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帶娃看病為啥只認大醫院?

身著粉色棉衣、帶兒子前來看病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晚上7點就過來了,直到現在都沒看上醫生。被問及為何專程趕來看病時,張女士說:“華西的醫生很權威,去小醫院不放心。”只認大醫院,在眾多辛苦排隊的父母中,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1月6日《華西都市報》)

儘管在醫生看來“5成患者沒必要往大醫院擠”,可是看病只認大醫院,毫無疑問是近年很多患者通行的做法。人們不禁要問:家長帶娃看病為啥只認大醫院?

一則大醫院平臺完善,設施齊備。家長帶娃看病只認大醫院,在現如今優質醫療資源稀缺的語境下,雖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因為小醫院軟件、硬件設施比起大醫院遜色得多,各種檢查設施也不配套,很難保證對患者病情進行確診,弄不好還會耽誤患者治療。

二則大醫院的醫生水平更高。因為醫院越大越能吸引有能力的醫生,報道中提到的患兒母親張女士的一句話說出了家長的心聲:“華西的醫生很權威,去小醫院不放心。”成都金牛區的秦女士就直白地告訴記者:“就是信華西的專家,特意來掛的專家號。”患者不問大病小病都朝大醫院跑,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門診門可羅雀。大醫院的醫生診病似“打仗”,坐診不敢輕易喝水,怕上廁所讓患者久等。報道中一個細節耐人尋味:成都高新區中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侯艾樺醫生因為有了一個新身份——“華西婦兒聯盟”醫生,醫生還是那個醫生,醫院還是那個醫院,可是該社區醫院兒科門診量一下子上漲了26%,這一喜人變化無疑與人們“先敬羅衣後敬人”的名醫崇拜情結有著很大關係。

三則現行的醫療報銷制度使然。不少疾病本來可以在門診解決,可就是因為支付制度,導致患者只有通過住院才能享受報銷政策,患者在有限的醫保報銷額度下,“一次性”地去尋求大醫院的服務,暴露的正是醫療保障制度設計的缺陷。

要引導家長帶娃看病不必只認大醫院,就要從現行醫療體制的頂層設計抓起,讓醫生迴歸到“社會人”的狀態,讓他們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和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鼓勵優質醫學人才良性流動,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大力建設互聯網醫療,鼓勵民營與外資機構進入醫療領域,滿足多層次的醫療需要。讓水平高的醫生在互聯網醫院、在簽約的外資或民營醫療機構等患者便利的場所為患者服務,而不僅僅侷限在大醫院坐診。到那時,家長就會就近帶娃看病而不會只認大醫院了。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