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煤炭柴
——任鳳陽
“燃氣管道牆上串,串進各家廚房間。壁掛爐在牆上掛,開關一擰藍火燃。又燒水、又做飯,能炒菜、更取暖,既衛生、又方便,不冒煙、無汙染,完全替代了柴煤炭。天然氣咱們用上了,伸出拇指點個贊。”這是鄉親們用上了日思夜盼的天然氣後,發自肺腑的激動心情的表達。
撫今追昔,不禁勾起兒時鄉村老百姓禦寒取暖等生活的記憶。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尤其是鄉村老百姓仍過著飢寒交迫的苦日子。衣服打補丁,糠菜半年糧,住的是土屋,睡的是土炕,做飯用的是土鍋頭。鍋頭與炕頭的火煙口連接,炕設有炕洞,炕尾與蓋房時牆上備有的煙囪連通。這樣,從鍋頭裡燒的火煙通過炕洞大都從牆上的煙囪排出。每到冬天,柴火則是禦寒的熱源。一天三頓飯,在鍋頭裡燒柴火把炕燒得熱乎乎的。還別說,晚上睡在上面暖暖和和,老婆孩子熱炕頭兒頗感“享福”。這也算是老祖宗留下的取暖方式吧。在不做飯燒炕的屋子裡,實在太冷,就點把柴火把屋子熏熏,然後睡覺。
記得我村村民睡前在屋裡點燃了個樹疙瘩取暖,第二天就被活活的“煙”死了,釀成了用柴火取暖的悲劇。那年代,柴火是鄉村老百姓生活的主要物質之一。俗話說,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在那個年代,就是有糧無柴,巧媳婦也做不熟有米之粥。可見彼時柴火在鄉村老百姓的生活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因此,那個時候為了生活,一到秋天,家家戶戶房前屋後,柴草垛垛,就連房上的邊緣也垛上棉花柴之類的柴火,以備來年之用。實在不夠燒,隨時到地裡去撿。那時候,只要在外邊見到樹枝、秸稈什麼的趕緊撿回家,決不肯輕易放過。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條件好點的家庭取暖,在屋裡盤個土爐子,燒用煤面和土做成的煤繭兒或煤泥。小小的土火爐能把屋裡燒上個八九十來度就覺得不錯了。而做飯還是用柴火。
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逐年提高。用鐵火爐,燒蜂窩煤做飯取暖,逐步替代了土鍋頭,土爐子。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老百姓的腰包也慢慢地鼓了起來。進入了新時代,居住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鎮化的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日益高漲。此時,開始出現小鍋爐,採暖做飯兩用爐燒暖器取暖。到2008年前後,已基本達到了普及。
農村採暖設備的更新,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們取暖質量。人們再也不怕嚴寒的困擾,再也不怕煤氣中毒的威脅。茶餘飯後,坐在暖融融的屋裡,倍感舒適。然而,在改善取暖質量的同時,給環保也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每到取暖高峰,家家戶戶煙囪冒出的黑煙在空中繚繞,雲煙氤氳,為霧霾天“添力助威”。
高發態勢的環境汙染,大氣汙染,已“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色發展理念,指出“我們已經到了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的時候了”。現在,生態環境問題“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
為落實習總書記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還老百姓一個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的自然生態,解決好因環保問題而影響群眾健康的民生問題,黨和政府加大了環境保護、煙塵治理的力度。多措並舉,治理大氣汙染。去年,我縣斥巨資“引氣”入村,實現了“氣代煤”,大大減輕了空氣汙染的壓力,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老百姓高興地說,咱盼什麼黨和政府就給咱解決什麼。咱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幸福越美好。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更優美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筆者經歷了農村老百姓不同時期所用的“柴”。自古以來,作為人類生存的主要物質之一的煤炭柴,時至今日,在我們這裡,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光榮下崗。它對人類生存的重大歷史貢獻,將永載史冊。
拜拜,煤炭柴。
閱讀更多 鳳城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