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老子有言: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福氣不是天定的,是自己修來的。

你的心地,決定了你的福氣。

一、謙虛之心

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自滿就容易招致禍患,相反,謙虛總能獲得益處。

趙括誇誇其談,輕兵冒進,致使趙國四十萬軍卒被坑殺。符堅領兵百萬,自詡投鞭斷流,最終敗給只有幾萬人的謝玄。

曾國藩曾言:人生大病,只一傲字。一個人一旦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就容易錯估局勢,從而忽略即將到來的危機,失去即將來臨的機遇。

杯子空了才能裝水,人虛其心,才能容人。容人才能聚人,聚人才能共事,才能成事。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人們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低處,也就眾人所惡之處。

人在低處,姿態放得低,便是不與人爭名頭、爭風頭。這樣的人知道自己的能耐,貴在有自知之明。這樣的人不出風頭,不會“首當其衝”。

這樣的人也知道自己山外有山的道理,能收斂傲氣,踏實向學。

一個人緣、修養、學識俱佳的人,有什麼道理福薄呢?

二、寬容之心

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十二怒漢》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火車上爛醉如泥,挑釁乘客和乘警,很多人都對他避之不及。一個幾歲的小姑娘問她的媽媽:“媽媽,這個人是不是壞人,好可怕。”媽媽對她說“不是的,他不是壞人,他只是非常傷心。”

這一點慈悲之心,並非憑空而來,更多的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不完美,我們也會失控,我們也會脫韁,我們也會露出我們自己身上醜陋的一面。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不是修養,它源於智慧。

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侷限和苦難,於是就寬容了別人的侷限,承擔了別人的苦難。

所謂寬容,不是寬容別人,而是要先寬容自己。正是因為懂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不會苛求別人完美。

這樣的人心地寬和,不會沉湎於自責,更容易放過自己,也更容易放過別人。

三、善良之心

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積善成福。一個人堅持不懈地行善,雖然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伴隨著你的善行,人們慢慢開始信任你、靠攏你。

你的善良成為你的名片,無論做什麼事情,周圍的人都願意幫你一把。這就是福氣。

一個人行善,日積月累之下,你的氣質、容貌都會慢慢改變,我們三十歲之前的容貌是爹媽給的,但是三十歲之後,隨著年華老去,氣質就會顯得更重要。

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不從小善做起,就沒法成聖。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沒有罪過,小惡慢慢積累起來,足夠毀掉一生。

堅持行善,那你的溫柔都會一點點刻在臉上,一眼望去,善良就融化在舉手投足、隻言片語中。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感到舒服,大家自然也就願意投桃報李,這樣的人怎麼會沒有福氣呢?

四、敬畏之心


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敬畏。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那時候人們不願意去做一些有悖良心的事。

在有所敬畏的年代裡,人們謙遜守禮,失去敬畏的年代裡,壞事層出不窮。因為失去了敬畏,人們便敢於為所欲為。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

敬畏是什麼?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這裡的“敬”:除了“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外,還指做事嚴肅認真,免犯錯誤;“畏”:除了“擔心、憂慮”外,還形容“戰戰兢兢”,既敬重又畏懼。

敬畏就是對一切神聖事物的態度。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於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

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只有做到了這些,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五、不忘初心


你的心地,就是你的福氣!

《詩經》裡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果沒有初心,那很少有人有好結局。

道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有靈魂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次生命的拷問。所謂初心,大概是所有人最初的理想、目標和準則。在經過風雨的捶打,歲月的洗練後,是否能夠“我心依舊”?

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讀書或是工作,都有一個志願,都有一個最初的發心。比方說:我想做一個公務員、教師、企業家、記者、演藝人員……你如果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發心,就會鍥而不捨地一直向前邁進,把該做的工作做好。

一個人心地善良、謙虛、寬容,對人對事,保持敬畏,不忘初心。

如果一個人的心地具備了這五種品質,那麼他的生活一定積極而快樂,這樣的人不需要上天額外的賜福,因為這生活本身就已經是福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