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民國錦鯉林徽因

″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傳》民國錦鯉林徽因

徐志摩,成名作《再別康橋》,小時候感悟不到《再別康橋》裡的美和意境(現在也並沒有很能體會),但那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是張口就能來。

在這本書之前,我看了《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感受到在那本書裡,作為先進派浪漫詩人徐志摩的殘酷無情,看到了他對自己原配妻子張幼儀的冷落和嫌棄,同時也感受到了他對林徽因的欣賞與痴迷。

讓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奇女子,才能收穫到徐志摩如此的青睞?到底是有怎樣的魅力,才能讓梁思成與其一生相愛相守,不離不棄,為了得到答案,我看了這本《林徽因傳》。

剛開始看時,我很羨慕林徽因的運氣。

她出生名門,即使母親因不被父親林長民喜愛而受盡冷落,但她卻深得林長民的器重和偏愛,林長民還帶著她一起遊歷了歐洲,也就是在那裡,林徽因獲得了建築藝術的啟迪,遇到了陪伴和迷戀她的徐志摩。

林徽因愛不愛徐志摩,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在那段獨居異國,孤單失落的日子裡,徐志摩陪著她一起度過,她對徐志摩是感激,是崇拜,還是喜歡,我沒有得到答案,但她最後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了他,這一點毋庸置疑。

林徽因心思細膩,她的母親因被父親冷落而心生怨恨,那些發自肺腑的怨念深深地種在了她的心底,她得知徐志摩有妻子後,便下定決心不接受他的愛意,或許在她的心底,實不願讓張幼儀變成自己的母親,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家庭不幸的始作俑者,即使徐志摩為她離了婚,她也沒有回頭。

回國後,她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

梁思成同樣是一位世間不可多得的優秀才子,給予了林徽因一段幸福而無憾的婚姻。即使林徽因去世後他再婚了林洙,但在林徽因活著時,他對她的掏心掏肺,情真意切也不能被掩蓋。

林徽因自己也從未後悔選擇了梁思成,心甘情願與他攜手一生。她的身邊不乏追求者,除開徐志摩的特殊原因,還有對她百般呵護,千般愛慕的金嶽霖。

在她因金嶽霖的愛而對婚姻有一絲動搖時,梁思成忍痛願給她自由,尊重她的任何選擇。

文中是這樣說到“梁思成是真正的紳士。一場對作為丈夫的他來說至為尷尬的感情波瀾,被他的真誠和博愛所化解。他對林徽因的尊重和珍愛使他不忍讓徽因在感情上受一點委屈。他對朋友的篤誠和信任使他贏得了朋友們永遠的敬重。

最終她依然選擇繼續同梁思成在一起,在她生命的盡頭,她最想見的人,也是梁思成。

金嶽霖一生未娶,很多人說,那是因為他愛的自始至終都是林徽因。文中提到“在林徽因去世後多年的一天,金嶽霖鄭重其事地邀請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飯店赴宴。開席前他說:“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頓使舉座感嘆唏噓”。這樣深沉而長久的愛,世間又有幾人有幸能得。

林徽因是幸運的,她收穫了高貴的出生,父親的偏愛,才子的愛慕,幸福的愛情,美滿的家庭,我甚至想把她稱為民國錦鯉,但看完她的後半生,我猶豫了。

抗戰的顛沛流離,沒藥可醫的肺結核,生活條件的每況愈下,每一樣都將她的生命揉碎,讓她漸漸失去了安定時期的浪漫多情,從前的活力滿滿也被絲絲抽離,她再沒有足夠的精力投身於熱愛的建築事業,她愛的朋友,愛的思成也不能常常陪在她的身旁。

那段日子無疑是灰暗的,但因為家人用盡全力的,體貼入微的照顧和關心,因為友人的牽掛和幫助,她熬過來了,可惜身體再沒有恢復到從前。

建國以後,她和梁思成受到重用,過去的努力被認可無疑是感動和溫暖的,但無論她有多麼澎湃的激情,多麼熱血的抱負,她都只能拖著病軀,用盡每一絲力氣才能勉強為學生授課,才能參與國徽和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在生病最後的日子裡,她看到兢兢業業、勤勉能幹,一心報國的思成被批鬥,她的心底應該是說不出的委屈和心疼吧。

1955年4月,在同仁醫院的病房裡,她離開了。

很多人覺得,她在1955年離開或許也能看做是一種幸運,至少不必經歷此後的場場浩劫,對於身體虛弱的她來說,那必然也是撐不過去的災難。

她的一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浮沉,感受到了無數的喜與悲,到底能不能算做幸運,可能林徽因自己也無法下定論。

但這個世界有她來過,對於我們而言,是絕對的幸運,她是為我們帶來幸運的錦鯉。

感謝她為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美好浪漫的詩篇,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了那麼多的努力,為新中國建築的未來留下了那麼多寶貴的財富。

徽因,你便是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