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說起私房錢,大家應該不陌生,丈夫瞞著妻子悄悄藏點零花錢,這是再司空見慣不過的了。普通人藏點私房錢,這沒啥,但如果皇帝也要藏私房錢,這事兒聽起來會不會有點不一般呢?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我們都知道,皇帝“富有四海”,全天下都是他的,他想要什麼有什麼,那他為什麼還要存私房錢呢?再說到本期要講的主人公乾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他還不光是存點私房錢,更特別的是,他的私房錢還很有特色。他為了給自己存點錢,有時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甚至發展到為了搶人家的財產,去抄大臣的家。你看,有意思吧?更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花錢也花得不同凡響。比如,他辛辛苦苦攢下的私房錢,最大的幾筆開支都修了寺廟了。如果你覺得這是因為乾隆信佛,那你想對了一部分,這裡面可大有玄機,甚至藏著一個清朝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秘密,今天就帶著你揭開這背後的故事。

皇帝為什麼要存私房錢?乾隆皇帝的私房錢又是從哪來的?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皇帝存私房錢這事,並不是從乾隆開始的,早在秦朝,皇帝的小金庫和國庫就是分開的。管理皇室內部財務的叫“少府卿”,少府是幫皇帝打理個人財產的機構,少府卿就是這個機構的負責人。管理國庫的叫“治粟內史”。這個“治”就是治理,“粟”就是小米,在當時是重要的口糧,“內史”是周朝遺留下來的官名,治粟內史字面上的意思是主管糧食的大臣,引申為掌管國庫的官員。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秦朝以後的大多數時期,皇室的財產和國庫的資產也都是嚴格分開的。為什麼要分開呢?主要是為了防止皇帝的揮霍。皇帝用自己的錢,不用跟誰商量;想要動國庫的錢,就需要跟掌管國庫的大臣商量,甚至要跟大臣們開會討論。記錄明朝歷史的《明實錄》裡面有這麼一件事,萬曆皇帝有一次說私房錢不夠花了,想從國庫拿20萬兩白銀貼補一下家用,結果管國庫的大臣一臉不樂意,還價還到10萬兩,萬曆好說歹說又往上加了5萬兩,最後要了15萬兩。皇帝如果大肆揮霍,導致國庫空虛,一旦遇上災荒或者戰爭,國家就危險了,所以,皇室財產和國庫資產分開,皇帝揮霍的慾望就多少可以受到大臣們的制約。而且對皇帝來說,個人財產和國庫分開倒也省得麻煩,花自己的錢,不會有人在旁邊囉嗦。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乾隆年間也是這樣,不過乾隆皇帝比較有意思,他能掙會花,雖然不能伸手找國庫要錢,日子照樣過得滋潤。那乾隆皇帝的私房錢是從哪兒來的?

說起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個官僚機構,叫作“內務府”。你在清宮劇中經常會聽到這個名字。這是清朝設的一個機構,主要負責宮廷的日常事務,也就是皇家的飲食起居,清朝皇帝的收入和支出都通過內務府。內務府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就是為皇帝創收,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官莊的地租收入,二是當鋪的商業收入。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我們先來看官莊的地租。民間一般把官莊稱為“皇莊”,就是皇家莊園。今天北京十號線上有一站叫作“海淀黃莊”,這個黃字是黃色的黃,其實原本寫成皇帝的皇。海淀黃莊這一帶,原本就是清朝皇帝的一處皇家莊園,辛亥革命以後,為了反封建,就把皇帝的皇改成了黃色的黃,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海淀黃莊。其實,這些皇家莊園在清朝的官方叫法是官莊。官莊定期把收上來的地租交給皇帝,地租可以是貨幣,比如白銀、銅錢,也可以是糧食、瓜果、蔬菜之類的農產品,這些統統都供應了皇室。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官莊的土地來自哪裡?

官莊土地的第一個來源是圈地。你對這個詞可能有印象,康熙初年的權臣鰲拜,有一項重要的罪名就是圈地。所謂圈地,就是清軍入關以後,王公貴族圈佔土地的行為。一開始,還只是圈佔無主荒地,後來發展到強行圈佔百姓的土地,這就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終於在康熙八年,朝廷發佈命令,禁止了圈地。圈地雖然後來是禁止了,但在禁止之前,清朝皇室自己也參與了圈地,圈來的土地就成了官莊土地的一部分,清朝皇帝的第一桶金。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第二個來源叫作百姓“投充”。所謂投充,原本的意思是失去土地的農民投靠旗人,給他們做家奴,尋求庇護。但清朝初期,一些漢人地主也主動帶著土地去投靠旗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朝廷有優惠政策,漢人地主主動帶著土地投靠的,可以保留一些自留地,這些土地不用向旗人交租,於是很多漢人地主就主動投靠。你想啊,當時王公貴族們正忙著圈地,說不定哪天你家的地就被他們圈走了,你要是主動投靠,認某個旗人做主子,他就會給你提供庇護,你多少能自己留點地。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官莊土地的第三個來源是抄家。如果有人犯了罪,皇帝派人去抄家,犯人家裡的田產往往就被皇帝據為己有,變成了官莊的土地。比如,乾隆年間有一個大臣叫承安,他的曾祖父就是康熙年間的名臣納蘭明珠。承安就被乾隆皇帝抄了家,理由是他嗜酒成性,翫忽職守。這個罪名有點莫名其妙,承安的曾祖父納蘭明珠曾經被康熙指責說他結黨營私,揹著這麼大的罪名都沒被抄家,而承安只是愛喝酒,就被乾隆抄了家。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承安的家產非常豐厚,光土地就有四十多萬畝。這是什麼概念?乾隆把承安的土地據為己有以後,官莊的土地總共也不過一百多萬畝,其中來自承安的土地佔到了三分之一。

所以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乾隆就是眼紅承安的家產,才隨便找了個罪名,抄了他的家。

除了經營官莊,內務府還搞商業活動,比如開當鋪。乾隆年間,內務府前後一共開了26家當鋪,這些當鋪有的是皇帝自己出錢開的,有的是抄家抄來的。內務府當鋪的經營很有意思,負責當鋪經營的都是皇帝指派的官員,而且皇帝對他們都有業績上的要求。如果當鋪的年收益率達到了八釐也就是8%以上,負責經營的官員就可以得到獎勵;如果年受益率不到八釐,那麼負責的官員還要自掏腰包把不足的部分給補上。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內務府官莊和當鋪的收入,在乾隆皇帝的私房錢裡其實並不佔大頭。官莊產生的都是農業收入,農業的賺錢效率肯定是比不上工商業的。當鋪在理論上是一樁很賺錢的生意,但內務府當鋪長期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官員向當鋪借債不還。

清朝官員的合法收入並不是很高,特別是京城的官員,就更窮了,但官員的開銷卻很大,特別是人情往來,都是錢堆出來的,於是很多官員就找人借錢。你如果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應該還記得裡面有一個情節是說,大量官員向國庫借錢造成了國庫虧空,四阿哥胤禛就和十三阿哥胤祥一起,擔負起了追討欠款的工作,結果得罪了很多官員。其實,當時官員們的債主除了國庫,還有一個就是內務府的當鋪。因為當鋪手上有不少流動資金,時間一長,這竟然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官員向內務府當鋪借錢,到還錢的時候就從他們的俸祿裡面扣。但很多官員到死也還是還不上錢,於是內務府當鋪就出現了大量的壞賬。內務府當鋪背上了這麼多壞賬,就很難經營了。乾隆年間內務府就曾有官員上奏,說內務府的當鋪現在除了開在黃金地段的,其他都維持不下去了。可見,對於乾隆皇帝來說,當鋪並不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那麼乾隆皇帝收入的大頭是什麼呢?主要是兩塊,一塊來自國家財政收入,另一塊來自大商人。

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前面不是說皇帝的私房錢和國家財政收入是分開的嗎,怎麼國家財政收入又成了乾隆私房錢的大頭了呢?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清朝有一個特殊的人群,叫作內務府包衣。包衣這個詞,你可能在清宮劇裡經常聽到,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啊,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這是一個滿語詞彙。“包衣”就是家裡的,“阿哈”就是奴才,包衣阿哈就是家奴的意思,後來簡化成了包衣。

包衣是旗人家裡才有的,他們要替主人做家務,還要幫主人從事各種生產勞動。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皇帝家裡也是有包衣的,這些包衣都在內務府工作,稱作內務府包衣。內務府包衣因為和皇帝關係比較近,如果獲得皇帝的寵信,就可能獲得很高的地位。比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的家族之所以一度非常顯赫,就是因為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做過順治皇帝的內務府包衣,曹璽的妻子還做過康熙皇帝小時候的保姆,所以康熙和曹家的關係非同一般。對於曹璽的兒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以說是非常信任,康熙曾經先後六次南巡,有四次都住在曹家。

皇帝對於自己最信任的內務府包衣,經常派出去做官。比如,曹寅就曾經擔任過江寧織造,負責監製宮廷所需的絲綢製品,可以說是一個肥缺。皇帝派包衣出去做官,目的往往是讓他們幫自己創收。比如關稅和鹽政這兩項,就經常被內務府包衣把持著。為什麼是關稅和鹽政?因為這兩項歷來都是國家的重要財源。關稅就是貨物通過稅關時繳納的費用,鹽政就是國家對食鹽製造和銷售的管理。食鹽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鹽業收入在古代長期是國家的重要財政收入。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我們先看關稅。清朝皇帝經常派出內務府包衣去擔任稅關的負責人,也就是稅關監督。這些包衣為了討好皇帝,上交關稅收入時一般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交給戶部,算作國家的財政收入;另一部分交給內務府,成了皇帝的私房錢。比如河北張家口在當時是一處貿易要地,內地和蒙古以及俄羅斯的貿易經常在這裡進行,所以清朝政府就在這裡設了一處稅關,由乾隆派出的包衣擔任監督。乾隆十二年,張家口稅關上交給戶部的稅銀是2萬兩,上交給內務府的稅銀卻達到了21396兩3錢,比交給戶部的還多。你看,關稅收入就這樣流進了乾隆的荷包。

鹽政收入也是一樣的。舉個例子,天津長蘆地區歷來都是重要的產鹽區,今天那裡還有一家國企,叫天津市長蘆鹽業總公司。在乾隆年間,當地的最高鹽務長官叫作長蘆鹽政,這個職位經常由內務府包衣擔任。長蘆鹽政除了管理鹽務,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叫作“例貢”,就是定期向皇帝進貢,一年四次,分別是過年、端午、皇上生日、太后生日。進貢的一般是一些奢侈品,比如古玩、玉器等等。例貢是一項很正式的制度,在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甚至下了一道命令給長蘆鹽政,規定了每年用於例貢的具體金額,11700兩。你看,

國家的鹽政收入也充實了乾隆的小金庫。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除了在國家財政收入上打主意,乾隆還從大商人身上賺了不少錢。這裡的商人主要是鹽商,因為販賣食鹽在當時是暴利,鹽商很容易發展成鉅商。清朝並不完全禁止商人參與食鹽的運輸和銷售,但鹽商一定要先獲得朝廷的授權,所以,鹽商從一開始就是依附於朝廷的,對於朝廷的各種要求也很難拒絕,對於皇帝更是要唯唯諾諾,感恩戴德,唯恐得罪了皇帝,自己的生意就保不住了。

那乾隆皇帝是怎麼從鹽商身上賺錢的呢?首先是鹽商的“報效”,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鹽商受了皇帝的恩德,要出錢報恩。根據作者的考證,在乾隆年間,內務府幾乎每年都會收到商人們的報效,淮揚地區的鹽商佔了其中的大頭。乾隆十三年,內務府收到淮揚鹽商報效的20萬兩白銀,乾隆二十年,這個數字是80萬兩,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更是達到了100萬兩,數目是相當可觀的。乾隆皇帝曾經六次下江南,所需的費用也經常出自鹽商。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叫《大清鹽商》,主人公叫汪朝宗,他的原型就是乾隆年間著名的揚州鹽商江春。乾隆第四次出巡時,江春提前把揚州的江園修繕一新,招待乾隆前來遊玩,贏得了乾隆的稱讚。到了第五次南巡時,乾隆更是直接住進了江春家裡,和江春一起閒話家常,被江春視為莫大的榮耀。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除了這樣的報效,貸款利息也是乾隆從鹽商身上賺錢的重要手段。鹽商不敢得罪皇帝,皇帝要借錢給他們,他們自然明白皇帝是想賺利息,就算手上不缺錢,也不敢拒絕。而且,皇帝給的貸款利率也不算特別過分,年利率一般是12%,而民間高利貸的年利率都在30%左右。剛才說的大鹽商江春,就曾在乾隆三十七年向皇帝借款30萬兩,後來每年都會繳納36000兩白銀的利息。歷史學家周志初曾經做過統計,在乾隆末年,每年獲得的利息大約在30萬兩左右,這些錢也統統流進了乾隆的荷包。

你看,乾隆賺錢的手段是很多的,內務府的官莊和當鋪、財政收入的挪用、鹽商的報效和貸款利息,共同撐起了乾隆皇帝的荷包。那乾隆究竟賺了多少錢呢?內務府有一個機構叫廣儲司,專門替皇帝負責儲藏和出納。根據廣儲司的記錄,從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內務府銀庫的總收入達到了6880萬兩,花出去的也不少,高達6770萬兩。

那乾隆的私房錢都花到哪兒了呢?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用自己的私房錢修建寺廟?這和清朝維持多民族國家的秘訣又有什麼關係?

首先,當然是吃穿住用,遊山玩水。乾隆前後六次下江南,為了彰顯皇家氣派,那真叫花錢如流水。但接下來要給你講一件特別具有清朝特色的事情,那就是乾隆把大量私房錢用來修建了藏傳佛寺。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這裡說的藏傳佛寺,就是藏傳佛教的寺廟。藏傳佛教是指傳入西藏地區的佛教分支,因為它的修行者被稱作喇嘛,所以又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的一代宗師宗喀巴創立了格魯派,這個教派的僧人一般都戴著黃色的帽子,所以格魯派又被稱為“黃教”。黃教後來傳到蒙古,對蒙古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

到了清朝,藏傳佛教已經成為藏人和蒙古人的共同信仰。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乾隆在藏傳佛寺上花了多少錢呢?從現存的乾隆年間內務府賬本來看,從乾隆八年到乾隆六十年,有據可查的開支有45000多筆,其中和宗教相關的開支2萬多筆,佔到了將近一半。根據作者的統計,乾隆年間,光是北京修建的藏傳佛寺,就花了1000多萬兩。

比如順治年間修建的白塔寺,乾隆八年重修並改名為永安寺,當時乾隆還專門成立了永安寺工程處。從乾隆八年到乾隆三十五年,永安寺改造工程一直持續進行,工程費達到了20多萬兩白銀。再比如乾隆十一年,又在北海旁邊興建了闡福寺,花了14萬兩白銀。在乾隆三十三年,為了給太后慶祝八十大壽,乾隆皇帝又在北海旁邊修建了極樂世界和萬佛樓,極樂世界耗費白銀27萬兩左右,萬佛樓則耗費白銀110多萬兩。這還不包括木材的運輸費,建造萬佛樓所需的木材都來自熱河圍場,根據熱河總管當時的報告,砍伐出來的木材接近14萬件,從熱河運到北京,運輸費大概花了54萬兩。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除了北京以外,乾隆還在熱河、山西等地都建了藏傳佛寺。其中熱河最有代表性。熱河大致在今天河北、遼寧和內蒙古的交界地帶,在清代初期本來人煙稀少,一些蒙古人在這裡建牧場。雍正元年,在這裡設立了熱河廳。之所以取名叫熱河,是因為這裡有溫泉流入河水,即使在冬天寒冷的時候,河水也不會結冰,所以取名叫熱河。後來在雍正十一年,政府又把熱河廳改名為承德州,“承德”的意思就是承受祖先的恩德,著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建在這裡。

可能會有人覺得,避暑山莊就是皇帝度假的地方嘛,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清朝皇帝除了到熱河度假,還在這裡建了不少藏傳佛寺。我在前面曾經說過,乾隆皇帝光在北京修建藏傳佛寺就花了1000多萬兩白銀,那麼在熱河又花了多少呢?正好差不多一半,500多萬兩。今天你如果去承德避暑山莊遊覽,還可以看到很多藏傳佛寺,比如普寧寺、普樂寺等等,這些寺廟合稱“承德外八廟”,很多都是西藏建築風格,非常顯眼。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用自己的私房錢來修建藏傳佛寺呢?他老人家為了賺錢,都不惜挪用國家財政收入了,怎麼在修建佛寺的問題上又大方起來了呢?其實,這個問題裡面藏著很深的道理,清朝能夠長期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原因,就和這個問題有關。

乾隆用私房錢來修建藏傳佛寺,這首先當然是因為,乾隆自己的確是藏傳佛教的信徒,他曾經拜藏傳佛教的章嘉活佛為上師,隨他一起修行密宗。而且,清朝的官方檔案裡還留下了這樣的記載:乾隆皇帝在平定金川地區的叛亂後,處死了叛亂的十三名領袖,用他們的骨頭製成了密宗的法器,供奉在宮內的佛堂之中。甚至乾隆皇帝的陵墓也就是裕陵地宮中,還可以看到近百種藏文陀羅尼咒。陀羅尼咒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封印,“陀羅尼”就是讓善法不散失、惡法不作祟的意思。乾隆皇帝對於藏傳佛教的信仰,確實有真心實意的成分。可惜,目前沒有什麼記錄乾隆內心活動的資料,我無法對此作出考證,但從佛教徒的一般動機來看,乾隆很可能認為,只有用自己的錢來修建藏傳佛寺,功德才會迴向給他自己。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不過,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歸根結底是為了維持大一統國家的穩定。前面我說過,藏傳佛教在清朝已經成為藏人和蒙古人的共同信仰,乾隆修建藏傳佛寺,就是為了利用宗教來維護中央王朝與西藏、蒙古的關係。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地區修建的佛寺,大多都是西藏的建築風格,他還邀請了大批藏傳佛教的喇嘛進駐這些佛寺,定期舉辦法事。藏傳佛教的高僧前來北京朝拜時,經常居住在熱河的佛寺,這樣中央政府就大大拉近了和西藏上層人士的感情。

比如在乾隆四十四年,恰逢乾隆七十大壽,六世班禪就率領了兩千多人,從扎什倫布寺啟程,前往北京朝拜祝賀。乾隆就模仿扎什倫布寺的外觀,提前在熱河建造了須彌福壽寺,專供六世班禪居住。六世班禪在京期間,還在雍和宮等地講經說法。六世班禪的北京之行,加強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區的政治聯繫。乾隆通過建藏傳佛寺,達到了拉攏西藏、穩定西南邊疆的目的。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更重要的是,藏傳佛寺的修建還籠絡了蒙古的王公貴族。北京是清朝的都城,熱河則是蒙古和內地之間的交通樞紐,乾隆在北京到熱河一帶修建藏傳佛寺,這就吸引了很多蒙古王公前來拜佛,增強了內地和蒙古的精神聯繫。尤其是熱河地區的普陀宗乘之廟,因為外形完全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宮修建,號稱“小布達拉宮”。對蒙古王公來說,拉薩遠在天邊,熱河卻近在眼前。在明朝,熱河地區是防範蒙古的前線,也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隔離地帶;在清朝,這裡卻成為蒙古王公心目中拜佛朝聖的目的地,也成為內地和蒙古之間和睦相處的象徵。

乾隆的這種做法,客觀上還削弱了蒙古的經濟實力。他修建藏傳佛寺,邀請了很多喇嘛長期住在寺裡,但撥給喇嘛的生活費用卻很少,甚至少於八旗官兵。而且有很多喇嘛根本沒有編制,也就領不到生活費。那喇嘛靠誰來養呢?靠蒙古王公的佈施。乾隆的這種做法,客觀上消耗了蒙古人的財力,降低了他們反叛的可能性。在清朝,位於內地和蒙古之間的熱河,駐防軍費卻非常少,甚至少於江南地區的駐防軍費。可見,修建佛寺雖然花了很多錢,但其實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既然修建佛寺的行為背後有這種政治考慮,那乾隆為什麼不用國家財政資金來建呢?這背後可能還吸取了元、明兩代的教訓。

皇帝修建藏傳佛寺,這種行為也不是清代特有的,在清代以前,元、明兩代也曾修建過藏傳佛寺。元世祖忽必烈將著名的喇嘛八思巴奉為帝師,並修建了大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從此,藏傳佛教成為元代的國教,修建藏傳佛寺的風氣,一直到元代滅亡前夕都沒有中斷。明代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就非常推崇藏傳佛教。朱元璋曾經將兩名喇嘛任命為全國最高僧官,管轄全國佛教,包括中國內地的漢傳佛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北京再度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中心。明宣宗朱瞻基曾在北京大量供養喇嘛,為此還專門修建了大覺寺。明朝皇帝裡最推崇藏傳佛教的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甚至自封為藏傳佛教的法王,還修建了大護國保安寺、鎮國寺等佛寺。

同為男人,看人家乾隆的私房錢

元明兩代皇帝對藏傳佛教的尊崇,除了他們的個人信仰,也同樣存在安撫邊疆地區的考慮,不過,元明兩代修建佛寺花的都是國家財政資金,這對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元史》裡面就說,元代修建佛寺導致“朝廷未尚有一日之儲”,就是根本存不下錢來。明代中後期經常出現財政危機,也和皇帝修建佛寺、供養喇嘛有一定的關係。乾隆皇帝也大建佛寺,但並沒有給國家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因為他動用的不是國庫的錢,而是自己的私房錢。

乾隆的這種行為背後,反映出清朝皇帝的一個特殊政治功能,那就是他充當了聯合不同族群的紐帶。清朝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叫作“多元一體”,具體說,就是在清朝統治的這片土地上,漢人、滿人、蒙古人、藏人以及西北穆斯林共同生活在一起。使他們能夠聯合在一起的,除了中央政府,還有作為精神偶像的皇帝本人。

現在可以說,清朝其實是在用兩套邏輯治理一個多民族國家:一套是政府的行政邏輯,也就是中央政府與各地地方政府之間的上下級關係;另一套是皇帝所代表的精神力量。清朝皇帝對不同的族群,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滿人和蒙古人,他是大汗;對漢人,他是信奉程朱理學的聖君;對藏人,他是文殊菩薩轉世;對西北穆斯林,他是伊斯蘭信仰的保護者。清朝皇帝代表的精神力量,成為聯結各民族的重要紐帶,清朝多元一體的版圖能夠延續下來,和這種精神力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