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是否回饋志願者以及怎樣回饋?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回饋志願者行動,其實一直都存在。但近日北京多地出現用於回饋志願者的“愛心口罩”無人箱,卻引起波瀾,一時間烽煙肆起。網友就“志願服務應該是有償還是無償”的話題展開討論,眾說紛紜,更是吸引了多個知名博主的關注。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有人說,這只是主辦方在“作秀”,為了吸引眼球,是否真的是在回饋志願者,無從而知。也有的人說,這是在考驗人性,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別人。更有甚者說,沒有制度約束的慈善新箍馬桶三日香,過了這一陣風,就杳無聲息。支持志願服務是無償的聲音,此起彼伏。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但更多的人是站在感恩的角度,為正能量點贊,也有很多參加過志願服務的人站出發聲,表示一個口罩其實也表達不了對志願者的感激,志願者應該得到這樣的關愛。也有的人認為,不應該去用有償和無償去衡量志願者的價值,公益要還原本身的意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事實上,從經濟學角度看,志願者行動不等於免費服務,志願者開展的活動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價值。研究結果顯示,志願者行動的成本包括社會成本、個人成本和機構成本三個部分;志願者行動的收益包括社會收益、個人收益和機構收益三個部分。也就是說,雖然志願者是無償服務,但是也有成本輸出、收益回報,在理論上是對等出現。

但由於志願者群體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所提供的服務不能用物質和金錢來衡量。與其說志願者提供的是一種價值服務,倒不如說他們是獻愛心。愛心無價,更無法衡量。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奧運會志願者的志願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揚。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在社區建設、扶貧濟困、環境保護、應急救援等領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來,其中不乏小學生,甚至六七十歲的老人。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為了保障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等人的合法權益,鼓勵和規範志願服務活動,國務院於2017年發佈了《志願服務條例》,制定了多項扶持和保障措施,其中就包含了對於志願服務的支持、幫助、表彰及獎勵等內容。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除了國家關於回饋志願者制定的相應條例,社會上也一度出現了一系列回饋志願者的舉動,如引發網友熱議的、由

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志願服務激勵專項基金給予志願者的溫暖善舉:為志願者發放”愛心口罩“。

無論是個人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國家層面,主動給予志願者關懷和回饋,更多的是出於人道主義,在他們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也給予他們一些支持。愛心回饋,並無標準。我們給予志願者的回饋可以量力而行,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小,但大家的力量匯聚到一起便是無窮。我們也可以支持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志願服務激勵專項基金這樣的公益組織,讓更多的志願者收到來自社會的關懷。

“北京愛心口罩”引熱議,回饋與否該如何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