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編輯的童書,小主人公一開場就死了……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人們似乎覺得,人死了,日子就好過了。可要我說,根本就沒這檔子事。“

你能想象嗎?這麼悲觀的一段話,竟然是一本童書的開頭,而且書中小主人公一出場就死了……

很”不幸“,我就是這本怪奇童書的中文版編輯。

看到這句話後,我祈禱:千萬別是一個會引起“極度不適”的暗黑死亡故事,也千萬別是聲淚俱下無限悲傷的“生命雞湯”……

時間回到2018年深秋,在快要下班的時候,我第一次打開了這本書的電子版的翻譯稿。結果一口氣看到晚上9點28分才離開公司。

審稿過程中我發現這位過早死亡的男孩並不悲觀,甚至可以製造奇蹟。我在一個已經開始準備上演“萬物蕭瑟”的告別季節裡,卻因為這樣一個有關死亡的故事,漸漸感受到一種“蠢蠢欲動的甦醒”,應該是生命的甦醒。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這本童書的作者是英國作家亞歷克斯·希勒(Alex Shearer),一個特別善於製造氣氛和拉動情緒的高手,他似乎很喜歡讓文字在痛與快樂之間不斷地轉換。

11歲的男孩哈里一出場便說:“我死了……就像已經徹底滅絕的渡渡鳥,死得透透的。”他被卡車意外撞死,來到另一個世界,本來應該前往天藍色的彼岸,卻因為死前幾分鐘和姐姐吵架時說了狠話,而執著地想要回到人間和姐姐說抱歉,於是他遇到了已經150多歲的老幽靈阿瑟,一個同樣執著地遊蕩在“他鄉”的老靈魂,聽說他可以幫助哈里回到人間……

那晚,即使離開公司後,我的腦子裡也一直在想著哈里的話——“我常常會感到迷惑:那些是衣服嗎?還是隻是對衣服的記憶?就像你已經不再真正地擁有身體,而只是保留了對身體的記憶。這或許就是我們存在的真正方式吧:我們,這些死人,不過是可以四處走動的許多記憶。”

作者故意讓這個死去的小男孩在調侃與憂傷之間跳來跳去,哈里“正在死去”的狀態,其實是在探索一個11歲男孩不斷思考下的“生存意義”。哈里雖然對“死亡”仍然懵懂,但他知道:一定要回到人間,去和姐姐說抱歉,去和所有人說再見……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點擊購買《天藍色的彼岸》☟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一發不可收拾地看完了全部稿子。編加的過程裡我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看到哈里終於和阿瑟回到人間,自以為會受到所有同學的深刻緬懷和沉痛悼念,沒想到自己卻竟然變成了“一個空空如也的舊飲料盒,用完了,喝光了,被扔掉了,最糟糕的是——被遺忘了。

”他發現那個佔據了他以前用過的書桌、掛衣鉤和所有一切,都被新來的男生佔用。雖然新來的男孩“不比我高,也不比我帥,更不比我聰明,”一切都因為他“碰巧活著,僅此而已。”

可當他發現原來同學們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懷念他,自己在學校的“死對頭”竟然還專門為他種了一棵小樹時,他想“我的小樹可能會活幾百年,也可能不會。我只希望它能盡最大努力地活著。這也是對所有人、所有事的希望……因為畢竟,樹也是人——以某種形式存在的人。”

當他終於回到家見到姐姐,卻苦於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幽靈”該怎樣和姐姐當面說“對不起”……當他終於完成心願堅定地回到“他鄉”並奔向天藍色的彼岸時,他又不斷地勸慰我們——“我不會永遠是一個幽靈。我還會回去,還會繼續活著,活在人們的思想和記憶裡,我所做過的每一件事和我所存在過的每一種形態,都會有它的意義。”

最後,他揮揮手笑著和我們說再見——“我要走了,要變成所有給予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也不再是哈里。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再也見不到我。我依然在:在學校,在公園,在足球場,在照片裡,在你們的記憶裡……”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點擊購買《天藍色的彼岸》☟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編加到最後一字和最後一個標點,此時距離我第一次打開稿子已經過去整整15天。我幾乎是一氣呵成,除了吃飯、睡覺和在路上,我一直跟著哈里一路“狂奔”回家。

我已經無法忘記這個11歲的男孩,這不僅因為我一路見證了已經死去的他像活人一樣經歷情緒的起伏,並獲得了成長,也因而看到了一個溫暖而美麗的結局。

希勒這本書很稀有,用如此冰冷殘酷的”死亡“幫助兒童完成生命教育啟蒙認知。可更重要的是,他竟然讓哈里把這個故事講得如此“沉重和輕鬆”“悲傷和快樂”,它會讓活著的人突然意識去珍惜和深愛身邊的所有人,去盡大努力更好地“活著”。

畢竟我們還活著,這已經比可愛的小哈里幸運了一萬倍。

☟點擊購買《天藍色的彼岸》☟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希勒曾經說過,在創作這個故事時,其中許多場景的描寫都是透過他家的窗子向外看到的景,比如天藍色的天空,哈里經過的大教堂……或許,哈里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地有著希勒小時候的影子,或許他也是許多人童年的樣子:聰明,可愛,喜歡思考,有很多小缺點,但也無比善良……然後漸漸長大,懂得珍惜身邊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接受了無論如何,生活都得繼續。

校對完書稿後,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衝進公司的設計部。

是的,我們要更加完整地告訴讀者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變成一個漂亮的視覺封面,要把“躺”在電腦裡的電子文字轉變成可以散發墨香並可以真實拿在手裡的紙質書。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英文版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日文版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中文新版

首先是內文紙。

小哈里一路在“他鄉”遊蕩、奔跑回人間、在人間徘徊並最後堅定地回到“他鄉”、奔向天藍色的彼岸,他一路“跑”了整整256頁。我們其實總想讓印著文字的紙張,讓孩子在閱讀時感到舒服和愉悅。因此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紙張要達到“有品質的輕”,同時還要環保不傷眼。於是最終我們選定了75g輕型膠版,讓這本256頁的書拿起來既輕便又極具質感。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接著是環襯紙。

選定這款“星星點點”的寶藍色環襯紙並沒有用太久的時間,這款紙出現大家在眼前時幾乎是完全一致的默契,毫無爭議。我甚至從星星點點的藍色裡看到了“他鄉”的那片大海——那一汪生命的力量。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真正讓我們“痛並快樂”的是封面設計。

起初的概念其實是有些“毫無邊際、不可捉摸”的。但無論是編輯還是美編、設計師還是插畫師,至少能夠達成共識的是主色的設置——藍色,還有就是永不落下的太陽、象徵“天藍色彼岸”的大海,重要的是還要有小哈里……

好吧,任何一個作品的誕生都有它最初的模樣,於是我們開始一次次構圖,又一次次推翻,歷經無數個熬到深夜的溝通;這期間不僅設計師時常會感到崩潰,就連插畫師也開始懷疑人生……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大半個月……最後,我們決定將焦點只鎖定於“哈里”。

哈里的性格樂觀而又帶點小個性,倔強、善良、喜歡思考,他的準確年齡是11歲左右(小學五年級),故事中的他一直在體驗“死亡”、思考“死亡”,最後一路奔回到人間,才發現人其實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好好地珍惜和深愛。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於是我們突然意識到:是不是隻要一片光、一個影子、一個稍稍抬起頭的哈里,就可以帶領人的視覺和思維飛到無限遠。我們不要太陽,不要大海,不要任何可以設定界限的元素,只要一個哈里,迎著一道光,在藍色的天幕下微微地抬起頭……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當然,一本書的封面永遠見仁見智。但我們相信,用心付出的過程,總會讓最終的結果更有溫度。

最後的最後,就是將所有的文件交到印廠,然後就是近乎“嚴防死守”的盯機,以及和印廠師傅“曠日持久”的“死磕”。沒關係,所有能讓哈里“活”在書上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但願,這部在2019年帶著無比滾燙的溫度重新歸來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喜歡。它不僅僅是一個兒童故事,它其實適合我們所有人。

☟點擊購買《天藍色的彼岸》☟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所有為本書付出心血的人們:

感謝譯者呂良忠先生,從一開始就將故事的語言基調定位得極其到位和精彩,並儘可能用貼近作者心聲的方式忠實地用中文“轉換”了希勒的英語文字。

還有所有參與到其中的禹田人:從給予大力支持的安總及各位領導,以及擔任審譯工作的張勇老師,特別是擔任項目統籌的姚湘竹老師,從譯稿的組稿和審校、封面及版式設計的深度打磨以及對整個項目製作的把關,她都為之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另外,還要感謝版權、編務、美編、設計師、插畫師、印製人員及所有為這本書提供支持的同事們……甚至是印廠,你們都為這本書的“出生”付出了很多。感謝你們。

編輯只是“一本書”的參與者,能與你們一起“戰鬥”,一起“痛並快樂”著,幸運且幸福。

在此還要特別感謝梅子涵老師與馬伯庸老師的支持。有你們的傾心推薦,與有榮焉,也相信會有更多人因此看到這部至情至真的兒童文學作品。

時間倉促,手記寫得難免疏漏,誠懇接受所有編輯同行的批評指正。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想體驗做一本書的成就感嗎?

快來做書招聘會專場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我编辑的童书,小主人公一开场就死了……

▽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天藍色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