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今日,有關滯銷的白菜、蘿蔔、大蔥和桔子等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層出不窮,各個農村自媒體者在田間地頭或市場上直播滯銷狀況。滿地的蔬菜生機盎然又碩果豐盛,農民眼巴巴看著豐收的盛況卻愁眉不展,卻為了少賠點,寧願等著爛在地裡,也不花費人工費僱人收穫。農民載著滿車的蔬菜在菜市場等待收購商的挑三揀四,滿滿一大車卻換不來百元大鈔,手捏著換回的血汗錢欲哭無淚。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葉聖陶先生的經典名著《多收了三五斗》的時代,信息閉塞,出現豐收而愁賣的狀況可想而知。現如今,信息化時代,自媒體興隆,大家都做傳播者,只見源源不斷地傳播信息者,卻鮮有人發表真知灼見,更鮮有人能解決掉面臨的天大困難。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城市裡的市民,走進各大生鮮超市,在挑選稱量完畢的蔬菜時,卻發現菜價並不低,與在地頭時的價格比較起來,至少三倍以上。經濟大環境下,車貸、房貸、教育資金壓身的市民也會囊中羞澀,也期盼能買到物美價廉又新鮮的日常蔬菜。除非超市偶爾每款蔬菜特價外,大都還會支付不低的生鮮食品費。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出路在哪裡?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大家都知道,蔬菜和水果是時令產品,收穫的季節集中上市,大批量銷售。而買房的一日三餐是長年累月的,不會在短時期內瞬間消費完,供遠大於求的局面造成了滯銷和壓價。

中國農副產品市場宏大,大部分的農民還是小農意識,掌握不了市場信息,往往憑藉口口相傳和自己的主觀判斷做出種植某種農作物的決心。在偶爾出現的“蒜你狠、姜一軍和豆你玩”等高價作物的誘惑下,抱著碰天價而暴富的心態,大量種植某類農作物,也拉大了生產與需求的差距,心目中的高價轟然倒塌。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運往城市商超的蔬菜,運輸、市場、房租和人工等各類成本加起來遠超比菜本身的價格。菜價提升最厲害的階段就是最後一公里的距離,也即從市場到市民手中的距離。可以說,城市市民吃的菜所花的費用,大多是這些成本造成。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有的人會說,想盡辦法從最後一步降低成本就立竿見影了,可銷售商也承擔著最大頭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怎會輕易降價。

一方農產品滯銷,一方菜價不低,原因何在?

要實現農民所種之菜價格合理,種有所銷,銷有所獲。市民餐桌上的蔬菜既新鮮又便宜。需要每個環節都有所改良和改善。首先農業區域合作化經營要搞好,政府相關部門在瞭解市場行情和信息的前提引導農民適當種植。產銷要對接,銷售渠道暢通,實現全國聯網的銷售網絡,種植前安排好銷售渠道,或統一到全國性蔬菜調配中心發貨,如壽光蔬菜調配中心。最後環節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也要降下來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蔬菜價格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上差距的縮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