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魏後凱: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鄉村搞得不像鄉村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乡村搞得不像乡村

“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鄉村搞得不像鄉村。”

“土地制度改革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農村信息化進程不能按部就班地推進。”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做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兩會訪談室,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專訪,暢談鄉村振興、農村改革等熱點議題。今年全國兩會,魏後凱在一份關於推進我國深度工業化的建議中,提出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此外,他還帶來了關於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建議。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乡村搞得不像乡村

識別二維碼觀看採訪視頻

建立縣域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南方農村報: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撐,但鄉村應該發展什麼產業呢?近年來有“一窩蜂”發展鄉村旅遊的趨勢。您認為鄉村要如何做好產業佈局?

魏後凱:現在鄉村要發展產業,現代農業是一個重要方面,此外還延伸出其他一些產業,比如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旅遊產業,與農村相關的服務業,還有少量跟農村相關的工業,比如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包括縱向和橫向的融合。縱向融合就是打造全產業鏈,比如種子培育、播種、施肥、植保、收割、物流運輸等,實現縱向一體化。另外就是橫向一體化,農業與電子商務、文化旅遊、加工製造等產業進行融合。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產業融合,來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民發展什麼產業,往往有示範效應。過去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不也都是這樣?現在一些較早搞農家樂、文化旅遊的村莊致富了,其他鄉村紛紛仿效,這也可以理解。但是,全國有50多萬個行政村,村莊類型多樣,發展產業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些地理位置優越、文化資源豐富、村民積極性高的村莊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但如果所有的村莊都去搞旅遊產業、農家樂,那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從村情出發,選擇合適的產業來發展。

南方農村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支持主產區依託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儘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這與您的建議是相契合的。縣城如何發揮產業集群效應,帶動鄉村產業興旺?

魏後凱:過去我們的思路是,農村主要發展農業,工業佈局在城市裡面,這種城鄉分割的思路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差距。實際上,我國有1000多個縣,現在全國縣城建成區的平均人口規模是9萬多人,遠遠超過西方的一個城市,在歐美髮達國家,幾千人口集聚可能就是一個城市了。縣城具有較好的基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基礎、人力資本等方面都優於一般的建制鎮。所以我在建議中提出,重點在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縣城為依託,對周邊地區的糧食和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這不僅能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還能夠創造就業崗位,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

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

南方農村報:當前國家正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您如何評價現有的建設成效?有哪些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魏後凱: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空間組織形態。從國家提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到現在已經有4-5年了,目前來說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有些觀念還跟不上,因為多少年來以小農生產為主導,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還是很大。第二點,雖然從國家到省到地市建立了不同層面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但是水平參差不齊,有相當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專業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第三點,現有人才比較短缺,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需求。

就像一個工業園聚集了大量的工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園這種空間組織形態裡面,也應該聚集不同的主體、不同的企業,形成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當然,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應該是類型多樣的、有特色的,可以是搞種植的,也可以是種養加一體化的。

發展現代農業,就要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按我個人的看法,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有“五化”,即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服務化、工業化、生態化。首先要實現規模經營,進行集約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效率。服務化,就是很多環節可以通過新型主體、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來解決,比如耕地有機械化的服務,物流有專門的公司服務,等等。工業化,就是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營銷技術等來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還有生態化,要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促進農業的綠色發展。

南方農村報:過去的農村工業化造就了鄉鎮企業。珠三角也發展了一批村級工業園,但由於長期存在佔地多、產出少、汙染重的問題,如今面臨升級改造。您認為鄉鎮企業應如何轉型升級,以高質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魏後凱: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曾經對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模式,後來證明是錯誤的。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工業化不能走分散化、農村化的道路,它必須走園區化、集中化、城鎮化的道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蘇南地區就對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後來提出了“三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這才符合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

農村工業的發展,基本是兩個方向。一種是隨著工業的集聚、服務業的發展,原來的行政村演變為城鎮形態。另一種是村級工業很零散、也沒有競爭力,那就應該向產業園區、向城鎮地區轉移。

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定位不一樣。城市是一個人口、非農產業的集聚空間。發達國家90%以上的人口都在城裡,鄉村的人口占比很小。鄉村更多是提供農產品,提供一個生態空間、休閒空間。不要把城市搞得不像城市,鄉村搞得不像鄉村。鄉村應該是山清水秀、田園風光,如果“戶戶冒煙”,那還叫鄉村嗎?

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南方農村報:近年來,廣東不斷推進“三舊”改造促進集約用地,為了讓集體土地釋放更大價值,也在進行一些改革探索,比如佛山市南海區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當前發展集體經濟,如何破解用地難題?

魏後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南海在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方面做得不錯,積累了一些很好的經驗。但未來不光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包括宅基地在內,都應該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因為農村的建設用地就是兩塊,一塊是經營性建設用地,主要是過去的鄉鎮企業用地,這種情況廣東還是挺多的。還有一塊是非經營性建設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宅基地才是集體建設用地的主體,但目前這一塊的改革相對滯後。

南方農村報:中央已經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但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進展緩慢,您認為難點在哪裡?

魏後凱:一個主要的難點在於法律規章制度層面。包括宅基地在內的“三塊地”改革試點,都要突破現有的法律規章制度,必須由全國人大授權,但目前只授權給一小部分地區。如果沒有獲得授權,那就成了違法改革、違憲改革。這點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另外,宅基地“三權分置”到底有哪些有效實現形式?現在理論界也沒有形成統一認識,大家都在進行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方向已經明確了,所有權是村集體的,資格權是村集體成員的,現在就是如何放活使用權的問題。但目前並沒有找到可複製可推廣的一般性經驗。

為什麼這項改革試點推進緩慢?土地制度改革關係十分重大,絕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不可能說搞錯了推倒重來,否則就是社會穩定問題了。首先,不能把集體所有權搞沒了,這是一個大的前提條件。你看中央文件的表述,“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適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它沒敢直接說“放活”,就是要採取比較穩妥的辦法。

第二,怎麼落實資格權?它的核心在於集體成員權的界定,但這個問題還沒搞清楚。去年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我還提了意見,要對成員權做出明確規定,但新的法律只是在最後加了一條,“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原則、程序等,由法律、法規規定”,究竟是由哪一部法律來制定,目前還沒有明確。因為現在對於成員身份的界定,各地的做法是五花八門,理論界也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再一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真正賦予它更多的權能。現在的改革試點也明確,宅基地使用權可以抵押貸款。從長遠來看,還是要通過市場化的改革來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現在的關鍵問題在於缺乏一個退出機制。中央也提出要探索建立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機制,我認為有償退出還是要通過市場化的途徑來解決。有了市場才有價格,有了價格才有可能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去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是2.69倍,但是城鄉居民的人均財產淨收入差距2017年接近12倍。你說這種財富的差距有多大?

我覺得中央把握住了大方向,就要允許地方去自主探索,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改革,來激發農村的內生活力。

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

南方農村報:這兩年的中央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您為何提出加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的建議?

魏後凱:

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雖然近年來農村信息化推進速度很快,但城鄉數字鴻溝依然很大。一般認為,信息化進程分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個階段。自2012年11月住建部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展開。目前,全國已有超過500個城市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都明確提出了“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的任務。這個戰略很重要,鄉村的數字化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但是,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面快速推進,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將有可能進一步加大。所以我認為,在新的形勢下,要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進程,就不能按照傳統的思維,從數字化到網絡化再到智能化按部就班地推進,而應該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機結合起來,實行“三化”融合、協同推進。

南方農村報:如何定位智慧鄉村?有哪些基本的標準或規範?

魏後凱:智慧鄉村的打造,一定是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機融合的基礎上,與產業、公共服務等方方面面結合起來,比如智慧農業、智慧鄉村旅遊、智慧農莊、農村智慧社區、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治理,等等。有些領域,比如智慧農業,中央文件裡已經提出來了。

目前還沒有一套關於智慧鄉村的標準體系,因為國家還沒開展試點。我認為,首先需要一些村莊去探索,在實踐的過程中去制定一套智慧鄉村的技術標準和規範,形成一些可複製的經驗,再進行推廣。所以我建議,由有關部門牽頭,選擇一批具有條件和積極性的不同類型村莊,分期分批開展智慧鄉村試點示範工作。據我瞭解,目前已有少數地區在智慧鄉村建設方面進行了自主探索,比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

當然,智慧鄉村建設一定要從鄉情出發,充分考慮鄉村的特點和需求,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實現“智慧”與“特色”有機融合,而不能照搬照抄智慧城市的做法。目前某些地區只是把智慧鄉村單純作為智慧城市的延伸或者附屬,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設理念去推進智慧鄉村建設,這種思想誤區是我們應該避免的。

南方農村報:前幾年原農業部也在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您如何評價這一工程的實施情況?

魏後凱:信息進村入戶應該是推進鄉村的數字化、網絡化以及智慧鄉村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聯網,讓老百姓知道併發揮信息的價值,等等。通過這些年的穩步推進,應該說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但是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人才不足,導致維護、經營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網絡信息利用率不高,甚至根本沒有信息,發揮不了作用。比如,我們曾對農村文化設施進行過評估,發現有些農家書屋配了電腦,但沒人去利用、管理。但是,前年我帶隊到廣東做供銷合作社改革的綜合評估,發現茂名等地的“農超對接”搞得挺好,很多農民合作社和超市直接聯網對接上了。所以,農村信息化要和產業、治理、教育、醫療、旅遊等方面有機銜接起來。總之要有內容,才能把這個事給做好。

南方農村報:為了推進智慧鄉村建設,目前應採取哪些舉措?涉及哪些主體?

魏後凱: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信息基礎設施跟不上,智慧鄉村建設肯定就是一句空話,中央和地方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採取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融資擔保、政策性保險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同時,要研究制定支持智慧鄉村建設的用地、用水、用電政策。

第二個方面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要進一步優化環境,創新項目建設和運營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工商資本下鄉,推動大企業與地方合作,探索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智慧鄉村建設,逐步形成可持續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要通過政策支持和環境優化,降低企業的參與風險。

第三,要加強科技支撐和人才建設。將智慧鄉村建設中的關鍵技術、技術示範及推廣應用列入國家研發和科技支撐計劃,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還要培養相應的人才。一方面,要鼓勵人才下鄉、“城歸”回鄉、民工返鄉,多渠道、多形式地參與智慧鄉村建設;另一方面,要針對村幹部、村信息員、村民、鎮村企業、農合組織等不同受眾,組織開展多樣化信息技能培訓,並將這些培訓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範圍。

總體上看,智慧鄉村的建設一定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搞好規劃,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做一些投資,同時制定一些引導性的政策,吸引民間資本廣泛地參與進來。具體如何去操作經營,我認為,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 肖婉琦 李思敏 發自北京

【攝像】李思敏

【剪輯】實習生 胡港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