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40字便呈現一幅極美的山水畫,開篇就美的讓人心醉!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古詩詞文化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而提到古詩詞文化那麼就不得不提到唐代,唐代是我國古詩詞文化發展的巔峰。在唐代誕生了一批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偉大詩人,像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等等,他們留下的詩篇都已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流傳了千年;而且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的詩作都有著不同的側重,留下了眾多的流派,比如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樂府詩等等。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山水詩。

僅用40字便呈現一幅極美的山水畫,開篇就美的讓人心醉!

山居秋暝

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我們先來解釋下這首詩的大意:剛剛經歷過雨水的山谷中清新空曠,初秋的夜晚空氣也涼爽許多,皎潔的月光映照著山谷中的松林,潺潺的溪水從山石上流過。竹林中的笑鬧聲是洗完衣服要回家的浣女,看到隨波搖動的蓮花原來是上游的漁船正在向下漂流。雖然春天的美景已經不再,但是眼前這美麗的秋景也足以令人留戀。

僅用40字便呈現一幅極美的山水畫,開篇就美的讓人心醉!

這首詩是“詩佛”王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山水詩,可能大家稍微瞭解些王維的都知道,王維可以說是一位全才,詩、書、畫、樂是樣樣精通,而這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他的詩和畫,詩這方面自不用說,被世人冠以“詩佛”的稱譽自可看出其成就之高,而在畫這方面也是被世人稱為“南宗山水畫之祖”,我們從中也能知道這成就有多高了,著名的宋代詞人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而這首詩恰恰印證了蘇軾的評價。

首聯是對雨後的山中秋景的描寫,由於這裡人跡罕至,作者自是不知這山中有人,“空山”更是將這美麗的山谷比成世外桃源一般。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詩人的所見,剛剛經歷過雨水的沖刷,所有的景物都給人一種溫潤的感覺。空氣也沒了尋常秋日的那種乾燥之感,彷彿空氣都是甜的。

僅用40字便呈現一幅極美的山水畫,開篇就美的讓人心醉!

頜聯則是隨著作者前進的步伐眼中的景色變化進行了進一步的描寫,雖然天色已暗群芳已歇,但是有著明月高懸、青松翠柏,所以並沒有影響到作者欣賞美景的雅興,而那山間潺潺流過的溪水在月光的映襯下好像一匹白色素錦,與月光交映生輝,更是美不勝收。同時這裡的“明月”“清泉”也是對詩人自己內心的高潔品質一種表現,之所以在詩人眼裡景色如此之美,應該也有著此時所見與心境比較契合的關係。

頸聯由“竹喧”“蓮動”引出山中其實是有人的,那為什麼首聯要寫“空山”呢?其實“空山”不空是由於山谷過於幽深,浣女們都被茂密的竹林擋住了,而漁舟也被樹木遮擋,直到作者聽到“竹喧”看到“蓮動”才恍然大悟,原來山中是有人在的。而“浣女”和“漁舟”和作者其實是形成了一個對比,作者是乘興繼續向山谷中前行,“浣女”“漁舟”則是完成一天的勞作高興地回家,充分體現的了作者對平靜恬淡的生活的嚮往。

僅用40字便呈現一幅極美的山水畫,開篇就美的讓人心醉!

尾聯則是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是作者自己有感而發,雖然是不復春日的鮮花齊放,綠意盎然,但是作者卻覺得秋日景色更為引人入勝,這種對恬淡生活的嚮往,更加體現出了作者不願與惡勢力同流合汙以及對黑暗的官場的厭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