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文 | 小佳


狂野男孩蘇大強、失望男孩蘇明哲、暴躁男孩蘇明成,他們一起組成了蘇家作男天團,蘇大強當仁不讓C位擔當。

我們每天守著屏幕,一邊刷著更新一邊笑罵「蘇大強這個人太作了」,看劇中人在瑣碎日常中掙扎,也是在相似的故事橋段裡隱約看到自己生活裡的影子。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從劇集播出到現在,蘇大強是被罵得最慘的一個,自私、情感綁架兒女、不作為、父不慈還希望子孝。

他在妻子面前,一直唯唯諾諾,不敢反對愛人的任何決定,膽小怕事。當妻子離世後,他變得倚老賣老,心裡算計著如何滿足自己。從始至終,他都在躲避爭吵,最擅長的是面壁,但從不思過。

更讓人厭惡的是他不僅僅始終考慮自己,壓榨著孩子的孝心,並且精明地對孩子們區別待之。尋死迷惑是屢試不爽的伎倆,攪和了子女個人生活不算,最擅長無事生非,斷章取義地挑撥著兄妹之間的關係。他在精神上情感上極度依賴著孩子,自始至終都霸佔著他們。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這樣的蘇大強實在是太壞了。

但在罵蘇大強之前,我們應該先想想,蘇大強究竟是如何成為蘇大強的?

把那句老話反著說就是,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

這麼說絕不是要為蘇大強洗白,而是想強調,蘇大強並非是想要成為這樣的蘇大強。妻子、兒女、同事乃至整個社會,都是蘇大強的締造者。

他該罵,同時,他更值得同情。這種同情並不僅僅聚焦於他一個人身上,而更應該蔓延到他所影響到的數個家庭,以及這背後,所影射到的種種社會文化。

一個人的悲劇,從來就不是他一個人的。

1

每個兒女都是蘇大強


作為父親,蘇大強在孩子的過程中一直沒有盡到為人父的責任,他在三兄妹的成長過程中的父親角色都是缺位的,從而也導致他們性格中的缺陷。

但隨著劇情慢慢進展,相信你們也有這種感覺,怎麼三兄妹,跟蘇大強越來越像了?

三兄妹不同程度上都討厭蘇大強,但他們自己何嘗不是「蘇大強」?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大哥蘇明哲口頭禪就是「太讓我失望了」,儼然就是一個大家長的口氣,但遺憾的是,他和父親蘇大強一樣,不具備任何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讓父親去美國養老,還是買房獨居,每次自己要盡孝的方式,都要犧牲妻子和孩子的利益。

明哲希望彌補自己長期沒有陪伴老人的遺憾,精於算計的蘇大強看中了明哲極力盡孝的意願,但是明哲卻沒有照顧到妻子和孩子的感受,他在滿足父親的心願,也是在成全自己做一個合格孝子的臉面,實際上,他的無私盡孝也是扭曲的。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老二蘇明成是典型的媽寶男,雖然蘇母在世時,他是最受寵溺的那個孩子,但是和父親蘇大強一樣,他也有一重被壓制的身份。

在三兄妹之間,他有一個成績優秀的大哥,一個工作能力上佳的妹妹,在和兄妹的比較中,蘇明成的自尊受到嚴重的威脅,而蘇大強又是一個毫無責任感的父親,明成只能從母親那裡獲得肯定。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老三明玉個性獨立,與師父老懞是近乎父女的關係,但是母愛的缺失,讓她毫無安全感。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她酒醉後,卸去自己堅硬的外殼,她潛意識裡最喜歡的地方是浴缸,是一個像母親子宮,像被擁抱的環境,她極度渴望被愛。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各不相同,更積極促進孩子形成獨立性的就是父親,母親主要是呵護和依賴的作用,她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更強的安全感。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中有一方來呵護孩子,另一方則傾向於樹立規則,凡事兒不能沒有規矩。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觀察父母,看他們如何為人處世,怎樣處理困難應對挫折,如何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尊嚴,但是這些訴求在蘇大強身上完全無法找到答案,他的退縮無能,加劇了兄妹後天的性格問題。

明哲、明成一直被母親保護,成年後也毫無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哥面對失業困局無法承擔起對家人的責任,二哥通過欺負妹妹尋找自己的權威,他們從母親那裡輕而易舉獲得關愛,卻沒有父親為他們樹立界限,日常習得裡缺少了責任感和同理心。

明玉是最會解決問題的人,強勢的女性,這不就是她最討厭的母親的翻版嗎?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蘇大強之所以引起公憤,並不僅僅因為這個人物的缺點,相反,他很多地方還挺可愛的。

大家之所以憤怒,是因為看到了他對兒女乃至兒女家庭的摧殘,這種摧殘幾乎是輻射性的,就像核彈爆炸之後,病灶深入到了每個細胞裡。

2

蘇大強才是這個家庭裡唯一的孩子


其實父親在家庭權威之中,本來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是孩子眼中的超人,是規則的建立者,父親象徵著約束力,象徵著秩序性,很多時候,孩子對待父親是又敬又怕的心理狀態。

但蘇大強完全與之相反,這個父親愛慕虛榮、懦弱無能,這樣說一位父親可能有些過分,但這也確實是現實的情況。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蘇大強究竟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原著對蘇大強描述的一個細節或可解答一些疑惑,他是被一個強勢的寡母帶大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樣也植根在了他的血液裡——對強勢女性的絕對服從。

最新的劇情裡也交代了蘇大強被老婆看中的是出於他的城市戶口,當戶口問題解決後,隨之而來的只有無盡的嫌棄。可以說他一直生活在壓制中,並且習慣了這種壓迫。

妻子於蘇大強來講,簡直是既寡母后,另一個壓制式的家長角色。本就不強勢的蘇父從不會為自己爭取,更不會想到為別人爭取,至於說考慮別人的感受,對他更是一種奢望。

蘇大強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沒有話語權,在家長的陰霾下活著的孩子!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在真正的少年時代,他有個強勢的母親;在婚姻時期,妻子成了他的家長;而在妻子離世,自己也垂垂老矣之後,更談不上什麼擁有任何話語權。

兒女們都年輕,世俗意義上有為(有錢),他只是一個拿著退休金的老人,從權力意義上來說,他就是一個孩子,兒女們才是他的家長。

片中一個橋段很明顯暗示了這一點,他要從二兒子和二兒媳婦手中拿每天的生活費。這就是一種父子關係的倒置。

他不會承認自己孩子的身份,這也是他為什麼不會真正認錯的原因,因為承認失敗就是一種自我毀滅,所以出現的差池都是因為別人的過錯,這也是他為何如此在意麵子,因為他沒有真實的內在,只能窮盡所有撐住臉面。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長期被妻子壓抑和嫌棄的蘇大強認為自己不具備任何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他的處事能力也在萎縮,經常唸叨著「這事兒我辦不了」。

這不就是小孩子的口頭禪嗎?

小孩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價值觀,他們不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不知道做什麼樣的事情是錯誤的,甚至會充滿惡意地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對別人造成攻擊。

這在蘇大強的身上也體現得非常明顯。承受了蘇母的各種打擊之後,妻子虧欠他的,就由子女來還。蘇大強的種種舉動,他不合理的要求,買房、要錢、甚至吃鴨脖、不洗澡,都是在釋放自己以前被壓抑的慾望,並在他不自知的情況下,演變成對兒女的攻擊性。

蘇大強這個名字真的起得太好了,是對這個人物的一種徹底諷刺。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3

「大強」的諷刺感


接著蘇大強這個名字的諷刺意味說開去,和名字中的「強」相反,極度的自卑感始終控制著蘇大強。其實適當的自卑也能促使一個人的發展,但是蘇大強從沒有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他緩解自卑的方式就是刷存在感。

妻子的離世讓蘇大強的積怨有了一個出口,他迫切地渴望在短時間內填補自己長期被忽視的內心,後來的索取是一種補償,甚至是加倍的安慰。

所以,我們能看到他不斷炫耀、處處爭面子,通過對比產生自己的優越感。宴請老同事的時候,一邊誇耀自己的孩子能力出眾,一邊還不忘刻意羞辱老領導。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另外,突然的個性解放,也讓他一時之間手足無措,究竟該怎麼過,怎麼釋放自己,他都沒有考慮過,完全沒有做好如何養老的準備。蘇家子女也是這樣,他們都在適應自己的新角色、新任務。

這也正是為何蘇大強執意不去明玉那裡養老的原因,強勢的明玉就是另一個蘇母。蘇家老宅也處處彌散著舊日生活的蹤影,他要利用這個機會擺脫曾經的陰影,從一個被欺壓的身份翻轉過來,把曾經的損失都找補回來。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站在蘇大強的角度看,在生活裡,他是一個被妻子嫌棄的丈夫,工作上,他是一個被領導忽略的同事,家庭中,他是一個不受尊重和愛戴的父親。被承認、被肯定、被需要等等自我價值他都沒有得到,後來的無限索取,就是利用名正言順的養老來得到補償。

兒子、丈夫、父親、男人,蘇大強無論在哪一個角色扮演上都是失敗的。

這是一個男人的角色在這個社會中,能被想象到的最終極的失敗,這基本等於將他進行了一種社會性的閹割。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蘇大強太值得同情了。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或許你不認同一些人物和劇情設置,身邊沒有一個如此作天作地的父親,但是《都挺好》之所以能收穫最多的關注,是因為它探討了我們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如何贍養自己的父母,如何與他們進行有效的交流。

蘇大強這樣的父親還沒能在心理上真正獨立,但是這樣的人依然是蘇家兄妹的父親,父輩與子輩之間的衝突,或多或少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存在的依據。

更普遍的是,蘇家的兒女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我們,也很有可能成為蘇大強。


蘇大強那麼壞,所以我必須同情他


我們氣憤於蘇大強的可恨,但我們也要看到,在這背後,更多是一個男人在傳統的家庭、社會角色中有了偏差,但卻又不能為這種偏差找到一種自洽的可憐。

試想一下,假如拿掉蘇大強的某些討厭的特殊,他也是可以變成一個寵愛妻子、脾氣溫柔的父親的。

但可惜,在《都挺好》的世界裡,並不允許這樣的男人存在,所以妻子壓制他,兒女嫌棄他,同事也擠兌他。

在這樣的推力下,他才一步步變成了現在的蘇大強。

他的可憐背後,恰恰是我們這個社會,對男性、對丈夫、對父親角色的單一認知和成功定義。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不要慶幸自己沒有遇到蘇大強這樣的人,而是要警惕,不要讓自己催生出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