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銀行理財子公司?他們的成立對我們購買銀行理財有哪些影響?

頭條理財


樓主您好,銀行理財子公司實際上它就是,銀行的一個子公司。子公司我們都知道他是有獨立核算財務權利的,所以說這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也就相當於是銀行的一個直系公司,所以說在這樣的理財公司,來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實際上市面上絕大多數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和基金公司來推出來的,所以說你無論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好還是基金公司的理財產品也好,基本上只要是按照它的這個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收益標準,因為它畢竟是屬於理財,而不是屬於這種投機投資行為,所以說你得到的回報應該來說是有一定保證的。

那麼我們做理財實際上還是要根據自己的一個實際情況來決定,也就是說你是屬於一個什麼樣的投資者,比如說你是穩健型的投資者,或者說你是一個激進型的投資者,那麼就根據這樣的一個情況來,具體選擇一個適合於自己的理財產品。


社保小達人


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是什麼新事物,就是商業銀行原來的理財業務部門,從銀行的下設部門,單獨分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子公司。



這麼折騰一下,是什麼目的呢?主要是為了隔離銀行的經營風險,符合管理規定。


銀行的業務主要有兩大塊。


一塊是必須要寫進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裡的,叫做表內業務。這部分業務量巨大,對銀行來說,是安全穩賺的業務。


比如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票據融資等等。


另一塊是不用寫進資產負債表的,叫表外業務。這部分業務收益高、風險也大。


比如擔保貸款、金融衍生交易、代理客戶理財等等,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部門,就屬於表外業務範圍。


這兩大業務歸屬於商業銀行的下設部門時,做不到完全分割開,表外部門做理財業務萬一出問題了,肯定會連累表內部門,所以開展業務就投鼠忌器,伸不開手腳。


現在這個理財業務部門,從銀行脫離出來,變成商業銀行獨立子公司,就是提問裡的「理財子公司」。


獨立以後,風險再大,賺錢虧錢,都跟銀行表內業務部門沒關係了。


這樣,它就能放開手做它的理財業務了: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發行私募理財產品、理財顧問和諮詢等等。



銀行的這個變化,對我們普通人的影響,其實不大,大概也就這幾個


1、首次購買銀行理財不需要面籤。


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之前,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必須親自到銀行面籤,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


在銀行理財子公司就不需要面簽了,投資者在電子渠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後,可以直接買理財產品,更方便。


2、錢少也能買理財產品。


商業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以後,銀行可以自主決定自己家理財產品的門檻,監管不再管這檔子事了。


以後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也像基金一樣,一元起購,錢多錢少都能參與。


3、可選的銷售機構更多。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以在自己的平臺上銷售,還可以讓銀行、有銷售牌照的互聯網公司、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代銷,買產品就更方便了。


4、理財產品風險將會提升,投資更需謹慎。


過去,公墓理財產品不能直接投資股票,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風險很低,本金虧損情況幾乎不會出現。


但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後,發行的公募基金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基金的風險就變高了。將來,理財產品虧損本金的現象會真正開始出現。


總的來說,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後,買銀行理財產品會更方便。


萬能的老左


這個事吧,其實不用過分解讀。

1、為什麼銀行要成立理財子公司?

並不是銀行想成立子公司,而是監督管理機構要求它成立理財子公司。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在我國的資管市場,銀行理財是最大的一塊蛋糕,資金規模超過30萬億,比大家熟悉信託、券商資管、保險資管都要多,更別說什麼公募基金了。

但是這麼大的資金量,監管上卻一直不是特別的規範。雖然在08年的時候,就明確要求了銀行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必須隔離;並引發了銀行內部金融市場和資產管理的大分家。

但是整個資產管理部的理財資金,還是都在一個大資金池裡,信息不透明,也無法有效監督管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銀行以前理財敢承諾保-本,除了投資標的保守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資金池混用,理財產品A虧了,沒關係,還可以拿產品B的盈餘補上。還有些小銀行膽子更大,會把理財募集的資金挪去信貸用,成了變相的高息攬儲。


2、為什麼銀行一直是親兒子乖寶寶?

監媽說:這樣不行啊,孩子們,以後要成立專門的理財子公司,每個產品單獨開戶單獨託管,所有資金不得混用,信息必須公開透明。

銀行說:好的。

接著四大行紛紛響應成立了自己的理財子公司,以不差錢的方式表達自己熱烈擁護的決心;中行出資100億,建行150億,工行160億。大佬們帶頭,小弟們自然也會跟進,一個月的功夫,已經有19家銀行宣佈成立理財子公司了。

為啥?因為聽話的孩子有糖吃。

大家都看過12月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吧?其實在它之前還有一個,9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除了明文規定了“商業銀行應當通過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還有一句“暫不具備條件的,商業銀行總行應當設立理財業務專營部門”。

這在公文裡就叫“活口”。

08年就成立資產管理部,不就是“理財業務專營部門”麼?至於這個“具備條件”到底是什麼條件,那就看雙方怎麼“談條件”了。


3、對我們購買銀行理財有什麼影響?

其實,沒什麼太大影響。所謂子公司理財不承諾保-本,現在總部新發的理財,也不讓承諾啊,一樣的。

而且按照前面說的“活口”,並不見得就是真的要把資產管理部從總行完全剝離出來,很可能是在保留現有資管部的前提下,額外新成立一個理財子公司。

也就是說,現有的理財產品還會繼續由資產管理部負責,同時一些會新成立一部分投資範圍更大,更靈活,投資風格更激進的理財產品,由子公司來運營。

這對咱們老百姓來說,是好事,可選擇的範圍更大了,可選擇的餘地更廣了。

不過投帥覺得,雖說監媽對子公司也確實給了一些優待,比如能直接投資股票啊,擴大了非標的範圍和比例啊。但是,按銀行資管的一貫秉性,他們在股市紅海搏殺,能強過在已經被大A磨練了十多年的基金同行麼?以投帥的推斷,即使投資股市,子公司的風格也是屯一堆高分紅股,之後就安安靜靜地打新去了。銀行系的理財終究還是逃不過一個“穩”字。


綜上,理財子公司更多是監媽跟銀行博弈的產物,它成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便於更好地監管,防範金融系統風險。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雙贏。監媽立了規律,也給了好處;銀行得了便宜,也賣了乖。對普通吃瓜群眾,其實不用考慮這多,按自己的需求,該買啥就繼續買啥好了。


我是仁義禮智投,國有商業銀行總行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相互探討交流。碼字不易,各位老鐵都看到這了,不妨點個贊再走吧。PS:我不是什麼小編,如果嫌ID太長,一定要起個暱稱的話,就叫我投帥吧。。。


仁義禮智投


所謂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實際上是由各大銀行全資成立的一個專門從事理財業務的子公司而已。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根本上還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降低銀行風險的需求

2018年9月28日,中國銀保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確了商業銀行需設立理財子公司,同時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原則。

實際上要求銀行只是一個銷售的平臺,而不要承擔任何剛性兌付的責任,要“貫徹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責任區分模式。培養公民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意識。

因為,過去我們很多理財產品都打著保本保收益的旗號,實際上通過很多金融管理模式,確保了虧本之後也能實現兌付。可能很多不明所以的群眾覺得很好,但實際上這樣增大了銀行的風險。

銀行盯著的蛋糕是理財的超額收益,很多銀行理財產品規定,當收益達到上限時,超出部分會歸銀行所有。這樣,銀行就有很大的動力開發理財產品,反而忽視他的本職業務,吸納存款、發放貸款,說實話叫不務正業了。一旦出現多次收益不達標的情況,這樣的風險凡有可能成為銀行倒閉的導火索。

光盯著這些收益,而不專心研究銀行業務,開發更好的銀行產品,這樣也無法跟國外先進的銀行競爭。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實際上是國家要求商業銀行理財與存款業務剝離,構建現代化商業銀行的需要。

所以,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之後,我們理財產品的收益會變得更高,因為沒有超出限額部分歸銀行的規定了。但是收益的浮動性可能會更大,銀行也不會通過各種方式確定保本保收益了。

對於我們所有的人的要求,就是增強理財知識的學習,根據理財產品的介紹,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而不是隻信可能的最高收益,最後虧本反而不明所以然。


總體來看,這種做法對整個社會的金融秩序都是更好的促進作用。


暖心人社


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這麼理解:以前銀行的理財業務是和其他存貸款業務一起的,現在是要把銀行所有理財相關的業務都獨立出來。由原銀行出資成立單獨的公司,專門運營理財相關業務。新成立的就是理財子公司,它獨立運營,自負盈虧,銀行只是作為出資人。

對於普通客戶購買理財產品的影響:

1、投資門檻降低:理財子公司產品將徹底取銷售起點的准入門檻,擴大了投資人範圍;

2、針對風險等級測評:取消了首次必須臨櫃面籤的規定,允許在線辦理,降低了購買成本;

3、豐富了購買渠道: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可以通過銀行業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金融機構代銷,包括像支付寶、微信這類互聯網渠道。

4、購買時需加強風險意識:由於產品不再承諾保本,可能也不會標明預期收益,購買時需更關注產品設計、條款和投資方向等內容。

5、產品發行方不同:理財產品不再是銀行的產品,而是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銀行只是一個銷售渠道。

我們大多數客戶習慣了購買保本且預期收益型產品。今後,保本理財產品將不復存在,不能再把理財產品當低風險的定期閉著眼睛買了。以後的理財產品可能是一類淨值會波動、投資收益不確定、更加市場化的產品。


樹人財經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對投資者的影響,主要在銀行理財產品種類方面:

在資管新規以及理財新規之前,雖然銀行銷售的產品種類十分豐富,但大部分都是代銷券商、信託、保險公司等機構的產品,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種類很單一(同時穩健可靠)。

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將會徹底改變現狀:子公司將會給銀行提供各式各樣的理財產品,銀行不再需要依靠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來豐富產品線。這也是近期基金公司等機構對理財子公司感到恐慌的原因,畢竟銀行是主要的代銷機構之一。

對於投資者來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是銀行自營理財還是銀行代銷理財,畢竟銀行銷售這兩種類型的理財產品承擔的責任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好,我是行簡君~建築學出身的理財師。感謝您的閱讀,如有疑問評論區留意,會盡快一一回復,熱切盼望您的點贊、關注,此致!

私行小學徒


這裡我們儘量不空談定義,其實在過去銀行理財的範圍非常寬泛,從定期存款開始就已經可以被定義為理財了,但存款屬於銀行的表內業務,需要受到嚴格的監管並且與資本金的充足率是密切相關的。


而在過去銀行會把表外不受太多監管限制的理財產品以存款的形式銷售給本質跟儲戶沒有任何區別的社會公眾,並保持剛性兌付,但這些表外的銀行理財產品畢竟不是存款,其信用等級也不能等同於銀行信用,所以需要單獨分離出來,通過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形式,單獨來運行,同時要回歸代客理財,風險自擔的資管本源,打破剛性兌付,跟銀行存款區別開來。


當然在可投資標的上也給出了很多更寬泛的限制,但對於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匹配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購買到所有銀行理財產品了,當然全民保本保息理財的時代也將畫上句號。



小象互金研究室


多個選擇,銀行不能直接自己幹啊,子公司幹啊,比別的公司安全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