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經濟來源是什麼?樑家那麼有錢?

I滌生I


梁啟超不但支持著一個大家庭的日常開銷,而且還同時供應三個子女在國外留學,可見他是很有經濟頭腦和賺錢能力的。梁啟超的收入主要來源三個方面。

一是任職薪水,稿酬,演講報酬。1912年11月,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中,梁啟超透露,袁世凱每月給他津貼3000元,還同意給組黨資助20萬,梁則開口要50萬。而當時一般職員的月收入在8元左右。稿酬方面,梁啟超作為時代巨擘,青年導師,他的稿費版稅基本都是當時最高的。1925年,他曾在給大女兒的信中透露,商務印書館給售書費五千元。晚年,梁啟超還有一筆收入就是演講和講課費,也是相當不菲。

二是股票投資收入。民國初年商辦企業眾多,梁啟超一度擔任國民政府財政總長,從這個職務就不難看出,梁一定是一個極具經濟才能的人。具體通過股票和商業投資獲利多少沒有記載,但也是從梁1928年給女兒的信中可以看出,“有二萬內外資本去經營”。

三是北京、天津、北戴河等地的房產。1912年歸國後,十年間梁啟超在北京擁有了三處住房。而天津的飲冰室更是名流史冊,由東西並立的兩座現代化三層小洋樓組成,樓後還有一排兩層工房。1925年,梁啟超還出資一萬元,買下了章宗祥在北戴河的別墅,也是一座二層小洋樓。可見在什麼時代投資房地產都不會錯。

圖一:梁啟超;圖二:梁啟超夫婦及子女;圖三:飲冰室(現梁啟超紀念館)





歷史的多維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要首先清楚梁啟超的生平。


梁啟超,1873年生人,出生於耕讀世家,其父梁寶瑛,秀才出身,仕途不順於鄉里教書,在家鄉有極高的聲望,以鄉紳的身份參政鄉里。

1889年(光緒十五年),參加鄉試,名列第八。主考官李端棻愛其年少才高,將堂妹李惠仙許配與梁。

1890年(光緒十六年),赴京會試,不中。

1895年,梁啟超再次參加會試,聯合康有為等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於松筠庵會議,上書皇帝,史稱“公車上書”。


1896年,開始主編《時務報》,宣揚變法精神。

1897年十月,離滬赴湘,就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由辦報改而教學。

1898年二月,返回上海,隨即辭去《時務報》主筆之職,於三月初來到北京,跟隨康有為奔走呼號。同年7月3日,光緒帝召見梁啟超,賞六品銜,並讓梁啟超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逃出北京,流亡日本,於1898年12月在橫濱創辦《清議報》,鼓吹“斥後保皇”。

1902年2月,梁又在橫濱創辦《新民叢報》,放棄“保皇”口號,代之以“新民”之說。同年11月27日,於橫濱創刊《新小說》,附設於《新民叢報》。

1907年9月至10月,梁等在日本東京成立政聞社,以配合清政府“預備立憲”。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任梁啟超為法部次官。

1912年(民國元年)10月,梁啟超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亡生活,從日本回國。

1912年至1913年,梁先後組建“民主黨”、“進步黨”,成為民初唯一能與國民黨對抗的大黨。

1913年(民國二年)7月,袁世凱任命進步黨的熊希齡為內閣總理,九月內閣組成,號稱“第一流人才內閣”,梁啟超擔任司法總長。

1914至1916年,參加“護國運動”,密謀倒袁。

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之後,梁開始效力於段祺瑞。在梁一力促成下,軍務院於七月十四日宣告解散,南北“合作”,段祺瑞“統一”中國。

1917年(民國六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15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辭職,梁啟超辭職。梁至此結束從政生涯開始專心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1918年(民國七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梁啟超與蔣百里、張君勱等人前往歐洲考察。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1929年1月19日 ,梁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看了他的履歷,我們還用疑惑他的收入來源麼?

出身、文筆、政才,哪一個不是他的資本呢?

流亡時辦報辦刊、接受捐款,歸國時從政從教,去掉出身因素,像梁這類的人的收入來源無外乎這幾種。

給個讚唄


半解經典


梁啟超一生的經濟來源比較繁多和複雜,還是舉一個時間段內一個例子吧:

梁啟超和康有為在戊戌變法(1898)失敗後流亡海外,逃死之餘,本來沒什麼經濟來源,可是兩人以『保皇會』為名義向海外華僑募集資本,創辦了股份制的『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梁啟超以提供文稿作為『技術入股』,佔了33.33%的股份,1902年至1903年,僅從『新民叢報社』就獲得分紅上萬銀元。

能夠賺錢,當然是因為報紙暢銷,對此主要寫手梁啟超功不可沒,而且他的文章在當時也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

但是在商言商,這樣用所謂『能力』佔股份的『出資』方式,如果不是因為梁啟超和康有為之間的特殊關係或者說梁啟超在保皇黨之內的領導地位,是不可能獲得的,因此也頗受人詬病。

嚴復晚年評價梁啟超時如是說:

往者唐伯虎詩云:『閒來寫得青山賣,不使人間造業錢。』以僕觀之,梁任公所得於雜誌者,大抵皆造業錢耳。幽其君而殺其友,已則逍遙海外,立名目以斂人財,恬然不以為恥。

嚴復和梁啟超政治觀點不同,他的觀點和說法也不完全對,然而梁啟超雖然比康有為借保皇斂財要剋制和低調得多,但是他個人的第一桶金說到底確實有很大部分是靠借保皇名義忽悠海外僑胞得來的,多少有點不那麼光彩。

在梁啟超的理財消費觀念中,大致認為『年餘五六萬金』才能『家計粗足自給矣』,開銷如此之大,經濟收入也必須高,進入民國,他不惜斷絕高額資助與袁世凱翻臉,之後主要收入來自薪酬、稿費、版稅、投資收益,那就相對榮耀得多了。


談古論金


梁啟超靠寫書,靠搞革命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