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熱潮的背後

最近小編髮現了個特別奇怪的現象。臨近考試這幾天,小編的朋友圈被各種錦鯉的圖片刷屏,配的文字也都是千篇一律的“轉發這條錦鯉,保你萬事如意。”

而最常出現的圖片中的人,就是《創造101》節目裡的楊超越,這位天選之子也是被大家傳的沸沸揚揚……

一張楊超越食指併攏、其餘手指交叉握緊,雙眼緊閉的表情圖,被各式各樣的網友瘋轉起來,有的人祈求下雨、有的人祈求過科目二、還有的人祈求面試成功……

楊超越,一位從選秀節目《創造101》的選手,在大哭大鬧折騰了一整個夏天后,彷彿一夜之間從偶像變成堪比“雨神蕭敬騰”的神棍,全世界都在轉發她閃著金光的半身像,喜歡她的女孩子、不喜歡她的女孩子,都把頭像改成她的臉。

於是,很多人都產生了疑惑,為啥這麼多女孩子“迷信”楊超越?

楊超越是誰?她不僅是今年一個剛剛出道的明星,她背後還有一個現象級網絡綜藝《創造101》,截止6月底,這個網綜累計播放量就達47.3億,微博話題度達到151.8億。

參賽選手有101位才貌雙全的姑娘,楊超越沒實力沒背景還愛哭,依舊能拿第三名的“天選之子”形象那是相當深入人心。

一開始,把楊超越視為“轉運錦鯉”,是楊超越粉絲的自嘲。他們調侃楊超越幸運值爆棚,其他100個女孩子拼命努力也搶不到鏡頭,楊超越一哭就火了。

到後來,把楊超越視為“轉運錦鯉”,是黑粉的狂歡:

“我是楊超越,不努力交白卷也能考第三名。”

特別是在《創造101》比賽第一名和第二名被經紀公司帶走,楊超越順勢成為C位後,楊超越是“人形錦鯉”便迎來了高潮:

“交白卷還能考第三名不說,考第一第二的同學還會自動轉學。”

躺贏誰不想?隨著以楊超越為素材的“幸運圖片”越來越多,楊超越這條“人型轉運錦鯉”也被更多不看節目的人熟知。

前不久楊超越參加張傑的演唱會,在慶功宴上的摸獎活動中抽到2萬,而金額又恰巧是前不久她看上的一枚戒指的價格後,轉發楊超越有好運的故事就被傳得更離奇了。

楊超越粉絲換了和楊超越一樣的財神屏保,買的股票漲停了;隨手存了楊超越一張圖,結果第二天就於一萬人中抽中mac口紅;遊戲玩家轉了楊超越,下午立馬抽到SSR;妹妹轉了楊超越這條“人形錦鯉”,不出半小時哥哥就答應給買手機;貧窮少女轉了楊超越的圖,媽媽立馬給了生活費……

現在隨便一刷微信微博,10女孩子中至少有3個用楊超越做頭像,或者發過楊超越錦鯉。

而小編最為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刷屏事件,就是這篇文章。

文章講述了一個九零後女生從小到大的幸運經歷,比如高考前正好翻到古詩鑑賞題考的詩,公務員考試時筆試排在她前面的人面試遲到了,自己家被劃到了雄安新區。她還說,跟自己吃飯的人,也會變得幸運起來,拿到offer,和女朋友和好…

把二十多年人生中的那些特別幸運的經歷挑揀出來,像機關槍一樣砰砰砰射出去,自然是讓讀者羨慕得一愣一愣的。最後再來一記絕殺:附上自己的“做法”圖,建議讀者轉發沾喜氣。

截至北京時間12月19日星期三,文章閱讀數早已四十萬加,點贊數也已經過十萬,直奔二十萬加,讚賞超過萬人。不得不說這位錦鯉小姐姐,做新媒體的能力真的很厲害。

然而,小編並未對這個幸運之神眷顧的小姐姐十分羨慕,反而認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更小編注意到的是。為什麼“轉發錦鯉”這個梗被玩了這麼多年不溫不火,現在活到這種程度?當然有一個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精明的商家們利用這個梗。支付寶的中國錦鯉這一次,他們就利用這次營銷為自己帶來巨大鉅額的流量,網友的關注,從而引發了這次錦鯉浪潮。

聰明的公眾號寫手也利用了這個梗,通過錦鯉人設獲取社交媒體年代最寶貴的資源:轉發。這篇刷屏的文章成了一個巨大的許願池,人們用轉發、讚賞的方式往裡面投擲硬幣,希望獲得好運。

其實迷信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日常生活中的迷信,比如穿某種顏色的衣服、避開某個數字,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讓自己獲得更積極的精神狀態。但是在這一波轟轟烈烈的“拜錦鯉”行為中,我嗅到了一些別的氣息。心理學家早就對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現象做過不少研究。1982年的一篇論文《Superstition and Economic Threat: Germany, 1918-1940》發現,一戰到二戰之間的德國,整個社會處於緊張動盪的狀態中。人們的工資水平越低、失業率越高、整個社會的工業生產越低迷,迷信的水平就越高。當然,當時的德國沒有錦鯉這種東西,他們追逐的是星相、神秘論、邪教。

2002年的一篇論文《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Desire for Control on Superstitious Behavior》對其中的具體機制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為何人們在生活壓力大的情況下,就更容易有迷信的行為呢?研究者發現,這是因為壓力導致人們喪失對生活的控制感;為了重新獲得對自己生活的控制,人們就會通過迷信的途徑,依靠許願池或錦鯉尋求心理上的確定感,希望重新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科學和理性無法消除迷信?因為在今天,科學和理性都無法讓我們獲得對生活的完全控制感。科學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已經解決的問題也有很多是普通人讀不懂的;理性思考有時候能讓我們更有控制感,有時候則可能帶來更多的困惑和不確定,因為理性本身就意味著要對新的可能保持開放心態,要承認自己並不掌握所有真理。

如果你是一個希望對自己的人生保持高度控制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一邊在高級學府求學,一邊轉發著錦鯉。而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錦鯉的流行可能並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根據上述研究中揭示的機制,“拜錦鯉”行為的出現或許意味著:全社會的焦慮指數已經達到了一個高點。在這個全球都面臨著巨大的焦慮和不確定性的年代,在年輕人普遍感受到壓力和無力的時候,“拜錦鯉”行為的出現不是一種偶然。

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症候。

其實呢,小編認為安靜當個吃瓜群眾就行,我們無權干涉別人的想法同時也不要過度影響別人的想法。反而過度關注和吐槽別人也只能給自己徒增煩惱。小編有時也會轉發這些祈禱考試通過,但其實也知道最重要的是努力。形成熱潮畢竟是一種不好的風氣,有的時候這些轉發錦鯉得獎的內容,多數是水軍。但我們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分辨力,控制自己,小編並不否認運氣的重要性,但抓住運氣的實力一樣重要,假如運氣來臨,你卻沒有抓住運氣的實力,不是功虧一簣嗎?

其實很多人的人生中都能挑選出這樣的幸運片段,經過連綴,包裝成錦鯉的一生。

我也可以如法炮製打造出這樣一個人設。我上高中那一年趕上最後一次文理志願分班,我如願以償的選到了最喜歡的文科班。高考准考證不小心弄掉了之後,被同學撿到及時歸還順利進入考場。大學之後沒有準備,就面試進入了我喜歡的部門。順利拿到學校的助學金…

這個故事可以一直講下去,每到關鍵時刻總會人品爆發、貴人相助。

我當然極為感激我生命中的這些貴人。但我同時也相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實或多或少都可以在人生經歷中找到那些特別幸運的時刻,然後將它們剪輯、拼貼起來,扔掉那些不幸運的時刻,打造一個錦鯉的人設。

不信的話,你現在就可以試試。有興趣的話,我們甚至可以開展一次比賽。

後來,事情反轉,這位作者被人翻出過往經歷:原來只是一個普通人,因為自己的長相自卑,還羨慕朋友圈的人都過得比自己好……

然後,她的師兄在人民日報的微信公號上還說了幾句話:在師兄看來,你在自媒體運營數據上很成功,但在守道方面還需要修煉。作為師兄,一些情況我知道的會比別人多一些。你到底有沒有你文章裡說的那麼神,咱們的專業是否在學校排名第一?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其實呢,小編認為安靜當個吃瓜群眾就行,我們無權干涉別人的想法同時也不要過度影響別人的想法。反而過度關注和吐槽別人也只能給自己徒增煩惱。小編有時也會轉發這些祈禱考試通過,但其實也知道最重要的是努力。形成熱潮畢竟是一種不好的風氣,有的時候這些轉發錦鯉得獎的內容,多數是水軍。但我們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分辨力,控制自己,小編並不否認運氣的重要性,但抓住運氣的實力一樣重要,假如運氣來臨,你卻沒有抓住運氣的實力,不是功虧一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