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別忙為將童話改編成文言文叫好

《皇帝的新裝》是丹麥安徒生童話的經典代表作,同時也是初一上學期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元旦期間,華師一附中光谷分校初中部的語文老師辜學超給學生們佈置了一道“奇葩”作業——將3000餘字的童話《皇帝的新裝》改編成300字以內的文言文。“第一次嘗試佈置這樣的作業,但同學們的表現卻讓我感到十分驚喜!”辜學超說。有的學生還提煉出了“金句”,有的還做了適當的續寫。(1月9日《武漢晚報》)

儘管辜老師佈置的這道“開腦洞”作業讓學生“感到十分驚喜”,還“體會到了文言文精煉的美感”,但是作為一名從事一線高中語文教學30年的老教師,筆者以為這樣的“奇葩”作業有點跑偏,公眾且別忙為將童話改編成文言文叫好。

現行初高中語文教材裡之所以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生多讀文言文,能激發熱愛並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文言文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昭示著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著人文精神的芳香。這些篇什能夠增長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其人文素養和審美鑑賞能力。

二是因為文言文可以促進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文言文中的先賢聖哲、至德至言能令人情不自禁熱血沸騰,慕古人之高義,發思古之幽情,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淨化,還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他們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因為文言文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學習範本。因為古人寫文章非常重視文章的佈局謀篇和起承轉合。教材裡的文言經典作品波瀾起伏中見出巧妙,含蓄蘊藉中透著虛實,簡約而不失謹嚴,質樸而不失形象。中學生多讀這樣的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自己的語言儲備,還可以提高佈局謀篇的能力。

正因為文言文學習可以給學生帶來這麼對益處,這幾年無論是地方教材還是國編教材,都不約而同加大了文言文所佔教材的比重,中考高考也有專門考查學生文言文水平的閱讀理解和古詩鑑賞題目,一些學生還嘗試用文言文寫高考作文。2001年江蘇有一考生用文言文寫了篇《赤兔之死》拿了高分,2015年在江蘇高考以《綠色生活》命題的作文中,來自南通如皋的一名考生以通篇駢體古文寫了篇作文,獲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也受到多家媒體及網友熱捧。但作為語文教師,筆者以為中學生用文言文寫作的風氣不可長,因為自從上世紀初白話文運動興起後,文言文就不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表達方式,畢竟文言系統相對固化的審美和情感表達特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進程中國人表達複雜豐富的外部和內心世界的需求。

再說,那些學生改編的金句迭出的文言文,有沒有或有多少是家長代筆的也不得而知。正如有網友指出的“創意好,但是這個東西初中生甚至照葫蘆畫瓢都做不到。大學漢語專業或許可以嘗試,由資深教授審閱作業。”

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精煉的美感,也無需讓他們將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改編成文言文,只要對比一下文言文原文與現代文翻譯便一目瞭然,語文教師千萬不能“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