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評價抗戰前期的中流砥柱-德械師

說到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提到曾經被賦予厚望的國軍“德械師”。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這支譭譽參半的部隊!

上世界三十年代中期,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中日戰爭,恰逢德國納粹政府急需為稱霸世界獲得足夠多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如鎢、銻等戰略資源)和廣闊的工業品市場,於是開啟了中德之間的甜蜜合作時期。雙方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開始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並在中國軍事工業尚未建成前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而且第四任德國軍事總顧問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上將在協助中國整軍建軍方面,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首先建立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小型核心示範武裝,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國60個師的整編,他認為中國有這樣60個師的精銳常備軍就足以應付各種狀況了,這就是國軍30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來源。

蔣介石接受了塞克特的建議,並挑選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為試點部隊,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和改編。同時,國民政府與德國政府官方正式簽訂了多項軍火購買合同,以國內特產的鎢、鋅、錫等戰備物資作為購買"資金",從德國進口裝備。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國從德國進口到的、可用於裝備步兵部隊的輕武器計有1924年式毛瑟步槍一萬支(含一億發子彈)、ZB26輕機槍5000挺、M1932型毛瑟自動手槍(俗稱盒子炮或駁殼槍)5000把(含500萬發子彈),20門Pak35/36型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門及其他若干單兵裝備,這些裝備悉數撥給了第一批入選為"調整師"的10支部隊。

但因財力有限以及軍工業薄弱。國民政府無法組建60個國防師。到了1935年在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接替塞克特,法肯豪森不僅繼續推進塞克特的改革計劃,還倡導國民政府自行發展軍工業,以最終完成自給自足的目標。

按照法肯豪森的建議,國民政府需要整改60個師及10個重炮兵團。每個師管轄1個炮兵營、1個戰車防禦炮連、1個高射炮連,團直屬1個步兵炮連、1個小炮連。

完成這一整改,光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就需要240門,這還不算別的輕、中型火炮,這些武器絕大部分要從德國進口。輕武器上,根據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的圖紙仿製出了的中正式步騎槍。之後,國民政府又成功仿製出捷克式ZB26輕機槍、馬克沁重機槍(二四式重機槍)和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等步兵武器。但由於綜合國力限制,截至抗戰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僅調整了30個步兵師。這30個步兵師因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官兵頭戴德國M35鋼盔並裝備及少量的德式武器,因此日後被稱為"德械師"。

雖然這30個步兵師都稱為“德械師”,其實,真正完成整改的只有區區幾支部隊:36師,87師和88師還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至於其他的部隊,最多隻能稱之為“半德械師”。而因為綜合國力的原因,當時完成整改的部隊也嚴重缺乏重型武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最先與日軍交手的調整師,是奉命參加淞滬會戰的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獨立第20旅(原第2師補充旅改稱,會戰期間又擴編為第61師)。按照原先的設想,裝備德械的調整師應該完全能夠承擔起對抗日軍的任務,然而在缺斤少兩的"調整"以及戰術思想依然落後的情況下,調整師並不佔據任何優勢。調整師不僅無法完成殲滅日軍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任務,暴露出指揮官在戰術上的失誤

如何正確評價抗戰前期的中流砥柱-德械師

德械師

如何正確評價抗戰前期的中流砥柱-德械師

德械師

,比如不懂坦步協同作戰,任由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又如進攻作戰時不知選擇重點,導致處處都在進攻,處處都無法取得進展。

中國和日本的軍隊源源不斷開赴上海。在調整師方面,陸續投入到上海戰場的已完成調整的部隊計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1師、第14師、第57師、第67師和教導總隊,中斷調整的部隊計有第1師、第13師、第16師、第51師、第56師、第58師、第78師和第98師。這些部隊在同佔據優勢火力的日軍鏖戰了三個多月,最終都以損失慘重的代價不得不陸續撤出戰場,它們的德式裝備,尤其是重裝備也大都喪失。南京保衛一役,更是斷送了大量調整師,如第36師、第51師、第58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

在華北戰場上,第4師和第89師在南口;第2師和第25師在保定;第10師、第83師和第85師在忻口、第27師在娘子關先後與日軍交鋒,同樣遭到重創。抗戰才開始四個多月,28個調整師因損失過大,又無裝備可作補充而不得不宣告結束。剩下的第80師因位於福建戰場傷亡不大,第5師因駐防重慶而倖免於難,但到1938年時,也因中德軍事合作的中斷、德國軍事顧問團的解散而在歷次作戰的消耗中改用起了國械。

到了1939年,中國再次與蘇聯展開軍事合作,蘇械師隨即應運而生,德械師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總體來說,在抗戰初期,是德械師挺起了中國軍隊的脊樑。雖然武器裝備比之日寇相差較大,在日寇海陸空立體火力打擊下,憑藉抗日熱情與血肉之軀與敵死拼,給日軍極大的震撼--德國式的戰爭!

毫不誇張的說,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華北的南口會戰,蘭封會戰,在1938年以前是抗擊日寇的最主要力量之一,雖然沒有達到戰前趕日軍下海的預期目標,但也算是重創日軍的前期攻勢,狠狠的給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言論一記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