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元宵節作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重要的節日,向來被人們看重,人們在元宵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關於春節的習俗可能人們或多或少都有所瞭解,但古人和我們過的春節是一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從古詩中數一數,從古至今,春節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還有歷朝歷代都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


唐 驅儺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塗面赤雙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臘月二十日為驅儺日。“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

唐代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寫了儀式的場面;唐代孟郊的《絃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慼慼。相顧笑聲衝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描寫了儺的形狀和人們驅儺的歡樂情緒。

宋 燒火盆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燒火盆習俗,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起一直燒到正月十五日。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范成大《燒火盆》詩云:“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幹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宋 照田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臘月廿五天正寒,長竿燃炬照南田。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來年多稻蠶。


照田習俗,臘月二十五日,長竿然炬照田。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雲:“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南宋姜夔詩《自石湖歸苕溪》雲:“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


宋 燃爆竹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燃爆竹習俗,盛行於宋代澧陵地區,後傳遍全國。

據漢代東方朔著《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宋代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元代周密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所詠的是“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爆竹發源於澧陵。


明 拜年送名片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送名片習俗,源於宋代,明代盛行。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

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宋代周煇著《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明代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清 壓歲錢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鍾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開笑顏。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遍賜壓歲錢。


壓歲錢習俗,除夕夜為壓歲錢時。

清代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徵。”一說:“壓歲錢”本為“壓祟錢”,貽小兒免受祟之害也。


元 賣春聯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賣春聯習俗,十二月底間。

據元代脫脫著《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於桃符,而多貼於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於明代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並真正成為“春聯”。清代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清代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中說:“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連上學兒童也來賣春聯了。


明 貼門神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貼門神習俗,除夕之日為貼門神之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雲:上古有神荼鬱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明代劉應鈳著《萬曆嘉興府志》:“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宋 饋歲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饋歲習俗,十二月月底最後幾天,人們互贈禮物的活動。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宋代蘇軾有《饋歲》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宋 打灰堆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但求萬事如吾願,定放汝向彭澤歸。


打灰堆習俗,除夕日黎明為打灰堆時。

唐代杜光庭著《録異記》雲:有商人區明(東晉幹寶《搜神記》作歐陽明) 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願,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併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後至正旦,如願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願 (以頭鑽) 走入糞中,漸沒失所。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細繩系偶人,投糞掃中,雲令如願,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南北朝梁朝宗懍著《荊楚歲時記》雲:元日“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詞》雲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


宋 兒童賣痴呆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媼買痴呆。


兒童賣痴呆習俗,除夕夜為賣痴呆日。

南宋范成大《賣痴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


清 索羅杆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昔日烏鴉救汗王,索羅杆頂供鬥糧。如今丹階少人跡,坤寧宮前月昏黃。


索羅杆習俗,從除夕夜一直至正月十五日止。

滿族人家中皆立“索羅杆”,又稱“神杆、得勝杆、祖宗杆、媽媽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長一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杆頂之處,套一錫鬥。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據考“立杆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後,才附會種種傳說。


宋 宮中賜銀幡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賜金銀幡習俗,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這一天朝賀長輩。

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宋代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宋代吳自牧著《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幞頭上,入朝稱賀。”


明 鞭春牛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鞭打春牛習俗,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這一天鞭打耕牛。

清代顧祿著《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明代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明代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唐 飾梅花妝

冷知識: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到底有多少你不知道的年俗?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


飾梅花妝習俗,指農曆正月初七日。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