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都過的失敗,憑什麼怪孩子不優秀?

有很多父母說起自己的孩子時,總是"一嘆氣,二攤手,三搖頭",在教育這個領域,他們似乎從來都是失望居多,滿意甚少。

溝通靠吼,交流寡言,以為教育是吃得飽,穿的暖,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就是一種普世價值的愛。

而至於孩子的任務,當然是努力學習,考好分數,排好名次等等讓人臉上增光的事。

從前,我偏向於這樣的認知,覺得父母給你創造了學習的環境,給你優渥的物質條件,而作為孩子,學習的優劣便自然成為一種能夠量化的“報答”。

可類似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公式化教育,也越來越暴露出一種問題:孩子是人,並不是機器,並不是每一天都得按部就班。

能讓他們成長,或者庸俗點說,能讓他們成為你的談資的正確途徑,是要聽懂他們嘴裡說的,到底是什麼話,而不是一味地塞給他們,一些你自認為不錯的東西和想法。


你自己都過的失敗,憑什麼怪孩子不優秀?


昨晚去外婆家裡,剛上高一的妹妹讓家人頭疼,聽他們說“你妹妹啊,就喜歡玩手機,打遊戲,讀些沒營養的雜誌,成天抱著電視看。”

我敲門進去,一屋子貼滿漫畫海報,以及不加整理的書桌讓我有些吃驚。在他們看來脾氣倔強的妹妹,似乎在將她的這種叛逆,展露無遺。

我並沒有居高臨下地發出:“你怎麼不收拾一下,怎麼不好好看書,怎麼才考那麼低的分數”等等聽上去就讓人退避三舍的問題。

觀察到牆壁上的漫畫海報,我問她:“喔?你在看《魔道祖師》啊,這本書最近很火呀。”她一下便有了興致,欣喜地給我講著這本書,還拿出自己收集的人物卡片。

整個過程,我們倆聊得不亦樂乎。

而經過一些興趣方面的契合後,再回到學習這個話題,我問她“現在讀了高中,還習慣嗎?會不會覺得很累?”這和直接盤問成績、排名等令人戒備的問題,是有很大區別的。

她主動跟我分享一些心裡話,還有自己對未來學習的一些計劃,以及學習上發生的趣事。而這和他們口中難以管教的女孩,分明是兩個人。

後來,我讓妹妹到客廳坐一下,和大家說說話。可是她剛走出房門,她的父母便立馬發問:“哥哥給你說的話聽懂沒有?有什麼不懂的題拿出來問!”語氣裡滿是責備與命令,聽上去十分扎耳。

妹妹見此狀,立馬朝我看過來,說著“看嘛,他們好煩啊”,便捂住耳朵跑回房間,砰的一聲關上門。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其實不是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問題,而是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太過絕對,太過於“一刀切”。

他們覺得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眼睛不看著書,手裡沒拿著筆,就是不認真...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原來這句話一點不假。

沒有平白無故掉落的一片葉子,任何你看到的結果,起初都種下了對應的因由。

教育亦如此,你的暴躁,你的急切,你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潛移默化的,最後形成孩子的人格。

而最後兩敗俱傷的,是彼此由於長期不理解,不溝通而產生的巨大沖突。


你自己都過的失敗,憑什麼怪孩子不優秀?


美劇《大小謊言》裡,有一個幼兒園的小女孩在睡覺時,被人掐了脖子,留下深深的勒痕。起初人們以為是那個會夢遊的小孩所為,可後來才發現,其實另有隱情。

真正掐住小女孩脖子的,是另外一個小男孩。那個小男孩的家庭,是鎮上的幸福之家,爸媽成功,有錢,而且儀表堂堂。

所以,外人怎麼也想不到,這樣的暴力行為,會出現在這樣一個看上去十分完美的家庭裡。

而真實的原因是,這個家裡的爸爸有暴力傾向,時常毆打媽媽。而每次毆打媽媽前,爸爸都會把孩子帶到一邊去,不讓他們看見。

可幾歲的小孩,有眼睛有耳朵,有自己獨立的感受。在這樣的薰陶之下,他的性格也慢慢受父母所影響。

對他來說,父母的是非觀,是他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把鑰匙,是不容置疑的教科書。

所以當他掐住同學脖子的時候,他並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對,因為他看到爸爸也是這樣掐住媽媽的。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我們總是責怪和批評孩子,為什麼沒別人優秀,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為什麼不能成長為我們心目中那個100分的小孩?

可你是否問過自己,為什麼孩子發展如此,究竟是他自己所致,還是我們教育存在失誤和弊病。

你的每一次喜怒哀樂,其實都記錄在了他們心裡的那個日記本里,並且慢慢發酵著,等待著某一天悉數奉還。


你自己都過的失敗,憑什麼怪孩子不優秀?


前段時間,一則大鬧高鐵的視頻,引發思考。視頻裡的羅女士,帶著孩子先上去,而丈夫遲遲未上車,當列車門要關閉時,她竟卡在門前,死活不讓列車開動。

乘務員好說歹說,她巋然不動,最後工作人員無奈便將其託離門前。而這名女子竟表現的十分激動,一面斥責,一面掙扎。

站在她身旁的女兒,只是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的發生,不敢說話。隨後,視頻裡的女子身份被網友扒出,是合肥某小學的教導處主任,做了11年的語文老師。

我不禁訝異,覺得“教導處”這三個字用在這個女子的身上,顯得十分可笑。為人師表,卻以如此“言傳身教”,影響著自己的女兒。

試問,這樣的老師,這樣的母親,又如何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呢?

看了太多,諸如熊孩子,站在電梯裡撒尿,致使電梯短路,被困其中;莫名其妙地,撿起路邊的石頭朝行人丟去,把人腦袋砸個窟窿等等,這樣令人惱怒,又覺得失望的新聞。

而通常這樣的行為背後,是父母的不作為,是一個家庭長期的寵溺與默許,更是教育成為失敗的一種典型。

而相反的,我也曾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國外一個媽媽帶著三歲孩子坐飛機,由於害怕吵鬧到乘客們,所以他們提前在每個座位前都放了一份“禮物”。

這份禮物裡,一張紙條上赫然寫著:“我今年三歲,第一次坐飛機,害怕吵到你們,所以給你們準備了糖果和耳塞,希望得到諒解。”

瞬間覺得十分暖心。

這並不是多麼偉大的舉動,而單單是一種有溫度的教育方式,就足以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實不是生硬的,相反它是柔軟的,是能夠給人溫暖的。

真正良好的教育,每一處細節,都令人動容。


你自己都過的失敗,憑什麼怪孩子不優秀?


最後,我想以一個笑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

一位父親,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你應該好好學習!你知道嗎,林肯在你這個年齡時,是班裡最好的學生!”

而孩子說:“是啊,我也知道,林肯在你這個年紀,已經是國家總統了。”

在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前,父母是他們衡量這個世界的標尺。

而尺有所長,寸有所短,這世界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當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達到心中所期望的那樣時,也請捫心自問,同樣一道“題”,我能不能得到100分呢?如果不能,請放下手裡的鞭子吧。

寫給所有終將成為別人父母的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