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國著名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為什麼沒有親手出版的戰爭論

早期的克勞塞維茨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1780年6月出生於普魯士馬格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十二歲時在波茨坦的尤金親王步兵團中充當士官生。1793年,他曾參加圍攻美因茲城等戰鬥。1795年升為少尉。

1801年秋,他進入柏林軍官學校學習,因學習成績優異,深得校長香霍斯特的賞識。香霍斯特是以後普魯士軍事改革的倡導者,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和以後的活動受他的影響很大。在一次談話中,香霍斯特敏銳地發現眼前這位和自己有著相近之處的樸實青年,頭腦中潛存著非凡的天資。克勞塞維茨向香霍斯特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知識的不足,香霍斯特給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勵。兩位地位、年齡懸殊的人開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純真友誼,並在事業上互相給予堅強的支持。克勞塞維茨在後來談起香霍斯特時滿懷深情地說:“他是我精神上的父親和朋友。”

1803年春,他在該校畢業後,因才華和校長的舉薦成為了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之後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開始注意到他。他寫信給這位年輕的軍官說:“應普魯士斐迪南親王的請求,朕決定,你今後留在奧古斯特親王身邊……朕望你兢兢業業,在這一職務中不辜負對你的信任。”兩年後,克勞塞維茨晉升為上尉。在這一段時期,他經常參加香霍斯特主辦的軍事協會的活動,聽康德主義者基瑟韋特的哲學課,研究軍事、哲學、歷史和文學等著作,寫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

近代德國著名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為什麼沒有親手出版的戰爭論

與拿破崙作戰時期的克勞塞維茨

1806年10月普魯士同法國作戰時,他隨奧古斯特親王所率的步兵營參加了奧爾施塔特會戰,退卻時在普倫次勞被法軍俘虜。1807年10月釋放回國後,根據親身的體驗,力主改革普魯士的軍事制度。1808年到科尼斯堡(仍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積極參加香霍斯特主持的軍事改革工作,結識了軍事改革委員會成員格乃澤瑙、博因等人。1809年秋回到柏林,後來進總參謀部,在香霍斯特屬下工作。1810年升為少校。

1810年秋,任柏林軍官學校教宮,同時為王太子(即以後的威廉四世)講授軍事課,前後共兩年。1810年年底,與相戀多年的布呂爾伯爵的女兒瑪麗結婚。

1812年4月,克勞塞維茨因反對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崙結成同盟而辭去普魯士軍職,去俄國準備參加反拿破崙的戰爭。先在俄軍參謀部任職,領中校銜,後任軍參謀長等職。當拿破崙進攻俄國時,他曾參加斯摩稜斯克爭奪戰和博羅迪諾會戰等。以後隨維特根施坦軍團參加了對拿破崙的追擊。12月,作為俄軍聯絡官,同普魯士軍隊的指揮官約克談判,說服他反對拿破崙。1813年3月隨維特根施坦軍團回到柏林。9月格爾德戰鬥獲勝後升為上校。1814年回到普魯士軍隊,由於曾辭去軍職,並說服約克倒戈,他始終沒有得到國王的原諒,並遭到冷落。1815年任布留赫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過林尼會戰等戰鬥。

1815年秋在科布倫次任萊茵軍團參謀長(格乃澤瑙為司令),利用空閒時間總結拿破崙戰爭的經驗,從事戰爭理論的研究工作。

近代德國著名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為什麼沒有親手出版的戰爭論

戰後的著書生涯

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在1818年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在任校長的十二年間,致力於《戰爭論》的著述工作。他先後研究過一百三十多個戰例,寫了許多評論戰史的文章,並整理了親身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1830年春調到炮兵部門工作。當時,《戰爭論》尚未修訂完畢,他將手稿三千多頁分別包封起來,並在各個包上貼上標籤,準備以後修改,但一直沒有得到機會。

1830年8月去布勒斯勞任第二炮兵監察部總監,同年12月調任格乃澤瑙軍團的參謀長。1831年11月16日患霍亂逝世。死後,他的妻子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分十卷,《戰爭論》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近代德國著名的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為什麼沒有親手出版的戰爭論

克勞塞維茨的著書後記

克勞塞維茨深受德國古典文學和古典哲學的影響,在他的著作《戰爭論》中,克勞塞維茨試圖以哲學的分析方法去揭開戰爭的神秘面紗,並且傾盡了畢生的心血去研究什麼是戰爭的本質。但是,《戰爭論》是一部很難讀懂的一本理論鉅著,過多的哲學表達方式妨礙了學習者對理論的理解,以至於由此產生了諸多的誤解,甚至是曲解。在對克勞塞維茨理論的眾多理解中,有不少還是相對立的;比如德國的克勞塞維茨派從《戰爭論》裡得出了“武官至上”的結論,而美國的克勞塞維茨派卻得出了“文官至上”的相反結論。產生這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戰爭論》是一本尚未來得及整理的遺作,用克勞塞維茨的話來說就是“把自己同許多瞭解戰爭的天才人物的交往中和從自己的許多經驗中獲得的和明確了的東西,鑄成純金屬的小顆粒獻給讀者。這本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在本書中,章節之間的外部聯繫不夠緊密,不過,但願它們並不缺乏內在聯繫。也許不久會出現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給我們的不再是這些分散的顆粒,而是一整塊沒有雜質的純金屬鑄塊。”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人物並沒有出現。

起初,《戰爭論》的出版並沒有應起什麼波動,它僅僅指在一個小圈子裡流傳,克勞塞維茨的朋友都很欣賞他的理論,這些人包括陸軍元帥馮·格賴澤瑙、陸軍元帥馮·博因以及近衛軍軍長馮·格勒本將軍等人,尤其是馮·格勒本伯爵,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努力使總參謀部對克萊塞維茨的理論產生興趣,為克氏理論的推廣奠定了基礎。真正使《戰爭論》名噪天下的是德國統一的功臣之一、第二帝國的名將陸軍元帥馮·毛奇,他在晚年接受法國記者的一次採訪中說《戰爭論》是給他最深刻影響的幾本書之一。從此《戰爭論》在德國總參謀部和軍隊中得到了肯定無疑的公認,並薰陶著德國一代又一代的軍人。

也有不少人對《戰爭論》提出了質疑,比如它完全不重視海軍。但是,任何一個人都會受到他所處環境的限制,從來就不存在完美的學說,一如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是可以理解的,這並不能影響《戰爭論》的學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