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沒能與家人度過一個完整除夕 ——記長安汽車三級管理師、優秀黨務工作者劉獻

一隻鏡頭,定格長安春秋,忠誠寫精彩;一支筆,記錄長安風華,妙手著文章。 這,就是公司三級管理師、優秀黨務工作者、品牌公關部資深記者劉獻的人生。 他的鏡頭裡,從來都是公司發展的重要時刻。他筆下的文字,從來都是勞模大師、業務精英的非凡風采。 這一次,我邀請他從幕後走到前臺。這個拿著相機拍別人拍了一輩子的人,第一次面對被採訪的鏡頭時,顯得意外拘束。

最情懷:參與、見證三次創業歷程1981年參加工作的劉獻,是典型的“長安子弟”。接過父母的接力棒,劉獻一頭扎進車間,從一線工人做起,幹過元車、磨車。八十年代初,上大學拿文憑成為一種時髦,中學時代就喜歡寫點東西的劉獻,在職報考了重慶市職工大學中文專業。4年後,被長安宣傳部聘為記者。 “1990年11月15日,是我正式開始幹記者的日子,一輩子都記得!”說這句話的時候,劉獻提高了聲調,滿臉都是發自內心的自豪。 這一干,就是29年!手中的傢伙,從黑白膠捲機變成彩色膠捲機又變成數碼機,而鏡頭前的長安,從第一次創業進軍小型汽車領域,到第二次創業開啟長安自主轎車時代,再到第三次創業轉型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由一個軍工廠發展成為中國汽車集團前四大。 光陰荏苒,歲月更替,不變的是,是劉獻的長安情懷,是他對於這份職責融入血脈的忠誠。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長安1990年以來的29年曆史,就在他面前汩汩流淌。你看到的關於長安的某張圖片或一段文字,極有可能是出自他之手。 令我深深震撼的是,劉獻從事新聞工作29年來,其中的26年(1990年到2019年,2016年-2018年除外),因為採訪工作,沒能與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除夕。萬家團圓的日子,他與冰冷的“鐵疙瘩”為伴,一次次按下快門,定格的難忘瞬間,溫暖感動了無數人。 這件事,倘若不是劉獻自己當面說出來,或許,我們永遠無從知曉,也無法理解。 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反覆追問:長安精神到底是什麼? 此刻,劉獻給了我最直白卻最生動的答案——“當時,我在車間裡幹活時,下班關燈了,全部清場。但大家把窗戶的插銷撥開,等領導走了,又悄悄翻進去幹活兒,不求加班津貼,僅僅就是為了對得起‘長安員工’這四個字。”
最深刻:不要找藉口,再難的工作,先扛下來,找方法、想辦法,堅決拿下在問到採訪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時,劉獻脫口而出:“2000年7月10日國務委員吳儀來長安考察那一次”。 “當時,領導給我安排這個重大采訪任務時,撂下一句話‘相信你能搞定!’憑著這份信任,我一連幾天晚上都沒睡好覺,吃飯走路都在琢磨這個事兒:吳儀到廠裡來會走哪條路線?在哪個工位可能駐足察看?抓拍的時候,哪些領導必須進入鏡頭畫面?從哪個角度去搶,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在吳儀來長安的前一天,我幾乎把所有認為可能出現的問題、突發情況都想全想透了,列出一張表,並逐一制定應對舉措。最終,這次採訪任務圓滿完成。” 回顧這次任務,劉獻無不自豪地總結道:“再小的採訪,再大的採訪,都必須做最全面最周密的準備,舉輕若重,反覆總結,不斷優化,形成自己的採訪工作體系,關鍵時刻,才能做到舉重若輕、一招致勝”。

二十六年,没能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除夕 ——记长安汽车三级管理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刘献

2011年6 月24 日,在長安汽車紀念建黨90週年暨創先爭優總結表彰大會上,劉獻(前排右一)榮膺“優秀黨務工作者”,受到表彰。 一個有著23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最幸福:公司發展有高峰有低谷,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和公司同呼吸共命運,看著公司一天天做強變好職業疲倦、審美疲勞、“喜新厭舊”,是人之常情。同一份工作,足足幹了29年,何以還能做到鬥志昂揚、激情滿滿? 面對這個問題,劉獻彷彿是有備而來。 “公司安排你在這個崗位上幹,這就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一項任務了,而是有沉甸甸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在裡面。可以說,我基本上參與、見證、記錄了公司第一次創業以來所有的重大活動、重要事件。” 第一批長安小型汽車剪綵出廠、長安投放市場100萬輛慶典、首輛自主品牌轎車奔奔下線、第600萬輛汽車交付、發佈全新品牌戰略、建廠150週年慶典、第1000萬輛汽車交付、睿騁無人駕駛汽車發車、長安汽車重慶國際馬拉松賽、發佈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計劃”……

二十六年,没能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除夕 ——记长安汽车三级管理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刘献

2016年3月20日,劉獻在2016長安汽車重慶國際馬拉松賽現場執行採訪拍攝任務 說到這裡,劉獻愈發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完全打開了他的“長安故事匣”。 “說實話,並不是每個員工都有我這樣的機會和榮譽。見了如此多大事兒、大場面,我始終有一句話:忠誠於企業、忠誠於工作,這才是最重要的。” “公司發展有高峰,也有低谷,這很正常。156年多少大風大浪都過來了,還有啥過不去的坎兒呢?就算公司暫時處於低谷,我們也要保持對公司的信心,不離不棄,與公司並肩奮鬥、攜手打拼,直到公司變得更強更好的時候,那種幸福感可以說是無以言表,眼淚水會在眼睛裡打轉轉,有心酸,更多的是幸福。” 這一刻,我在劉獻眼角看到了閃動的淚花。 我想,這或許就是冰心的詩裡面寫到的“成功的花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最擔當:寫稿到凌晨5點,發信息給同事“實在來不起了”2014年4月20日上午,北京車展長安汽車展臺。剛剛完成長安汽車新聞發佈會的採訪任務,劉獻就接到了“馬上返渝”的緊急安排。 待飛機落地重慶,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了。劉獻沒有回家,打車直奔辦公室,此時此刻,讓他心急火燎的是5篇關於北京車展的新聞稿及現場圖片,按照傳播規定,必須在12小時內完成併發布。 來不及小憩片刻,馬上投入戰鬥! 彙總消化相關材料、整理錄音、撰寫稿件、確認核心信息、校對細節、成稿!圖片從相機中導出、分類、初選、精選、剪裁、調色、命名、入庫! 不知不覺,時針已滑向4月21日凌晨5點鐘,交付任務! 實在太困了!劉獻想站起來伸個懶腰,但他發現,根本站不起來了! 他索性癱倒在座位上喘口氣,給同事發了條信息:“北京車展傳播圖文素材已採寫完成,請調用。實在來不起了,回家休息半天,下午正常上班”。 劉獻的記憶中,那一次,他幾乎是掙扎著回的家。 4月21日下午一上班,劉獻又“滿血復活”準時出現在了辦公室。

二十六年,没能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除夕 ——记长安汽车三级管理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刘献

劉獻獲評中國長安汽車集團“2012年度優秀通訊員” 根據不完全統計,劉獻平均每年執行新聞採訪任務150餘次,發表各類傳播稿120餘篇次,拍攝各類新聞圖片130餘組。 微微泛黃的歷年《長安汽車報》合訂本,按年月日分類存儲命名規範的圖片庫,記錄了劉獻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奮鬥足跡。 最矛盾:這工作最有時間概念,又最沒有時間概念或許在所有人眼中,記者的時間概念是最強的。然而,劉獻長達29年的職業生涯卻告訴我們,這份工作恰恰又是最沒有時間概念。 “最有時間概念”體現在:接到採訪任務後,劉獻必須第一時間熟悉任務、做好充足準備,完成採訪任務後,必須第一時間完成圖片篩選、傳播稿件撰寫,以最快速度送審、發佈,一環扣一環,每一環都無異於一場百米衝刺。 “最沒有時間概念”又怎麼講?新聞工作有著很強的突發性、變化快、不確定因素多,無論身處何地,無論白天晚上,無論工作日還是假期,一個電話,就是命令,一條信息,即刻出發,分分鐘抄起傢伙進入戰鬥。 多年的新聞採訪工作,在劉獻身上留下了兩個職業烙印:手機不關機,相機隨身帶。

最遺憾:86歲老父親去世前一刻,兒子仍在執行採訪任務2011年3月,劉獻86歲的老父親病危住院。那段時間,採訪任務天天“爆表”,劉獻分身乏術。 照顧病危老父親?堅守工作?他含淚選擇了後者。 “幸好,當時我姐姐退休了,是她一直在照顧父親。我清楚地記得,父親去世的當天是3月18日。我正在公司總部採訪,姐姐上午9點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父親的情況可能有點惱火,估計要走了。我當時只說了一句話:採訪完成後,馬上趕到醫院來,等我!” “採訪一結束,我趕緊往醫院跑,還沒到醫院門口,接到姐姐的電話,說父親走了。我當時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堵得慌,特別心酸,父親養育了我幾十年,我卻沒能見他最後一面,送他最後一程,哎……” 一聲長長的嘆息,是一個56歲的兒子的深深自責和無法釋懷的愧疚。 採訪劉獻的整個過程中,這是他第二次流淚。 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對於劉獻來說,“除了工作,都是小事”。最狼性:董事長點贊“在長安幹了38年,不簡單,很不錯!”2019年2月4日,農曆狗年大年三十上午,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副總經理、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帶隊到公司總部大樓安全監控指揮中心、客戶呼叫中心、兩江基地、長安福特檢查安全工作。負責此次採訪任務的正是劉獻。 安全檢查結束後,在返回總部大樓的電梯裡,劉獻與張寶林同乘一趟電梯。 看著劉獻手上的相機,張寶林問:“小劉,你在長安工作多少年了?” 劉獻自豪地回答:“整整38年!” 張寶林稱讚道:“都38年啦?!不簡單,很不錯!” 畫面瞬間定格:大年三十的電梯裡,長安汽車董事長為一個記者點贊。值了! 以筆為馬,不負長安。 把一輩子“獻”給長安,用一輩子去熱愛並幹好一件事,用一輩子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 致敬,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