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春天來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許許多多的釣友打點好行裝,整理好心情,再一次聚首河邊池塘。即便是學業繁重的孩子,也隨著家長,裝模作樣的享受這河畔靜坐,笑看咬鉤的時光。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實際上,自古至今的垂釣,與其說釣的是魚,倒不如說釣的是心情,是一顆偏安一隅,獨處一晌的內心。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是滿腹經綸,心懷天下的姜子牙釣人不釣魚,直鉤釣文王時的淡定;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厭倦案牘,躲避喧囂的“漁父”張志和的任性;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這是李煜無意皇帝寶座,借題發揮給太子哥哥的表白;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少年得志的柳宗元,突遭變故,前途暗淡時候的孤獨;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這是東坡得意門生黃庭堅感懷今古,泛跡江湖時的釋然。。。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相對於各懷心事的垂釣,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就以清新躍動的描述,給人輕鬆閒適的愜意。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一個頭發蓬亂,面孔稚嫩的孩童在河邊釣魚,側著身子掩映在草叢中。聽到路人問路,小孩連忙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

整個小詩,描繪場景,活靈活現;刻畫內心,惟妙惟肖。真格是形神兼備,意趣盎然。

詩作如此之妙,想必是個中高手吧?實則不然,作者胡令能實打實是個走街串巷的補鍋匠。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隨著生活條件提高,當代人對補鍋可能已經恍若隔世的陌生。沒錯,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口鐵鍋,修修補補打補丁,很正常。

胡令能就是靠給人補鍋維持生計,並且手藝十分精湛,修舊如新,了無痕跡,人送外號“胡釘鉸”。

這個胡釘鉸,是唐朝中牟圃田人。如今,這個地方依然還叫中牟圃田,屬於鄭州市下轄縣的一個鄉鎮。不同的是,這個位於鄭州和開封之間的郊區,已經成為京港澳高速的重要出口,是中原物流港的必經之處,更是商都鄭州的繁華地帶。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儘管滄海桑田,但作為列子故里的莆田依然文化氣息濃厚,道家之風盛行,崇文尚學傳承。或許,這就是胡釘鉸“胡師傅”之成為胡令能“胡詩人”的底蘊。

傳說,有天夜裡,累了一天的胡釘鉸迷迷糊糊進入夢鄉。夢中,隱隱約約感覺有個白髮老人,剖開胡釘鉸的肚子,把一套詩書放置其中,便飄然而去。天亮後的胡釘鉸,登時感覺文思泉湧。就這樣,頗有生活氣息,蘊含道家智慧的詩詞如小溪般汩汩流淌。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自從腹有“詩書”,這個胡令能的確各方面工夫見長:

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

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

這首名為《觀鄭州崔郎中諸妓繡樣》,也叫《詠繡障》的詩,就是胡令能的又一得意之作。

很明顯,這是一首讚美刺繡精美的詩,寫繡女們的巧奪天工。但是,這裡沒有飛針走線的白描,也沒有花枝招展的構思,更沒有心靈手巧的贅述,只是用黃鶯鳥“上當受騙”的從柳枝上飛撲而來,作以假亂真的襯托。正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就是寫詩的境界。

關於釣魚和繡花,鄭州這位補鍋匠真“中”

如此看來,胡令能的垂釣,釣的是清風明月;胡令能的刺繡,繡的是春風化雨。當然,補鍋匠人胡釘鉸,修補的是生活的鍋底,更是生計的心底。

可以說,在詩人當中,胡令能是補鍋最好的;在補鍋匠當中,胡釘鉸是寫詩最好的。

簡言之,這個補鍋匠,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