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今日,忽然被央行6月份發佈的非金融支付機構轉賬受監控政策刷屏,過去的舊聞因為時效將至卻顯得備受矚目,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政策對用戶便捷支付是一種阻礙,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十分不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金融機構利用便捷支付手段吸存,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思考,這難道不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又一次發展機遇嗎?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文件規定僅為監控,並未禁止

從央行發文中可以看到,從2019年1月1日起,在非金融支付機構進行的五萬元以上消費和二十萬元以上轉賬將上傳至央行系統進行可疑監控。很多普通民眾可能並不瞭解這個所謂的央行系統和可疑監控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反洗錢,而央行系統也是人民銀行的反洗錢系統,這個系統在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在各家銀行運行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銀行取現五萬元以上或轉賬二十萬元以上需要出示身份證原件的原因,其實都是在進行反洗錢的可疑監控。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而此次央行將非金融支付機構納入到反洗錢系統中,其實並非禁止非金融機構進行大金額的消費或轉賬,只是和在銀行交易一樣進行了監控而已,並不需要如此大驚小怪。

改善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促進行業穩定發展

人民銀行此次發文針對微信、支付寶等非金融機構的反洗錢可疑監控,其實可以看作是國家開始重視互聯網金融在社會民生中的影響力,因此才會專門出臺文件去進行監管,相信在2019年還會出臺一系列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政策性文件,這樣的決策是有利於行業穩定向好發展的。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領域發展的主要方向,並不會因為嚴監管而失去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當國家開始認可並監管的時候,其實也是對互聯網金融給予了一定的認可。

國家監管,讓更多人相信互聯網金融

目前,微信、支付寶等產品的客戶數量雖然高達幾億,但仍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網絡的認識程度不夠,擔心過度使用互聯網產品會深陷網絡騙局,因此不願意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群眾並不在少數,而這些人正是未來互聯網金融客戶群體拓展的主要方向。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隨著國家出臺相關監管政策,使互聯網金融具備了合規性、合法性和穩定性,也使更多的人願意嘗試互聯網金融產品,這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樣也影響著整個金融行業的體制改革。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結語

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普遍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國家在此時出臺相關政策實施監管勢在必行,而我們作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使用者,更加有義務支持和履行國家政策,共同打造綠色、和諧、穩定的互聯網金融環境。

央行20萬以上轉賬監控新政,是否是互聯網金融的又一次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