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現在不少影視劇中都有明顯的“固定式”形象的刻畫,如抗戰劇中八路軍的形象大都是小布帽、灰軍裝。而對於國軍形象,尤其是中央軍的刻畫,大多離不開一頂德式鋼盔。

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和虞嘯卿的德式鋼盔就很亮眼;電影《捍衛者》中的國軍也是頭戴德式鋼盔。

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如有一部抗戰電影中,張自忠將軍在殉國前竟然是佩戴著德式鋼盔,這顯然就有悖於歷史事實了。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實際上,當時的德式鋼盔數量並不是很多,尤其在全面抗戰前期消耗大半後,即便是國軍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也不能人手一頂了。而雜牌軍戴著德式鋼盔,這就更不太可能了。

要知道,當時張自忠將軍的主力59軍兵力都被壓減到了1萬多人,連正常的軍械、兵員補充都沒有供應上,是不可能配備德式盔的。

那麼這種鋼盔在抗戰中一共引進了多少?其服役的大體歷程是怎樣的呢?本文就一起來了解下。

我們知道國軍中央軍是在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1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一部分是嫡系部隊擴張而來,更多的部分則是收編和改編各地軍閥的部隊,後者通常稱為中央軍旁系部隊。

1928年之前,中央軍大多為大蓋帽、灰軍裝,與北伐戰爭時期無異。1929年後,中央軍軍帽逐漸採用德式小帽,軍裝顏色則仍為灰色。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但是隨著與德國軍事合作的展開,在國軍警衛軍和中央教導總隊中用上了從德國進口的呢料所做的軍裝,顏色為土黃色。故而,這支精銳在當時國軍中有稱號是“鶴立雞群”。

中原大戰後,國軍中央軍開始較為系統地引進德式裝備並進行相應訓練,德式小帽逐步推廣開來,隨後服裝也逐步改為草綠色(也有不少中央軍的軍裝仍是灰色)。

而中央軍使用德式鋼盔其實比較靠後了,大規模引進要在機槍和戰防炮之後。

截止1935年11月,自德國進口的武器主要有:

原裝1924年式毛瑟步槍10000支(子彈1億發)、ZB26輕機槍5000挺、M1932式毛瑟手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20門Pak35/36型37mm戰防炮、迫擊炮240門;

由於這些武器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1936年5月繼續下單,計有: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M1935式鋼盔22萬頂、步槍子彈1.3億發、馬克沁重機槍1131挺、Pak35/36型37mm戰防炮224門(炮彈12.4萬發)。

此後德式鋼盔繼續引進,據估計其先後引入的M35鋼盔總數有315000頂。而這些鋼盔主要裝備給了中央軍精銳的調整師,在民間也俗稱這些部隊為“德械師”。

為什麼一定要給“德械師”加引號,且強調是民間說法呢?

因為這種說法在國軍中不存在,而且主要是近年來網絡上的一種稱謂。嚴格來說,即便是當時教導總隊的裝備都不能算是所謂的德械師,更別說其他接裝程度不一的部隊了。

而我們之所以也用到這個稱謂主要是考慮到了受眾的辨識度,畢竟直接稱調整師,恐怕沒多少朋友聽說過。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當時,原計劃整編的部隊有很多,但實際上只基本完成了20個師或師級部隊,其中除了教導總隊及36、87、88師外,其餘部隊接裝程度有限。

而這20個師之外的部隊,有的雖準備調整,但大多數只是調整了編制,裝備則基本沒有到位。

所以當時的德式鋼盔大多是裝備在了前20個師,此外餘量則裝備了當時稱之為特種兵的炮兵、裝甲兵等單位及憲兵部隊。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後,“德械師”一部在華北參戰,主力則投入到了淞滬會戰中。如36、87、88師及第18軍下屬的11師、14師、67師等部。

在作戰中,日軍辨識中國軍隊主力的基本方式就是看是否頭戴鋼盔,若鋼盔為德式盔的話,即判定為中央軍主力。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在激烈的戰爭中,這些部隊損耗巨大,而且使用方式完全是消耗性的,如36師參加淞滬會戰者不滿萬人,但先後補充4批兵力,前後的傷亡竟超過萬人,其中後續投入作戰的補充兵是沒有鋼盔的。

再如88師,該師也補入大量新兵。

會戰後期,蔣介石下令該師留守閘北,但師長孫元良不願就此送命,因此交涉之後只答應留下1個團,最後則只留400多人對外號稱“八百壯士”並打著團的旗號留守。

這些部隊實際上是拿來犧牲給租界的“國際友人”看的,以博取美英列強的同情,進而對戰局進行干涉。寄希望於列強介入也一直是蔣介石在淞滬會戰中的指導思想,並因此喪失了會戰初期攻下日軍據點和後期最佳的撤離時機,使得超過10萬官兵白白傷亡。

而當時留在四行倉庫的400多名官兵,其中大部分人已經不是原88師官兵了,而是來自湖北的保安團的補充兵。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這支部隊後來撤入租界的時候,大部分戰士就沒有鋼盔,因為他們補進去的時候就沒有。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到1938年秋,歷經幾次大會戰之後,“德械”部隊的鋼盔基本消耗殆盡。由於得不到補充,因此其之後也都是以布帽為主了。

但是這些部隊中有個例外,那就是第5軍。

第5軍的前身是國軍陸軍裝甲兵團,該部本身裝備有較多的德式鋼盔,而且在作戰中損耗不如其他部隊大。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因此第5軍成軍後,除了步兵部隊仍以布帽為主外,200師及軍直屬的特種兵部隊仍有不少佩德式鋼盔的。

不過第5軍在崑崙關之戰損失巨大,在之後的第一次入緬作戰中損失更巨,因此德式鋼盔也基本消耗殆盡。

全面抗戰中後期,除第5軍外,在國軍中比較多能看到德式鋼盔的就是一些憲兵部隊了,因為這些單位基本不參加作戰,鋼盔自然也就談不上損耗。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一直到戰後處決日本戰犯的時候,一些憲兵仍然還有德式鋼盔。當然了,戴著德式盔來處決日本戰犯多少也是告慰當年南京城內慘死的數萬“德械”部隊官兵及數十萬百姓之靈。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抗戰中後期,國軍德式鋼盔較少出現時,汪偽政權的偽軍軍校和警衛部隊中,卻有一部分帶著德式鋼盔。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其來源中一部分是當初國軍敗退時被日軍所繳獲的,另有一部分可能是未來得及帶走的庫存。所以說,有的頭戴德式盔的軍人未必全是國軍,也可能是偽軍。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新四軍中也有少部分頭戴德式鋼盔的。

這些鋼盔一部分是從當年國軍敗退後的戰場中搜集的,另一部分是與汪偽偽軍作戰中繳獲的。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我的兄弟叫順溜》這部電視劇中,陳大雷和順溜的接觸就是從一頂德式鋼盔開始的。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而在新四軍當年的歷史照片中,我們也的確找到了戰士們頭戴德式盔的資料。

所以,在全面抗戰前期,德式盔主要裝備於中央軍精銳是沒問題的;在中後期,實際上中央軍、偽軍、新四軍等都少量裝備有這種頭盔,不過數量上都比較少,不佔主流了。

“德械師”典型標誌:M35式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如果一些抗戰劇從史實出發的話,在道具的選擇上倒是可以參考,當然可能性也不是很大。畢竟一些劇要迎合部分受眾們對於國軍嫡系精銳化的考量,像上面這種骨瘦嶙峋的國軍形象,估計只有《團劇》中才會出現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