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財政政策要“加力”,更要“提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筆者認為,從具體措施看,“加力”很明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財政赤字率適當提高。今年財政赤字率擬按2.8%安排,比去年預算高出0.2個百分點。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二是財政支出進一步加大。財政支出超過23萬億元。而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財政支出是21萬億元。三是基本民生保障兜底牢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鄭重承諾“決不讓基本民生保障出問題”。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政府對民生的關切可見一斑。

與財政政策“加力”相對的是,政府要過“緊日子”。政府過“緊日子”,是為了百姓過上好日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支持企業減負,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想法設法籌集資金”“中央財政要開源節流,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三公’經費再壓減3%左右”“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多渠道盤活各類資金和資產”……實實在在的措施,不僅讓百姓看到政府過“緊日子”的決心,也看到政府通過加大財政支出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的信心。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更要“提效”。“加力”解決資金支出量的增長,“提效”則要解決財政資金的使用質量。“加力”是關鍵,“提效”是重點,是落腳點。

“提效”就要讓財政資金不“趴窩”,真正用起來,“長期沉澱資金一律收回”,不能因為資金“趴窩”造成無形浪費。“提效”就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科技研發、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捨得花、花得好,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積蓄能量。“提效”就要提高資金使用效果,資金用出去要切切實實地解決問題,不能搞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要讓百姓真正從財政支出中有直接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比如,“從失業保險基金結餘中拿出1000億元,用於1500萬人次以上的職工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培訓”,能夠增強職工就業能力,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提高了勞動者從業素質,可謂一舉兩得。

誠然,“加力提效”對於一些縣級政府,尤其西部地區的縣級政府而言,的確有難度。這些地方的財政狀況不好,“加力提效”面臨現實困難。對於它們而言,更要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要勤儉節約,找米下鍋,多措並舉來完成年度任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