。

《毒液:致命守護者》(Venom)《金剛狼3:殊死一戰》(Logan)《古墓麗影:源起之戰》(Tomb Raider)《泰山歸來:險戰叢林》(The Legend of Tarzan)《死侍2:我愛我家》(Deadpool 2)《賽車總動員3:極速挑戰》(Cars 3)《阿爾法:狼伴歸途》(Alpha)《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Hercules)《逗鳥外傳:萌寶滿天飛》(Storks)《至愛梵高·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尼斯湖怪:深水傳說》(The Water Horse)《幻體:續命遊戲》(Self/less)

雖說我們總在吐槽各類進口片並不合常理的譯名,但進口片名的翻譯是既受到原語文本的約束又被賦予一定創造性的工作,有時候並不只單單需要考慮一類人群的辨識度。也許我們都不愛“總動員”,但是也許正是“總動員”才會拉動週末閤家歡的動畫片受眾前去觀看影片。我們說片名影響著影片的命運,可到頭來這命運還是掌握在觀眾手中,至少我們知道,僅片名這短短几個字的背後,就有多少人煞費苦心的心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