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的"穿幫"劇想到 的電視劇的明天

由於各種原因,主要是票價過高原因,20多年沒有進過電影院。總算足不出戶,可以在家中看看電視劇。

從電視劇反映的歷史時代看,明清代、民國時期、新中國建立後幾個時代的電視劇,基本依照歷史脈絡,對劇情、人物、場景給予了比較中肯的刻化。真實感貫穿故事始終,人們的接受度比較高。達到了起於歷史,高於歷史,宏揚正氣,教育人民的創作目的。

但最近一年來的抗戰劇、民國劇中的一些"穿幫"劇,給了我很大震憾。不明白演給全國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看的"穿幫"鏡頭,竟然如此無厘頭反覆出現。

我不想點出劇名,也不想一一點出某某情節。權作留給有興趣的人抓拍論證一二。

比如某抗戰劇,某民國劇,在場景上脫離歷史原貌,因地就宜,未作絲毫修飾處理就攝入了鏡頭。有的鏡頭把游擊隊員的頭髮剪成了"雞冠頭"。兩邊平,正中高起一道壟,很諷刺,也很搞笑。前幾天又發現,一名老演員在歷史劇中,也理了同樣式的"雞冠頭"。

在道劇上、劇情上,也經常出現以桃代李的情形。比如游擊隊能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而有些劇中我們正規軍還在用梭標、長矛、大刀。當然可以用″繳獲的戰利品"來解釋,但我搞不明白,這些武器彈藥是靠自造,還是等敵人送來新的再"繳獲"呢?

這些"穿幫"可能是我們外行亂咧咧,年齡大看花了眼,但與人民群眾喜歡"真實反映歷史原貌"的習慣,真的被道而駛了。

所以我們希望劇作者、導演、演員在電視劇製作時要細心一下,把解放後那些老演員在飾演電影人物時的道具挑剔的好作風傳承下來,讓人們正確迴歸歷史,讓年輕人真實感受歷史,使電視劇回到真實的軌道上來,不能僅僅是商品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