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片名就將兩個主人公擺在觀眾面前:狗,和十三歲的女孩。女孩得狗,失狗,再得狗,再失狗,最後與狗重逢貫穿全影片。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李玩愛好物理,但為了提高她的成績,爸爸硬是把她在學校的物理小組換成了英語小組。反映了中國式家庭教育,只要成績,不關心學生的興趣愛好。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太過粗暴後,買了一隻小狗送到爺爺奶奶家,作為彌補。李玩起初不喜歡小狗,是它嗚咽的叫聲使她產生了憐憫之情,她喜歡上了這隻狗,取名愛因斯坦,與它同吃同睡,側面反映了小孩子的天真與善良。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然而卻被爺爺弄丟了,李玩挨家挨戶的找了一晚,而家人卻無動於衷。因為在長者看來狗不過是一個畜生,但在孩子的眼中,狗就是他們的朋友,丟失一條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寵物狗,是天大的事情。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找狗造成了爺爺受傷,奶奶走失,父親終於動手打了她,接著卻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因為愛哭的孩子有糖吃。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爸爸答應她去天文館作為考試優秀的獎勵,但卻因為“提前約好”的飯局而與女兒爽約。爸爸帶著女兒出席酒場,在被詢問“有事兒啊”時,爸爸衝口而出的那幾句話無疑深刻的刺傷了李玩。“跟您吃飯就是這輩子最大的事兒”。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父親呵斥李玩外出喝酒狂吐不止,其實李玩喝的是父親奶奶十多年來都不知道他不愛和的牛奶,但在爸爸的酒局上卻加以鼓勵。

新愛因斯坦由於傷了弟弟被送去後媽口中的“狗肉火鍋店”實際是收留所,卻絕食而死。李玩為了讓爸爸開心,強吃了狗肉。紋狗尚能如此忠於自己的主人,而人在社會中生活,有時卻無法執著於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甚至無法控制和決定自己的命運。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高放和李堂這對早戀情侶在片中的第一次亮相,是高放把“堂”紋到自己身上,一旁的李堂既心疼又幸福。而高放在全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則定格在他後頸的“玩”字上。紋身是一種故作深情的姿態,是少年表達愛的激進方式。

《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結尾拍攝了昭昭學習滑冰的場景。觀眾看到昭昭也不愛喝牛奶,看到他在冰上不斷跌倒卻被要求獨立。或許導演想告訴我們,一代又一代,我們就是這樣被父輩的思想綁架著長大,總有那麼一段孤獨的歲月,沒有人能夠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

電影中,蝙蝠敢在教室裡亂飛,結果是被老師打死;狗敢對弟弟狂吠,結果是被打斷一條腿。

爸爸妥協了,李玩妥協了,只有狗不會妥協,只有狗敢反抗、敢絕食。

你嘲笑它不懂保命,它嘲笑你連反抗都不敢。

為了生存,我們選擇了妥協、遷就、退讓、虛偽。

為了生存,我們活得還不如一條狗。

狗永遠是狗,人有的時候卻不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