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不是司馬懿不攻蜀漢,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是想趁勝攻蜀,結果被魏明帝曹叡給制止了。此後,司馬懿在朝中非常收斂,再加上諸葛亮死後,蜀漢費禕掌權,他是溫和派,在他掌權期間內蜀漢休養生息,安定邊境,沒有和曹魏發生大規模衝突。


幾年過去,司馬懿伐遼東,沒多久明帝病死,司馬懿的主要精力又陷入了和曹爽爭權的鬥爭中,直到高平陵之變。期間曹爽伐蜀,結果被王平擊敗,東吳伐魏,被司馬懿打退。

可以說諸葛亮死後,不論蜀漢有什麼動作,司馬懿已經不負責蜀漢的事務,且後來司馬懿又把主要心思用於曹魏內部的權謀。


其實伐不伐蜀不是他司馬懿關心的事,統一天下是曹魏的心思,是當朝皇帝的任務,他的任務就是他自己的家族。


守仁讀仁


先介紹一下司馬懿吧,司馬懿的祖先是司馬卯,戰國時候趙國大將,秦朝末年加入項羽的反秦大軍,被封為殷王,與章邯、英布、高祖劉邦並列。史書上評價他“少有奇節,聰明而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要說三國裡面誰最聰明,我認為是司馬懿。


諸葛亮很有謀略,但是司馬懿有格局,他知道曹魏之中,只有司馬懿可以剋制諸葛亮,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魏國的實力遠遠大於蜀國,就是不用計謀,死磕的話,蜀國也會很快滅亡。但是司馬懿時而不時的製造機會,然後在命懸一線的情況下一一化解。他與其誇諸葛亮,不如說是在鼓勵諸葛亮,讓他不斷的進攻魏國,保持存在感,讓自己更有價值。

他和諸葛亮既是對手,又是知音,特別是在空城計那一出,諸葛亮擺的空城計,司馬懿知道城裡沒人,但是聽到諸葛亮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後,心領神會,大叫一聲“有埋伏”,雙腿一夾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著腦袋說“我的頭還在啊!”就因為這件事,魏明帝曹叡在時,有人彈劾司馬懿,說是他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司馬懿大口否認,磕頭如搗蒜,這才躲過一劫。



再插一句,《高山流水》講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晉國人,善於彈琴,有一次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經過漢江,遇上了暴雨,伯牙在岸邊的小山上躲雨,雨停之後,景色秀美,伯牙大喜,席地而坐,彈了一首曲子。彈著彈著,伯牙發現身邊多了一個人,一位砍柴的人,難道你也懂音律?那人說,你彈的是孔子讚揚自貢的事,可惜只彈到第四句就停止了。真是高人啊,知音啊,於是兩人在江邊拜為幹兄弟,相約來年在此相聚,與他結拜的人就是楚國人鍾子期。

第二年,伯牙來到了江邊,不見子期,正好有一位老人在江邊,一問,才知道,他就是子期的老爹,老人說,子期然重病死了,埋在了江邊,臨終說,只有在這裡才能聽到你的琴聲。伯牙劇痛,來到子期墳前,彈玩《高山流水》後,把琴摔碎,從此不在彈琴,真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扯遠了,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從公元228年春天開始,直到234年秋天,七年五次北伐長安,無功而返,最後病死五丈原。這時候,司馬懿向魏明帝請纓,一舉滅了蜀國。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庸才,他沒有允許司馬懿伐蜀。有兩個原因:


一、蜀國此時元氣大傷、人才匱乏,國力衰落,已經無力對魏國造成威脅。

二,司馬懿再度掌權,滅蜀之後,會不會攜大軍反叛?萬一反叛?誰能抵擋?經過這一次試探,司馬懿明白,自曹操開始,直到曹叡,曹家對他的猜疑始終沒有解除,還得繼續藏著尾巴做人。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伐蜀,一是蜀國已經構不成威脅;二是曹叡不允許;三是司馬懿年齡大了,需要用餘下的時間滅亡曹魏,奪取天下,不能再等了。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司馬懿攻遼,238年平遼。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又蟄伏了十年。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曹爽,奪權成功。251年,撲滅王陵叛亂,年內病逝。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國,三國歸晉終於完成。

司馬懿就是個老狐狸,能忍,能藏,能熬。


品讀春秋001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演司馬懿最好的,是這位魏老師)

首先我們看,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馬懿緊接著就幹嘛去了?出兵遼東,搞定公孫家的叛亂——數十年來困擾曹魏的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打完遼東打哪呢?實際上曹魏還是打算讓他鎮守關中,但此時又發生了突發性事件:詔書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間,詔書五至。魏明帝手書說:“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什麼情況?皇帝病危了!司馬懿一見詔書此語,大驚,乘追鋒車晝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視太子齊王,說了一句話:“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

(倪版稍遜,但也還可以)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司馬懿幾乎成了諸葛亮的翻版,要像諸葛亮輔佐阿斗那樣輔佐曹芳了,可事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隨後曹爽就開始排擠司馬懿,讓他做太傅,效仿西漢丞相蕭何那樣,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實際上就是一種退休狀態。

但即便如此,司馬懿還是主持了曹魏與東吳的一場戰事,那就是孫權的四路攻魏,但這一次東吳大將陸遜並非參與,出動的只是諸葛瑾父子與朱然這些二流將領,所以被司馬懿輕鬆擊退。稍後吳國派諸葛恪屯駐宛城,也被他擊退(就是此時,鄧艾脫穎而出)。

隨後,便發生了曹爽事件,最終是司馬懿勝利奪權,曹魏進入漫長的司馬時代。

那麼,在奪權之後,司馬懿為何還是不攻打蜀漢?答案很簡單,因為要消滅反對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個,藉著滅王凌的勢,他又逼楚王曹彪自盡,並趁機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鄴城,命有司監察,不准他們互相交結往來——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司馬懿根本就不會做曹魏的諸葛亮,後來司馬師、司馬昭的所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風。

殺了所有反對派之後,司馬懿是不是就該攻打蜀漢了呢?不,這時候老天便來收他了——你若真心輔魏,多活幾年無妨,既然無心,就收了吧!

(吳版,可能是最賺錢的司馬懿,但也是最無司馬味的司馬懿,純是一個新時代的產物)

於是司馬懿,卒!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因為司馬懿是虎狼之臣,除了曹操外,曹操的後人駕馭不了他。

所以只有諸葛亮在,蜀國不斷的伐魏,無人能抵禦諸葛亮時,司馬懿才會被啟用,平時朝中都是在防著和壓制司馬懿。

所以,演義裡,諸葛亮一死,實際蜀國對魏國的威脅就沒了,雖然蜀國還有後繼者不斷鬧騰,但在魏國當權者看來,不過是小打小鬧、無關痛癢,換司馬懿以外的別人也能應付。而且失去荊州後的蜀國國力太弱,哪怕魏國不打蜀國,只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魏國的國力優勢(人口、人才、錢、糧、軍械、兵源等等等)就會越來越大。到了兩國國力差距過大時,蜀國不難攻破。

所以,此時攻蜀雖然有機可乘。但更應該防備的是司馬懿借滅蜀的過程,功勞過大、在軍中樹立威信,同時手握重兵,對曹魏的當權者造成威脅。所以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立刻就被曹魏當權者防備,沒找個藉口弄死他就不錯。

因此,司馬懿主張趁機伐蜀國的想法被曹魏當權者否決後。司馬懿也識相,繼續偷偷積攢力量,伺機待發去了。


小貓遊俠


司馬懿活得久.下場好.不是沒有原因的.曹操雖狡詐但多疑.沒有司馬懿果斷.劉備雖隱忍.但沒有司馬懿狠辣.諸葛亮有智謀但是太謹慎.不如司馬懿雷厲風行.周瑜領兵打仗沒得說但過於張揚.不如司馬懿低調.司馬懿綽號冢虎.盤伏在墓地上的老虎待時而起.加上他.鷹視狼顧的習慣.真是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什麼不伐蜀.因為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早在三國演義空城計裡就有表現.諸葛亮在城上撫琴.司馬懿在城下聽出弦外之音.哈哈多麼有默契的知音.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就顯得有點多餘.再把蜀國給伐了曹魏不殺他才怪.





歷史白曉生


在我看來,原因至少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沒必要。後世對諸葛亮以蜀地之甲盡出攻魏一向是視為理想主義者的輓歌。因為這是不可能贏的戰爭。有道是“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難度堪比補天,可見條件不允許到了什麼地步。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以一人之力治蜀。又出兵攻魏,這是以命換命。以命換命,俗稱“對命”,老子不活了,你也別想好。司馬懿聽說孔明事必躬親就仰天大笑說其命不久矣。諸葛亮是拿自己生命當催化劑挖潛蜀地,這是當時世人都清楚的事情。等諸葛亮一死,蜀地再無能人。但問題也就在於此,蜀國的人才在諸葛亮的陰影下沒有成才的,最後只能找個職業經理人姜維,不可能成事。司馬懿更不用耗費一兵一卒去對付蜀國,不久就會崩潰的。


第二是不划算。諸葛亮死的時候是公元234年。諸葛亮剛死,司馬懿要打,皇帝沒允許。等轉年235年以後,司馬懿擊潰了蜀兵的小股侵襲後即化身救火隊長。平遼,託孤,徵吳,又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韜光養晦,陰謀篡權。

在這一個時期,司馬懿主要矛盾從蜀國轉移到魏國。他的著眼點早已離開了自廢武功的西蜀。司馬懿的視野在開闊,格局在變大。從一個對壘征伐的卒子變成軍政經都要求精通的老帥。我們知道政治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權衡利弊得失,司馬懿做的很完美。至於攻蜀,司馬懿前期是想打,皇帝恐其做大不讓打。後期是不需要打,打了不划算。

最後說一句,司馬懿是一個跨時代的超級人才。

與諸葛亮比較,更像一個政治家。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確實如此!


田逡嘲


魏國內部不太平,不打仗的時候,司馬懿是時刻被猜忌的,不被信任的,尤其曹真和曹爽!還有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都是時時刻刻有防範之心的!用的時候就拿過來用一下,用完就不重用!這也是司馬懿,每次防守諸葛亮成功後都沒有被升官或者被重用,當諸葛亮再次攻伐的時候,司馬懿也才能再次帶兵!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司馬懿始終採取防守策略,他不主動攻擊,乾死了諸葛亮,他也就沒用了!這一點他很清楚!


諸葛亮死後,他在魏國的問題很嚴重,時刻小心,謹小慎微,一不小心就被政敵曹真曹爽幹掉了!加上魏明帝的身體不好,魏明帝死的時候他怎麼敢在外面的,這個時候必須在首都牢牢地待著,你不在,你就沒機會了!司馬懿這麼聰明的人當然知道,內部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也是這樣,諸葛亮死後,曹爽掌權後,司馬懿還是被趕下來了,隱忍了數年,通過裝老糊塗的方式騙過了曹爽,幹掉曹爽終於奪回了大權!完成了他的使命!並順利的將權力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師同樣交接給了弟弟司馬昭,然後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鵬程日誌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比諸葛亮大兩歲),逝世於公元251年,我們看看諸葛亮逝世後他的活動軌跡。

234年-236年時期,與蜀漢對峙時期,此時司馬懿的主要精力仍在西線戰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楊儀與魏延爭權,導致魏延被殺,司馬懿當時想借此機會攻打蜀漢,因未得到曹睿的批准而作罷。235年,馬岱攻魏,司馬懿派牛金等將其擊退。

237年-239年,攻伐遼東時期,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此時曹魏和司馬懿主要的精力在消滅遼東公孫淵身上,經過一年的奮戰,司馬懿幫助曹魏徹底解決了遼東問題。

239年-249年,曹爽專權時期,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司馬懿受命與曹爽一同輔助曹芳。但被曹爽排擠,做了沒有實權的太傅。一直到249年的十年間,司馬懿並未掌兵,攻不攻蜀國的決定權在曹爽。

249年-251年,晚年時期,249年(70歲),誅滅曹爽集團;250年(71歲)生病,基本不上朝了;251年(72歲),誅滅王凌叛亂,同年病逝。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司馬懿只有在234年-236年期間有攻打蜀國的機會。但因為曹睿的反對,他錯過了趁諸葛亮逝世攻打蜀國的機會,之後兩年,魏蜀兩國相安無事。那魏明帝曹睿不失為一代明主,為什麼會放棄攻打蜀漢這個大好機會?應該說是當時的國情決定的,諸葛亮從228年開始至234年間,六出祁山,連年興兵,導致關中地區一直處於戰時狀態,百姓疲憊,土地荒蕪,魏國此時沒有那麼大的軍力物力支撐伐蜀的戰爭,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裡雙方才會相安無事。

雖然說司馬家族靠陰謀奪天下名聲不太好,但說司馬懿當時就是在“養寇自重”是有失偏駁的。


靖遠0204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此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時機已到,便從次年(227年)開始駐軍屯兵於沔陽,並且從228年開始至死都在北伐。

北伐數年間互有勝負,然而總體來說蜀漢政權因後勤補給不如曹魏便利而勝少負多。

這期間,226年曹丕去世當年,孫權趁機功江夏,未成。228年石亭之戰爆發,最終曹休戰敗病亡。

公元231年,曹魏五子良將中最後一人張頜,因在木門道中了諸葛亮的伏擊而亡。同年,大司馬曹真也病逝。

而北方軍事則以田豫為主,持節擔任護烏丸校尉屢立戰功。

在曹真與宗族曹休去世後,代替二人守衛曹魏東西邊疆的便是司馬懿和滿寵二人。

在此期間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的職務擊敗了聽聞曹丕去世而攻擊江夏的孫權部隊,受功升任驃騎將軍。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升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次年因曹真與張頜的去世,司馬懿成為對蜀漢的第一人。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請求主動伐蜀,但未獲準。公元235年,司馬懿派人對抗馬岱、並使氐族六千人投奔,因功升任太尉並增加封邑。

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於238年平叛。

而公元239年初,魏明帝便去世了,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被曹爽排擠,直到高平陵之變才重新掌權,而這時候司馬懿的重點已經是如何掌握政權、取代曹魏而不是伐蜀了。

因此並非司馬懿不願伐蜀,實際上是司馬懿在公元234年申請被拒之後便沒有合適的時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