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作者忠告:AI會讓很多人下崗,唯一解藥是終身學習

尤瓦爾·赫拉利、凱文·凱利:未來該如何與人工智能相處?

《人類簡史》作者忠告:AI會讓很多人下崗,唯一解藥是終身學習


——尤瓦爾·赫拉利

《對話最強大腦|精英眼中的未來世界》作者李大巍用了2年時間,對話12位精英。面對這一問題,《人類簡史》作者、未來學家尤瓦爾·赫拉利這麼回答。

李大巍《對話最強大腦|精英眼中的未來世界》

問-李大巍、答-尤瓦爾


尤瓦爾·赫拉利:人工智能會讓很多人“下崗”,唯一解藥是終身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過人類,人類會面臨更多的失業。人工智能革命會徹底改變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

比如在無人駕駛領域,5到10年前,機器比人開車開得好聽起來還像科幻小說。但今天大部分行業的專家都認為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也許在未來10年、20年、30年,計算機和無人駕駛會取代上千萬出租車司機、公交司機和卡車司機,讓這些人失業。

現在有數百萬出租車司機、公交司機、卡車司機,他們共享著至少一部分的交通系統所有權。但在三四十年後,所有這些巨大的經濟、政治權利可能就都集中到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手中了,他們擁有操控整個系統的算法。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金融領域。

要做出明智高效的金融決策,速度和分析大量數據的能力非常重要。人工智能處理信息的速度要比任何人都快得多,也高效得多。

相比人類,人工智能處理金融決策時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沒有情感和身體。

人類在做價值數千萬美元、人民幣、歐元的金融交易時經常會犯很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們累了,精力不集中,因某事生氣,或者情緒低落。但人工智能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它們沒有身體,所以永遠不會餓、疲憊、生氣或者情緒低落。因為它們沒有思維和情感,所以只會根據看到的數據做出決策,而不是根據瞬時的情緒。

所以在未來幾十年,很可能越來越多的金融決策會由人工智能而非人類來做,而金融市場的競爭也由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轉變成算法之間的競爭。

事實上,隨著這個過程的加速,我們在有生之年也許會看到金融市場由人工智能操控的景象。事情發生得如此之快,規模如此之大,人類有可能再也無法理解金融市場。即使在今天,公平地說,全球有70多億人,其中也只有少數人真正瞭解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50年以後,也許沒有人能夠理解金融體系,只有人工智能才有能力快速處理這麼多的數據,理解我們的金融世界。

這些過程的最終結果會是,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階級興起——無用階級,就如同19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一個新階級——城市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而20世紀的大部分經濟政治史,都圍繞著這個新工人階級的恐懼、希望和問題。

所以在21世紀,人工智能革命將創造一個新的大規模階級——無用階級,這個階級的人不僅僅是失業,而是無法就業,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也沒有政治權力。也許21世紀最大的經濟、社會、政治問題之一將是數億無用的人該怎麼辦。這種無用當然不是從父母、朋友、孩子的角度來看,而是在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角度來看是無用的。

但是,不要感到絕望,新的就業機會很可能會出現,只是人們必須具備非常高的技能才能勝任。而這些新技能,只有通過學習來獲得。

在歷史上,生命常常被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在第一部分,你不斷地學習。你獲取知識、技能,甚至是人格、身份。然後在第二部分,你主要運用你的知識、技能和人格在就業市場上工作。但這種模式已經跟不上變革的步伐了。

如果你想跟上潮流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獲得新的技能,甚至是獲取一個全新的身份或人格。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最難的,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難,因為就我們的心理和情感限制來說,改變對人們來說常常難以接受,讓人壓力倍增。長時間的改變也會造就長時間的壓力。

當你15歲、20歲的時候,你的整個生活就是改變,你不斷學習,不斷改造自己。但當你40歲、50歲的時候,你就不再喜歡這些改變,更不希望每10年就有一次這樣的改變。

人類能夠適應現在的新形勢,每10年重新學習知識改造自己嗎?或許即便沒有什麼新工作,我們也難以應對持續不斷地改造自己以適應不斷變革的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吧。

這不是我們可以推遲到20年、30年之後再去面對的問題,不像是說我們能自我安慰:人工智能革命要2040年或者2050年才會到來,我們等到那個時候再擔心吧。

我們必須馬上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在2017年的校園裡教小學生什麼內容、教大學生什麼內容,都會影響到他們能否在2040年擁有一份工作、擁有必要的技能。

如果等到2040年,那就太晚了。到那個時候,學校裡教的內容只關乎2040年之後的未來,與2040年將毫無關係。

凱文·凱利:人工智能不可能消滅人類

與尤瓦爾·赫拉利不同,凱文·凱利在“我們是否應該害怕人工智能”這個問題上是個樂觀派。

雖然人工智能將越來越先進,但人工智能消滅人類這種情況不僅短期內不會發生,未來也不會發生。世界上不是隻有一種智能,而是有數百種智能和數百種思維方式,比如,演繹法、邏輯、智商、情商等。所有這些不同的智能混合在一起,組成了人類的智能。而

人工智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很多不同類型的“狹窄思維”。當然,儘管是“狹窄思維”,人工智能卻可以在某些單一領域超越人類大腦。比如,計算能力是人類不擅長的領域之一,人工智能可以在這方面超越人類,但這也只是在某一個方面而已。

實際上,1997年,由IBM公司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深藍”就曾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卡斯帕羅夫失敗後意識到,如果他可以獲得跟計算機一樣的存儲體,他就有可能會贏。所以,他發起了新的象棋比賽,參賽者可以和人工智能合作,也可以和人工智能比賽,這種新式象棋比賽被稱為自由象棋比賽。現在世界上最強的象棋高手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群人與人工智能合作的綜合體。所以,人類智商加上人工智能遠遠強於任何形式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系統性思維”解決一些人類做不好的事情,因為人類並不擅長系統性思考。人工智能可以變成一種特別擅長推理和論證的思維繫統,用上千個步驟去證明一個數學定理,這是人類思維難以做到的,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這種智能只是在模仿人類,而不是異類智能。

可以超越人類智能的人工智能的神話,一個極端是這個智能給我們帶來超級富足,另一個極端是這個智能讓我們成為超級奴隸,但這兩個極端都太具有文學色彩。正如其他所有的科技,人工智能本身也在發展中,25年後我們回頭再看今天對它的理解,我們會說:那時候的人工智能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互聯網,25年後的互聯網才能叫互聯網呢。回到2016年的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互聯網的偉大創新才剛剛開始,科技和人類的美好未來也剛剛開始。

賈斯汀·卡塞爾:人工智能女王眼中的人類未來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聽到的新聞都是人工智能在棋類遊戲上戰勝人類。但在更多人看來,現在的人工智能並沒有朝他們期望的方向進步,因此人們的熱情在最近開始消退。

但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更多商業落地應用出現了,這點燃了人們的想象力。比如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臉書可以識別照片上的面孔,亞馬遜的智能家電能夠參與到人的生活中,各種智能翻譯軟件越來越普及。

過去幾年,深度學習顛覆了以往的語言處理技術。我相信我們正處於機器算法的黃金時代。比如,永不停息的語言學習者內爾(NELL)能不斷地閱讀網絡,每天都學習如何比前一天更好地閱讀。它正在形成有助於它理解世界的基礎,而這反過來又幫助它閱讀和理解更多的網絡。它基本上是把一個非結構化信息轉化成結構化信息。內爾可以與IBM的沃森相比。

所以說這兩條路是交互的。但兩者都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數據的來源。我們知道機器學習是需要大量數據的。比如你建立了一個可以識別金融術語的語音識別系統,然後有人突然說我喜歡棒球(包含棒球術語),這個系統就不起作用了。因此,擁有數據意味著擁有戰略上的優勢。很多企業來找我,希望我們提供諮詢服務,作為回報,他們會給我們幾十萬的數據節點,這個數字跟金錢一樣讓我很開心,因為通過數據可以更好地瞭解人類,可以創造更好的軟件,讓更多的人快樂。

很多人,包括霍金、馬斯克都擔心人工智能會毀滅人類。但我認為這種擔憂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恐慌。歷史告訴我們,隨著技術發展,人類會被迫面對一些問題。技術可能只是我們更深層次的恐懼的焦點,因為我們擔心是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並創造了真正想要的未來。我自己的態度是——

絕不允許人工智能獨立於人類工作。我只打造與人合作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提高各行各業的生產力。有些職位將會被這些機器人取代。然而,我們可以預測機器人將越來越多地與我們合作,而不是取代我們,從而使人類更聰明、更高效。因此,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形式如何與我們互動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至於未來是否會有更多人將失業,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存在的。畢竟,誰也不知道人工智能是否會為人類創造足夠多的新工作。而且,我們將越來越多地需要應對道德挑戰,例如那些軍用無人機可以自主識別並向敵方目標開火,並不需要人工干預;還有,人類將不得不持續平衡社會安全和個人的隱私權之間的關係。因為人類往往無法界定自己想要什麼,所以確保人工智能在不帶來意外後果的情況下造福人類很難。因此,未來最有價值的技術點在於如何讓人工智能和人類進行聯合,使人類更加強大,又能和機器共生。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人工智能和人類應該如何協作,這也是我自己研究的重點。我相信,未來,每一個燈泡可能都在觀察和學習;人和計算機的互動將走向極簡,因為計算機就像人一樣,有自己的行動和反應;同時又有無限搜索能力、無限的知識、思想模式和運作規律。通過人機關係的加強,機器可以和用戶建立起更好的關係、更強的共識、更和諧的相處模式。

對於人工智能可以給企業帶來新的商業機遇,我認為有三點新的模式。

第一點是個性化服務。人們擔心人工智能對隱私的挑戰,所以我們要求的並不是決定這個人需要得到什麼,而是鼓勵人們行為的改變,並據此制訂出個性化服務方案。

第二點是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這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多研發成果,我認為未來在中國也一定會是發展方向。

第三點是智能製造業。人工智能已能為製造業,比如智能卡車行業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現在人們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已經不只是語言上的理解了,很多人希望從聊天機器人中獲得情感的反饋。

這也是我研究的方向。我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最有價值的技術點有三個方向:信息聚合、評估用戶情緒與反應、與用戶建立關係

我見過一些很好的案例。第一個是使用人工智能來了解你的情感,判斷你的健康狀況是怎樣的,為你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信息,讓你獲得最好的幫助。第二個是建立一種關係,在系統和用戶之間建立關係,所以他做的不僅僅是定製產品,同時還會根據互動做相應的調整。例如我和學生2017年做的一個機器人系統,當它面對客戶時,它會觀察你,然後開始蒐集數據。它會研究你的微笑,你眼球的動向,另外它會觀察你使用的語言。它有一個反饋推薦系統來選擇機器應該使用的溝通技巧,它是不是應該表揚你,比如說“你真是讓我出乎意料”,還是選擇調侃你,它會在跟你互動的過程中獲取信息,學習理解你的交流模式。這是會進化的機器人。

在未來10年裡,我們的手機會在更深層次上理解語言,它將直接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列出我們認為有用的網頁。在這一方向上,人工智能領域未來將呈現出四大新趨勢。

第一是人工智能已經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或者喜好精準推薦文章,未來人工智能將會繼續研究如何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某一篇觀點性文章,人工智能能夠記錄下用戶是完全閱讀還是隻閱讀了一半。這是第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評估用戶對文章的情感和反應。未來人工智能要建立更多的用戶數據,分析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情和情緒。如果人工智能技術能準確反映用戶的情緒,就可以看到用戶對網絡廣告的態度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第三個趨勢是生產和交付的新模式。人工智能在聚合大眾的同時,需要把不同的觀點融合到一起,不能存在偏見。人工智能技術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人參與其中,才能具有新的創意和創造力。

最後一個趨勢是,人工智能讓媒體與用戶建立起更加持久的聯繫。媒體將新聞傳遞給每家每戶每一個人時,每一個人收到的內容應該是不一樣的,同時能夠確保每一個觀點都能夠得到不同受眾的認可,不僅可以聽到官方的觀點與信息,還可以聽到大眾的觀點。讓用戶覺得有人懂自己,從而建立起長久的聯繫。這種情況目前來看只能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

本文選摘自《對話最強大腦》,

由杭州藍獅子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授權

《人類簡史》作者忠告:AI會讓很多人下崗,唯一解藥是終身學習


對話最強大腦:精英眼中的未來世界作者:李大巍

對話最強大腦:精英眼中的未來世界(12位世界頂尖學者思想家,站在人類智慧的最前沿,解答人類終極之問)


圖書簡介

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古今中外,有無數人用各種形式問出過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對現實感到焦灼憂慮。本書作者也渴望得到答案,於是將這個問題拋向了世界上最優秀的那群人。作者用了2年時間,對12位精英進行了深度採訪。從“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好嗎?”這一終極之問延伸開,主要關注當下的一眾熱點問題和前沿趨勢,如區塊鏈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來、虛擬現實、“灰犀牛”、財政和貨幣政策、傳統零售業的轉變、中國在未來經濟中地位等。12位受訪者均為在各個領域活躍的世界級專家學者和業界大咖,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

李大巍他山石智庫(China Thinkers Bureau)創始人;此前曾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報告》任國際主編;參與財新傳媒創建,曾任財新英文執行總經理。李大巍先生在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兼職從事創新和經濟發展研究。他山石智庫(China Thinkers Bureau)是領先的國際思想家經紀機構,代理幾十位諾獎得主及數百位全球商界領袖、科學家、投資人、暢銷書作者及哈佛、耶魯、斯坦福等大學的教授的在華業務,包括人工智能女王卡塞爾、硅谷精神佈道師皮埃羅,雲經濟學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